當前位置:首頁>美食>清明節的美食有哪些(這6種傳統美食記得吃)
發布時間:2025-03-18閱讀(24)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傳統節日往往伴隨著傳統美食,各地有不同的節令食品。那么,清明節要吃什么傳統食品呢?今天,我跟大家分享6種傳統的清明美食,寓意一年幸福安康好運連連,希望大家別錯過!
1、青團子

青團是清明時節最具代表性的食物,碧青油綠,糯韌綿軟,不甜不膩,帶有清淡卻悠長的青草香氣,吃在嘴里更是清香滑糯。這個習俗,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因為寒食節是不能生火的,所以人們提前會準備很多糕點用來充饑。而青團是采用青艾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可以保存3~5天,這樣就滿足了人們祭祀和不炊而食的需求。青團一直發展到現在,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更多的是帶給人們嘗鮮的體驗。

新鮮艾草去掉梗留下嫩葉,水中加了幾克小蘇打,沸水后加入艾葉,煮2分鐘;煮好的艾葉放進破壁機里打成泥;糯米粉加糖一起放入艾葉泥中,揉搓到光滑,不粘手的面團;分成大小相等的劑子,取一份面團壓扁,包好餡料揉成圓形,水燒開后,放入鍋中大火蒸15分鐘即可。
2、馓子(sǎn)

清明節要吃馓子,是一種傳統習俗。炸馓子是一種油炸類的面食,以米面為主料搓成細條,通過油炸而成。形狀各異,或為麻花,或柵狀,色澤黃亮,吃起來香脆,越嚼越香。起于寒食節禁火,那個時候很多地方就會準備撒子,以便在禁火的時候有東西吃,撒子的成本比較低,而且易保存,口感酥酥脆脆的,很受老百姓的喜愛,所以一直流傳到了現在。

醒好的面團再揉一下,搟成面片后,切成條狀;將面條輕輕搓成筷子那么粗就可以了,將面條一圈一圈盤旋在油碗里;醒發好的的面放在手上盤成條,盡量多盤幾圈20圈左右。用筷子繃著面條下鍋炸。再快炸硬定形的時候扭動筷子,給面條扭出個漂亮的花來,炸至金黃就可以瀝油起鍋了。
3、雞蛋

到了清明節的時候,家里老一輩子的人都會準備一些雞蛋,有著很吉祥的寓意,在清明節吃雞蛋,寓意著新的一年能夠身體健康,家里的人都不會生病。清明吃雞蛋,稱為吃“節蛋”, 節蛋分兩種,一種是“畫蛋”,另一種則是“雕蛋”。畫得五顏六色的雞蛋可以吃,而“雕蛋”則僅供玩賞。煮熟的雞蛋,善于保存,簡單搭配,便可以充饑度日,是人們度過寒食節的首選!

將茶葉,八角,桂皮,香葉裝入一個紗布袋子中。準備一口小奶鍋,倒入水,老抽,生抽,鹽和茶葉袋,大火煮開保持2-3分鐘即可關火。煮雞蛋,在鍋中放入雞蛋和水,中火加熱,水開后煮6分鐘即可。將煮熟的雞蛋殼敲碎,將雞蛋放入茶葉鹵汁中腌制,隔夜最好。
4、子推饃

陜北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面花,也叫蒸大饃。用酵糟發面,面花是面塑的小饃,形狀有燕、蟲、蛇、兔等小動物,筆墨紙硯等物品,都有著各自的寓意。圓形的“子推饃”是專給男人們享用的。已婚婦女吃條形的“梭子饃”,未婚姑娘則吃“抓髻饃”。孩子們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專給男孩子吃,也最受他們喜歡。
5、薄餅

廈門民諺有云“清明吃薄餅”,意思是清明節一家人在掃墓后要聚在一起包薄餅吃。如今,閩南多數地方還保留這樣的風俗習慣。“薄餅菜”至少需要十幾種食材制成,而且大都是當季蔬菜。吃薄餅還講究“現包現吃”。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預示著將使農苗興旺、六畜茁壯,有的地區還認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薄餅,會使人們更勤(芹)勞,生命更長久(韭),家業更興旺。
6、暖菇包

暖菇包是福建泰寧的特色小吃,以“鼠曲草”和米漿為原料,舂打成糍,餡心一般有兩種,,一種是菜餡,通常是由臘肉、春筍、香菇等混炒組成;另一種是甜餡,主要原料是紅米豆、紅糖。在清明節前,農村家家戶戶動手做暖菇包子,以敬土地神,祈求五谷豐登,遠近的親朋好友都相互往來品嘗,這種習俗流傳至今。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