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0)
四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以“大自然的啟示”為專題,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解自然,在觀察、了解中有所發現,受到有益的啟示,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三單元知識整理四年級下冊語文?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三單元知識整理四年級下冊語文
四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以“大自然的啟示”為專題,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解自然,在觀察、了解中有所發現,受到有益的啟示。
基礎知識
一、重點詞語 :
旅游 幼龜 沙灘 偵察 企圖 情愿 蠢事 返回 海鷗 補救 蝙蝠 清朗 捕捉
飛蛾 蚊子 避開 敏銳 鈴鐺 蒼蠅 揭開 推進 障礙物 熒光屏
爭先恐后 若無其事 見死不救 魚貫而出 愚不可及 氣喘吁吁 響徹云霄
橫七豎八 欲出又止 多災多難 隨心所欲 不折不扣 枯枝爛葉 異想天開
機毀人亡 輕而易舉
ABAC式:不折不扣 多災多難 多姿多彩 人山人海
ABCC式:氣喘吁吁 紅塵滾滾 人才濟濟 生機勃勃
有兩個數字的成語:
橫七豎八 三心二意 一心一意 一清二楚 顛三倒四
亂七八糟 不三不四 七上八下 十全十美
不×不×:不折不扣 不知不覺 不倫不類 不見不散 不依不饒
二、近義詞:
深重—沉重 啟示—啟發 靈巧—靈活 實驗—試驗
叫苦不迭—叫苦連天 改變—改觀 隱藏—隱蔽 棲息—休息
劇烈—強烈 顫動—抖動 憂患—擔心 焦急—著急
敏銳—敏捷 明媚—燦爛 似乎—好像/猶如/如同
頹喪—沮喪 挺拔—挺立 裝扮—裝飾 觀察—觀看
發現—發覺 冷淡—冷落 損傷—破壞 例外—特殊
啟示—啟發 躊躇—猶豫 茂密—茂盛
苦難—災難 繁衍—繁殖
三、反義詞:
高—矮 胖—瘦 愛護—傷害 冷淡—熱情
聰明—愚蠢 潔凈—干凈 寬敞—寬闊 勇敢—膽怯
大方—羞怯 蒼老—年輕 錯誤—正確 安全—危險
樸實—繁華 緊張—輕松 清楚—模糊 敏銳—遲鈍
寬敞—狹窄 爭先恐后—畏首畏尾 明媚—陰暗
暴烈—平靜 靈巧—笨拙 兇猛—溫柔 松散—緊湊
嚴重—輕微 潔凈—骯臟 公開—秘密 清楚—模糊
四、多音字:
折 zhē 折騰 折跟頭 zhé 打折 折扣 折斷 shé 折本
著 zháo 著急 著落 著涼 zhuó 沉著 衣著 著想
zhe 看著 等著 zhāo 著數 著法
塞 sāi 活塞 塞住 sài 邊塞 關塞 塞外 sè 堵塞 閉塞 搪塞
系 jì 系鞋帶 xì 關系 聯系 系統
掃 sǎo 打掃 掃蕩 掃地 sào 掃把 掃帚
盡 jìn 盡力 盡職 盡頭 jǐn 盡管 盡量
結 jiē 結實 jié 結果 結網 交結
模 mó 模仿 模型 mú 模樣 模具 模板
吁 xū 氣喘吁吁 yù 呼吁
五、形近字:
幼(幼小) 企(企圖) 愚(愚蠢)
幻(幻想) 止(停止) 遇(遇見)
返(返回) 鷗(海鷗) 徹(徹底)
反(反正) 歐(歐洲) 砌(砌墻)
捕(捕捉) 蚊(蚊子) 避(躲避)
鋪(鋪路) 紋(花紋) 辟(開辟)
銳(銳利) 揭(揭開) 熒(熒光)
悅(悅耳) 喝(喝水) 瑩(晶瑩)
六、理解詞語:
1、自然之道:自然的規律。
2、爭先恐后:爭著向前,唯恐落后,形容十分積極。
3、欲出又止:打算出去,又停止了。
4、躊躇:猶豫。
5、若無其事:好像沒有那么回事似的。
6、魚貫而出:貫,連接、連續。像游魚那樣一個接一個地出去。
7、愚不可及:文中形容我們的做法十分愚蠢,好心反而辦壞事。
8、氣喘吁吁:形容呼吸急促的樣子。
9、叫苦不迭:不迭,不停止。不停地訴說苦處。
10、隨心所欲:隨著自己的意思,想怎樣就怎樣。
11、異想天開:形容想法非常奇怪。
