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0)
第九課:桃花源記
一、教學內容分析(簡要說明課題來源、學習內容、這節課的價值以及學習內容的重要性)
《桃花源記》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文。這是一篇虛構的用來寄托作者社會理想的作品。它描繪了一幅沒有戰亂、自給自足、雞犬之聲相聞、老幼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圖景。盡管這樣的社會在當時根本不可能存在,但從中透露了作者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廣大人民的愿望。這同陶淵明本人的經歷有密切關系。他因厭惡統治階級的腐朽和官場的營私舞弊而三次辭去官職。生活雖然窮一點,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淵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正是在這種情感的驅使下,詩人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
全文敘述委婉曲折,層次分明,語言質樸自然,寫景明麗如畫,雖幻似真,雖虛似實,用藝術的手法展示了一幅古代東方“烏托邦”的圖景。這篇文章有著自身的特點:首先,故事性強,頗具傳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虛構的故事表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全文籠罩著似有若無的神秘虛構的色彩。最后文章的語言優美雋永,瑯瑯上口,值得品味。
二、教學目標(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對該課題預計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做出一個整體描述)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作者及相關作品;
(2)準確朗讀并流利背誦課文;理解并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積累常用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3)整體感知,把握課文通過對桃花源“美”與“樂”的分析,領會本文的主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整體感知全文,培養文言文語感;
(2)參考注釋,理解文句,培養學生的文言文自讀能力;
(3)通過對桃花源美景的描繪,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思維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為追求理想的生活而努力學習,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說明學習者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等三個方面的學習準備(學習起點),以及學生的學習風格。最好說明教師是以何種方式進行學習者特征分析,比如說是通過平時的觀察、了解;或是通過預測題目的編制使用等)
對于剛剛升入初二的學生來說,雖然在初一學段已經認識了文言文,有了一點點的文言基礎知識的積累,但畢竟太少,文言基礎很薄弱,加之本班學生基礎很差,因此,閱讀文言文的能力還很差。針對這種情況,應讓學生在課前先自己預習,結合課下注釋或其他工具書解決不認識的生字詞,掃清文字障礙,查找有關資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經歷。在此基礎上,再來進行本節課的學習或許會較順利些。
學生由小學升入初中正是由少年向青少年過渡時期,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正在有待形成時期。同時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好動,愛發表見解,希望受到老師的表揚。因此,在教學中應抓住這一特點,創造條件和機會,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學習,注重他們自身對知識的理解、領會和積累。通過對內容由淺入深的學習,逐步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又能培養學生可持續學習的能力。為此在教學中,應注重通過對 學生閱讀技巧的培養,培養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他們思維的理性,突破閱讀“瓶頸”,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說明本課題設計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學與活動策略)
1、先行組織者策略:調動學生聯系舊有知識點,進入新課的學習。以舊導新,新舊結合,更好的落實教學目標。
2、誦讀法:朗讀是學生習得語感,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它具有喚起形象、表達情感、加強理解、訓練思維等多種功能。《桃花源記》是一篇美文,只有讓學生熟讀成誦,才能習得語感,在此基礎上理解文章的內容,感受優美意境。
3、想象法:想象力對人的發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虛構故事,教學時引導學生發揮合理的想象,領會作者的意圖,評價桃源社會。
4、自主、合作、探究法。新的語文課程理念要求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文的諸多問題,如“桃源”是否存在?你如何評價世外桃源?這些問題都需要自主思考,討論探究來完成。
5、媒體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啟發學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進而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才能。
