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在云南寫的美食(汪曾祺在這里學會了吃牛肉)
發布時間:2023-12-17閱讀(16)
<span class="answer">導讀</span>汪曾祺發現美食的腳步從不曾停留。他認為,昆明的牛肉是他一生中吃得最好的。大西門外的鳳翥街是汪曾祺牛肉的啟蒙之地,之所以說“啟蒙”,是他在那里學會了吃牛肉,認....<p><img alt="汪曾祺在云南寫的美食(汪曾祺在這里學會了吃牛肉)(1)"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RCjeoF61ibMuF8.jpg"/></p><p>汪曾祺發現美食的腳步從不曾停留。他認為,昆明的牛肉是他一生中吃得最好的。大西門外的鳳翥街是汪曾祺牛肉的啟蒙之地,之所以說“啟蒙”,是他在那里學會了吃牛肉,認得了牛肉的好。然而最令他難忘的還是小西門外的馬家牛菜館。即使離開昆明了,逢吃牛肉,他言必稱在昆明吃牛肉的經歷。說起來他和馬家牛菜館還真有段佳話。馬家牛菜館的名頭借這位文化名人的名氣傳遍了大江南北。</p><p><img alt="汪曾祺在云南寫的美食(汪曾祺在這里學會了吃牛肉)(2)"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RCmrdl66inEZQ9.jpg"/></p><p>汪曾祺去馬家牛菜館前,并沒覺得昆明的牛肉有啥特別。那次他到城里辦事,途徑小西門時覺得饑腸轆轆,同行的同學說,馬家菜牛館就在附近,為什么不去嘗嘗呢?汪曾祺的美食地圖里還是第一次出現這家飯店,平時在學校,美食詞典里還真沒把牛肉列進來。</p><p>他和同學走進馬家牛菜館的時候,才發現下腳的空都沒了,幾十張桌子坐得滿滿的,店家忙得算盤撥拉得響個不停,店小二或許因為人多,根本無暇招呼他們。他倆就在人聲鼎沸的門口立著看,看了會,終于發現有人起身算賬了,他的同學一個箭步趕過去搶座,他覺得吃飯搞得像救火一樣,還有點好笑。</p><p>汪曾祺吃過之后,對牛肉的滋味真是念念不忘了,終于趁學校放假休息的時候,跑到了馬家牛菜館,見識了冷片和紅燒牛肉的制作方法。但見廚師熟練地旋切,薄片就整齊地碼在幾案上,放進盤子里,然后請他蘸著甜醬油吃,汪曾祺看看甜醬油,覺得奇怪,不知是啥滋味,后來他才知道甜醬油實為昆明所特有。</p><p><img alt="汪曾祺在云南寫的美食(汪曾祺在這里學會了吃牛肉)(3)"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RCmrdlVE41r8Uy.jpg"/></p><p>廚師說,不知道你比較過沒有,湯片、冷片都很酥軟,但不散碎。說著還示范給汪看。汪曾祺此前聽說切湯片冷片的肉是整個一邊牛蒸熟了的,有點不大相信,哪里有這樣大的蒸籠,這樣大的鍋呢?后來廚師告訴他,切片的牛肉的確是很大塊的,但不至于把半邊牛肉煮在鍋里。但是牛肉能如此酥軟,火候的確需要很足,得煮差不多一整夜。汪曾祺那天才知道,昆明的紅燒牛肉其實是清湯的,不過是后來用食用的紅色染過罷了。那肉所以呈胭脂紅色,然后舀在碗里放上薄荷、辣椒等作料,吃上一碗,大汗淋漓,大呼痛快,其實紅燒的原料并不是牛身上最好的部分,通常選擇筋頭巴腦的,當然也會摻上一些胸肉和腿肉。</p><p>汪曾祺還聽到幾個別處沒有的特別的稱呼,昆明人會把牛肚叫“領肝”、牛舌叫“撩青”。他稍想一下,覺得這樣的稱呼是有道理的。牛吃青草,都是用舌頭撩進嘴里的,這一別稱很形象,但是對于一般人來說太費解了,汪曾祺笑著搖搖頭,覺得名稱倒是詩意了,可一般人真得撓頭啊。廚師說,我們牛肉館不賣炒菜,所以很多食客上我們這來主要是喝湯的,——說句實話,我們的湯可以自豪地說,很好。汪曾祺在牛菜館一待就是半天時間,既好吃又實惠,還真適合他們這樣的普通大學生吃。汪曾祺之所以懷念昆明牛肉館的牛肉,或許還跟這里選用的牛有關,這里的肉都是小黃牛的,老牛、廢牛是不用的。汪曾祺懷念的還有昆明的牛干巴,留在他記憶里栩栩如生的是牛菜館師傅傳授給他的做牛干巴的技藝。只是他學藝不太精吧,自己鼓搗總沒有昆明的好吃,乃至多年后他還在懷念昆明的牛菜館。</p><p><img alt="汪曾祺在云南寫的美食(汪曾祺在這里學會了吃牛肉)(4)"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RAxeBQN8V8SSLX.jpg"/></p><span class="copyright">免責聲明:</span>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13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