12、輕而易舉:形容事情容易做。
七、日積月累(關于農業或氣象的諺語)
1、清明前后,種瓜點豆。
2、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3、天上魚鱗斑,曬谷不用翻。
4、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
5、螞蟻搬家蛇過道,明日必有大雨到。
6、春霧風,夏霧晴,秋霧陰,冬霧雪。
八、關聯詞:
1、如果……就: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鷗就根本不會受到傷害。
如果能下一場雨,地里的莊稼就能長得更好。
2、即使……也:即使一根極細的電線,它也能靈巧地避開。
即使下起大雪,也要堅持跑下去。
3、雖然……但(是):雖然船頭尖尖的,但總是開不快。
我們國家雖然還比較落后,但是我們有決心趕上來。
雖然爺爺年紀已高,但是記憶力很好。
我雖然知道這件事情,但是并不了解事情的全過程。
4、因為……所以:因為今天是五一節,所以全家人去逛街。
因為這學期他很用功,所以學習有了很大的進步。
因為小明學習刻苦努力,所以他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5、不但……而且:這條路不但很寬,而且很長。
李強不但學習好,而且勞動也積極。
6、不是……而是:這件事不是你的錯,而是我的。
7、不僅……還:他不僅參加了作文比賽,還在作文比賽中獲得市一等獎。
8、只有……才:只有多讀多練,才會提高作文水平。
同學們只有努力學習,才能取得好成績。
9、既……又:人民大會堂既高大又莊嚴。
10、無論……都:無論有多大的風雨,我們都要按時上學。
11、不但……還:學習不但要靠理解力,還要靠記憶力。
九、改句子:
1、幼龜被向導引向大海。
改成把子句:向導把幼龜引向大海。
2、我和同伴們低著頭,在沙灘上慢慢地走。
縮句:我和同伴們在走。
3、鍋里時不時地飄出一陣陣誘人的香味。
縮句:鍋里飄香味。
4、黃河把泥沙從中土上游帶到下游。
改被字句:泥沙被黃河從中上游帶到下游。
5、爸爸獲得了科學技術的發現獎。
(錯句,應該把發現改發明)
6、假日里,媽媽做了許多一個又一個的菜。
(錯句,去掉一個又一個的。)
7、我們應該耐心接受同學的意見。
(錯句,耐心改虛心)。
8、晚上七點鐘,(我)還沒有回家吃飯。(錯句,少主語)
9、李伯伯再一次獲得了“勞動模范”。
(錯句李伯伯再一次獲得了“勞動模范”的稱號。)
10、王奶奶去世了,難過的流下了眼淚。
(錯句王奶奶去世了,她孫女難過地流下了眼淚。)
11、沒有天敵來克服害蟲,樹林就漸漸給毀了。(錯句,克服改制服)
12、向導抱起小龜,朝大海走去。
擴句:向導極不情愿地抱起小龜,快速地朝大海走去。
13、科學家經過反復研究,終于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里飛行的秘密。
縮句:科學家揭開秘密。
14、科學家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讓它在屋子里飛。
改被字句:蝙蝠的眼睛被科學家蒙上,讓它在屋子里飛。
15、(異想天開的)命令 (給森林帶)來了災難。
16、太陽已經快要落山了。(改:太陽已經落山了。)
17、我敢肯定今天可能要下雨。(“肯定”、“可能”兩個去掉一個)
18、我們有了缺點要及時解決。(解決改成改正。)
19、中隊長在會上首先第一個發言。(“首先”、“第一個”兩個去掉一個)
20、《故事大王》符合中、高年級學生閱讀。(符合改適合,符合某種要求)
21、大量珍貴的文物被考古學家送進了博物館。
改成把字句:考古學家把大量珍貴的文物送進了博物館。
22、大家開會通過并討論了他的建議。(改討論并通過。)
23、這些題,他基本上全做對了。(“基本”、“全”去掉一個)
24、經過努力,王小明的錯別字大大進步了。(進步改減少。)
25、因為她學習好,而且被選為學習委員。(把而且改所以)。
26、武松把老虎打死了,這是事實。
改成反問句:老虎被武松打死了,難道這不是事實?