五、教學重點及難點(說明本課題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準確朗讀并流利背誦課文;積累常用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2.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六、教學過程(這一部分是該教學設計方案的關鍵所在,在這一部分,要說明教學的環節及所需的資源支持、具體的活動及其設計意圖以及那些需要特別說明的教師引導語)
第一課時
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 在舒緩的音樂中,展現幾幅景色唯美的畫卷。教師提問:同學們,這些畫兒美嗎?(學生:美!)教師繼續提問:美在哪兒?(學生:景色優美,寓意人們的生活美好。)
2、有一個成語比喻與外界隔絕的幽靜美好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這是哪個成語呢?(世外桃源)
導語:是的,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國田園詩人陶淵明就在《桃花源記》中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景美人樂,與世隔絕的人間仙境,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篇課文,一起走入桃源勝境。(板書課題)
學生聽音樂,看美圖,沉浸在美中,并根據老師的提問作感性認識。
通過聲音、畫片的熏陶,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走進作者,知人論世:
陶淵明(365-427)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東晉文學家,世稱五柳先生。
陶淵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的開國元勛,封長沙郡公。陶淵明少年時代既好讀六經,有大濟蒼生的宏愿,又厭惡世俗,熱愛純凈的自然。因他潔身自好,后人稱其“靖節先生”。青年時期,陶淵明曾有“大濟于蒼生”的雄心壯志。但東晉時代社會黑暗,使他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與抱負。二十九歲時,為謀出路,開始走上仕途。四十一歲辭歸。“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 他同黑暗官場徹底決裂,拋棄功名利祿,歸隱田園。
辭官之后直到逝世,詩人一直過著隱居田園的清苦生活。他特別愛菊,開創了田園詩體,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其詩自然質樸,意味雋永。代表作有《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田園居》、《飲酒》、《桃花源詩》等。著有《陶淵明集》。
晚年,他寫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記并詩》,闡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社會理想。
邊聽講邊結合課下注釋1了解作者生平。
積累文學常識;
便于學生理解他產生“世外桃源”這種理想社會的思想及其社會根源,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題義簡介、知識積累:
1、作品背景:《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大約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代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
本文大約寫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淵明約57歲。
他既拒絕過東晉政權的征召,又復拒絕同劉裕的宋政權合作,而以《桃花源詩并記》寄托了自己社會理想
2、體裁“記”: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多用來記載事物,有的作者還會在記載事物的同時發一些議論或感慨。
《桃花源記》是詩的小序,詩和序的內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對詩的說明。序用客觀記敘的方法,有人物、環境和故事情節。詩則直接表達作者對桃花源這個理想社會的向往,以記敘為主,兼有抒情和議論。
《桃花源記》的主體本是“詩”,而“記”僅是詩的一個序言,一個注腳,所以原題是《桃花源詩并記》。但因為這個“記”有著生動的故事,完整的結構和完美的表達形式,所以它不但可以獨立成篇,而且比“詩”流傳更為廣泛,更為人們所喜愛,后來就有人索性將標題寫為《桃花源詩并記》,終至于“喧賓奪主”了。
學生邊聽邊記,掌握作品的時代背景以及題目的由來;
了解作品時代背景,便于學生下一步理解掌握課文主要內容。
四、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播放配樂朗讀音頻。要求學生注意字音。
2、矯正字音。
3、視頻示范朗讀。
4、學生自由朗讀。
1認真聽讀,注意字音。
2初步掌握朗讀的語速、語調、停頓。
3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讀。
培養學生的聽讀能力及文言文語感。
五、疏通文意、理解課文:
(一)二人小組,翻譯課文。
(二)集體質疑
(三)重點分類區別
1、通假字要:通“邀”,邀請
2、古今異義詞:
詞語 古義 今義
鮮美 鮮嫩美麗 味道好
交通 交錯相通 交通運輸事業
妻子 妻和子女 男子的配偶
無論 更不必說 連詞,不管
如此 像這樣 這樣
仿佛 隱隱約約 好像
絕境 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沒有出路的境地
3、一詞多義
舍:舍棄、房子 具:都、詳細地 之:這;見到景象
志:作標記、所作的標記 其:那、他的,他
尋:尋找、隨即,不久 為:給;對、向;作為
4、詞類活用
(1)漁人甚異之。
異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異,對……感到詫異。
(2)復前行,欲窮其林。
前 方位名詞作狀語,向前;
窮 形容詞用作動詞,窮盡,走到盡頭。
(3)初極狹,才通人。
通 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通過。
5、特殊句式
(1)省略句
1( )見漁人,( )乃大驚,( )問所從來。( )具答之。( )便要還家,( )設酒殺雞作食。
2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數日,( )辭去。
判斷句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1二人小組,翻譯課文,在疑難之處做上記號,留待集體討論。
2集體質疑
掌握文言文通假字、古今異義的詞義、一詞多義以及詞類活用,為下節課課文分析打好基礎
六、再讀課文,融會貫通
有感情的再次朗讀課文。
有感情的再次朗讀課文,注意朗讀的語速、語調、停頓。
準確掌握朗讀的語速、語調、停頓。讀準字音,正確斷句。
七、作業:
1、 熟讀課文,掌握重點字詞讀音;
2、利用工具書掌握重點字詞的意思。
完成課外作業
鞏固所學知識;為學習第二課時做好準備
第二課時
一、檢查預習,奠定基礎:
成語:豁然開朗;世外桃源;無人問津;怡然自樂;
雞犬相聞;黃發垂髫;落英繽紛
學生說出這些成語的含義
為進一步理解課文打好基礎
二、復習鞏固,強調重點:
1、初步翻譯課文,
2、分析解決學生的質疑。
3、強調重難點詞句。
1提出要求:學生結合課下注釋,并聯系上下文自主疏通文意;學生不能自主解決的可在小組內交流討論。
2展示自學成果:解釋詞語、翻譯句子。
3學生質疑。
4聽老師點撥,糾錯,修改筆記。
培養學生自主、合作理解文言文意的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
釋疑解難,正確譯文:
1、引導學生正確翻譯課文。
2、復述課文。
聯系上下文,正確翻譯課文
培養學生文言文意的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四、抓住“美”“樂”,品析文本:
1、漁人是怎樣發現桃花源的?
2、作者是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3、作者是怎樣描寫桃花源的自然環境的?
4、作者是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情況的?
5、找出文中描寫桃花源中人淳樸的社會風尚的語句?
6、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花源中人為什么“皆嘆惋”?
1根據老師的提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思考問題,并派代表發言。
2在課文中勾畫出描繪桃花源美景的句子,并大聲的朗讀出來;全班有感情地朗讀詩文中一二段。
3按照要求,發揮想象力,用現代漢語來描繪一番桃源美景。
通過此教學環節的設計,突出重點,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加深理解和體驗,實現研究體驗式教學法。
六、問題探究,深入主題:
1、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2、漁人出桃花源時,“處處志之”,為什么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劉子驥再尋,“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3、桃花源是一個怎樣的社會?
4、作者為什么要虛構出這樣一個理想社會?
5、今天我們應怎樣看待陶淵明的這種政治理想呢?
6、揭示主題:本文借武陵漁人發現桃花源的經過,描繪了桃花源人生活美滿的情景,虛構了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社會安定、民風淳樸的理想社會,表達了作者對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對現實動亂、黑暗生活的不滿。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
根據老師的問題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積極思考。
使學生明確作者借此文表達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這一意圖。
培養學生探究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小結、作業,溫故知新:
(一)小結;
(二)作業:
1、背誦課文
2、整理本課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同義詞及成語。
3、再造想象(任選一題,400字左右)
(1) 我來到桃花源
(2) 今日桃花源
(3) 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課后作業
夯實基礎,積累沉淀
七、教學評價設計(創建量規,向學生展示他們將被如何評價(來自教師和小組其他成員的評價)。也可以創建一個自我評價表,這樣學生可以用它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價)
1、小組間展開的朗讀比賽先由學生評價再由教師評價。
2、分小組合作探究自學解詞,翻譯句子這一環節由小組長評價。
3、每個小組選出一名代表,回答老師的問題,答后先由學生評價,老師再評價。
八、板書設計(本節課的主板書)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景 美:清新、美好、寧靜、迷人
人 美:淳樸、熱情、友善、好客
社會生活美:沒有剝削、沒有壓迫、老有所養、幼有所長,人人安居樂業
人 樂:黃發垂髫,并依然自樂
蹤 奇:處處志之;遂迷,未果
對現實社會(政治黑暗、連年戰亂)的不滿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來源綜合整理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處理,謝謝!
歡迎評論交流、轉發分享……
你的支持是我們做得更好的無限動力……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