課文理解
1、《自然之道》是一篇以科學常識為主的敘事文章。它以事情發展為順序,講述了我和同伴去旅游時看到一只幼龜被嘲鶇啄食。他們不顧向導的勸阻,讓向導把幼龜放入大海,結果指使更多的海龜成為食肉鳥的口中之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愿望截然相反的結果。
2、《自然之道》講述了一個發人深醒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個生物向導,結隊到南太平洋旅游,觀察幼龜是怎么離巢進入大海的。他們不顧向導的勸阻,拯救了一個偵察兵幼龜,安全地抱向大海,成群的幼龜得到外面安全錯誤的信息,就從巢中魚貫而出成為食肉鳥的口中之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愿望相反的結果。違背自然規律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3、《自然之道》告訴我們如果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愿望相反的結果,這就是“自然之道”。
4、向導卻若無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向導的言下之意是說,這就是大自然的規律,是太平洋幼龜防備天敵、自我保護的手段。
5、 “向導極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幼龜,朝大海走去。”“極不情愿”說明向導對同伴們善良的呼喊予以理解但又感到無可奈何。
6、我們干了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說明同伴們后悔的心情。
7、現出來的幼龜原來是龜群的“偵察兵”,引號的作用是特別強調部分。
8、“天啊!”說明我們對眼前的一幕震驚的程度。
9、“趕緊”、“迅速”、“氣喘吁吁”表明我們想盡辦法減少自己釀成的慘劇帶來的損失。
10、向導一邊走一邊發出悲嘆。“悲嘆”突出了向導傷心難過的心情。
11、作者為什么說“我們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答:因為“我們”自認為是保護小動物的善舉違背了自然之道,導致許多幼龜成為食肉鳥的美餐,“我們”陷入了深深的愧疚之中,所以作者說“我們”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12、讀完本文你有什么收獲?
答:我懂得了:大自然中的現象是十分復雜的,沒有調查清楚就不要亂作決定或指揮。如果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事與愿違,好心辦壞事。也懂得了真正的萬物之長是大自然,不遵循大自然的規律做事,人們必將受到大自然的懲罰,人類應該創設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空間,遵循自然規律,維護生態平衡。
1、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是一篇檢測學生閱讀、寫作能力的學習材料。課文先寫黃河給兩岸人民帶來的苦難,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但它又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接著,從黃河含沙量的現狀,分析黃河變化的原因;最后寫科學家設計治理黃河的方案。告訴人們要保護大自然,保護環境,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2、課文介紹了黃河變化的過程、變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訴人們要保護大自然,保護環境,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課文先寫了黃河給兩岸人民
帶來的苦難,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但它又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接著,從黃河含沙量的現狀分析黃河變化的原因;最后寫科學家設計了治理黃河的方案。
3、人們都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這句話應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4、可是一查黃河最近2000年的“表現”,卻叫人大吃一驚。----“表現“這里含有貶義,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
5、可是,后來黃河變了,它開始變得兇猛暴烈起來,折騰得兩岸百姓叫苦不迭。--擬人
6、黃河變化的原因:
一、氣溫轉寒,暴雨集中。
二、人口迅速增長,無限制地開墾放牧,使森林毀滅,草原破壞,綠色植被遭到嚴重的破壞,引起了嚴重的水土流失。
把黃河治理好,關鍵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讓它隨心所欲地流進黃河。
(保護森林資源,合理規劃利用土地,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7、關于黃河的詩句: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8、黃河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有兩個原因:一是黃土高原氣候轉寒,暴雨集中;二是人口迅速增長,無限制的開墾放牧,使森林毀滅,綠色植被遭到破壞,從而引起了嚴重的水土流失,這兩個因素相互作用,使大量泥沙進入黃河,堵塞河道,因此,黃河中的泥沙越積越多,以致黃河決口、改道的次數越來越頻繁。
9、科學家為治理黃河設計了什么方案呢?
答:治理黃河的關鍵是把泥沙管住,科學家針對這一情況設計的治理黃河的方案是:( 1)黃土高原應堅持牧、林為主的經營方向; (2) 一定要保護好森林資源,使失去的植被盡快恢復; (3)合理的規劃利用土地;(4)大量修筑水利工程。這樣才能防止水土流失,達到根治黃河的目的。
1、《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識短文,課文主要講科學家通過反復試驗,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原因,并從中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文中敘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能激發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興趣,拓寬視野,并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樂于觀察和探究的興趣。
2、課文中心:激發熱愛科學、樂于觀察與探究的興趣。
3、在漆黑的夜里,飛機怎么能安全飛行呢?原來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 設問句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4、科學家經過反復研究,終于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里飛行的秘密。-----“終于”一詞說明了結論不是輕易得出來的,而是經過反復試驗,反復研究得出來的。
5、科學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發明了雷達。
蝙蝠的嘴=雷達的天線 蝙蝠發出的超聲波=雷達發出的無線電波
蝙蝠的耳朵=雷達的熒光屏
6、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秘密是什么呢?
答:蝙蝠在夜間飛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它一邊飛,一邊從嘴里發出一種超聲波,人的耳朵聽不見,蝙蝠的耳朵卻能聽見,超聲波像波浪一樣向前推進,遇到障礙物就反射回來,傳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立刻改變飛行的方向。
7、為什么飛機可以在夜間安全飛行?
答:飛機上的雷達通過天線發出無線電波,無線電波遇到障礙物就反射回來,顯示在熒光屏上。駕駛員從雷達的熒光屏上,能夠看清楚前方有沒有障礙物,所以飛機在夜間飛行也十分安全。
1、這是一篇略讀課文,由兩篇科普小短文組成。《打掃森林》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從前德國有個林務官,一上任就命令護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雜草、枯枝爛葉砍光除盡,結果此舉破壞了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好心辦了壞事,把森林漸漸給毀滅了。《人類的老師》短小而又充滿趣味,通過生動的事例,介紹了科學家從蜻蜓、鯨等動物身上得到啟示,有所發明,有所創造,告訴人們要利用大自然的規律,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大自然,為人類服務。
2、這篇課文告訴我們,研究大自然的特點和規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從中受到啟發,從而更好地指導人類的發明創造活動,更好地指導我們利用大自然的規律,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大自然,為人類服務。
3、幾年過去了,橡樹和菩提樹的葉子越來越少,光禿禿的像一把把掃帚,有些樹木甚至干枯了。-----比喻句,把橡樹和菩提樹比喻成掃帚,說明森林被侵襲的程度大。
4、原來,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聯系的。這樣,才能保持大自然的平衡。------這是全文的中心句,揭示了大自然萬物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
5、它們(指害蟲)大量繁殖,成群地向樹木進攻,吃樹葉,咬樹根,鉆樹心。沒有天敵來制服害蟲,樹林就漸漸給毀了。-------“吃”“咬”“鉆”“毀”四個詞寫出了害蟲的危害之大,點明了“打掃”森林造成危害的真正原因。
6、人類從蜻蜓身上得到啟示,解決了機翼因劇烈抖動而破碎的現象。
7、為什么說林務官的命令給森林帶來了災難呢?(重點)
答: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的。枯枝敗葉腐爛之后變成了腐殖質,能增強土壤的肥力,它和矮樹叢還是一些動物的食物和隱蔽場所。森林里的灌木和野草多了,昆蟲、鳥類、獸類也就多了。許多動物以植物為食,像甲蟲和毛毛蟲吃樹葉、嫩枝,而鳥兒在矮樹叢里營巢,捕食森林里的害蟲。這樣,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態平衡。林務官把灌木叢砍了,把野草鋤了,鳥兒飛走了,森林里的害蟲句逞兇啦。他們大量繁殖,成群地向樹木進攻,吃樹葉,咬樹根,鉆樹心。沒有天敵來制服害蟲,樹林就漸漸給毀了。
8、為什么說“生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重點)
答:因為科學家不僅受到鳥類的啟發發明飛機,而且從蜻蜓、鯨等動物身上得到啟示,不斷改進飛機和輪船的性能,造福人類,所以作者說“生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
更多內容請關注希望星精品托管輔導班微信公眾號(xiwangSTAR)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