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語文生字詞記不牢(語文根基之易錯字辨析)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8)

語文根基之易錯字辨析
“辨”與“辯”
“辯”是形聲字,從讠(言),辡(bi n)聲。從讠(言),表示與“語言”有關。“辯”的本義是辯論、申辯,進而引申出現在的辯解、辯論等含義。“辨”也是形聲字,從刀,辡(bi n)聲。從“刀”,表示以刀剖物、砍等有關。“辨”的本義是判別、區分,進而引申出現在的辨別、分辨等含義。
“辨”是分清、識別的意思,如辨別、分辨不清、辨認、辨析、思辨、辨正、明辨是非、辨別癥候等。“辯”是指用理由和根據說明真偽、是非,如分辯、爭辯、辯駁、辯護、辯證、辯論、辯解、答辯、狡辯等。“辯”中間是“言”字,表示與“說、論”有關。而“辨”是分辨,不一定“辯”和“論”。
“辨白”與“辯白”,“辨正”與“辯正”,“辨證”與“辯證”可以通用,但某些專業術語卻不能通用,如中醫“辨證論治”“辨證施治”的“辨證”不能誤為“辯證”。
“分辨”和“分辯”是兩個不同的詞,充分體現“辨”與“辯”的區分,不能互換。“分辨”指辨別。如:那天霧特別大,他連方向都分辨不清楚了。而“分辯”指辯白。如:隨他怎么說吧,我不想辯白,事實會證明一切的。
“采”與“彩”
采:①摘。②開采。③搜集。④選取,如采購。⑤精神,神色,如興高采烈。
彩:①顏色,如彩云。②彩色的絲綢,如剪彩。③賭博或某種游戲中給得勝者的東西,如。④稱贊夸獎的歡呼聲,如喝彩聲。⑤花樣,精彩的成分,如豐富多彩。⑥負傷流血,如他掛彩了。
“采”與“彩”這兩個同音字,字義有明顯區別,不能混淆。書報刊上常常“采”與“彩”不分,造成用詞錯誤,如把“光彩”寫成“光采”,“喝彩”寫成“喝采”,“風采”寫成“風彩”等等。
要區別“采”與“彩”,關鍵在于辨清這兩個同音字的字義。“采”主要表示人的容貌、姿態、神情和精神境界等精神狀態,如神采、風采、文采、神采奕奕、風采動人、無精打采、興高采烈等;還用于表示動作,如“采集”,“采用”,“采訪”等;。“彩”則主要表示顏色,在與顏色有關的詞里,都用“彩”,如色彩、彩云、彩虹、五彩繽紛、彩霞滿天等。“剪彩”“張燈結彩”中的“彩”都指彩色的絲綢之類;“彩禮”指訂婚用的各色財物。“彩”有時不表現色彩,如精彩、光彩照人、多姿多彩、豐富多彩,是表示出色、多樣的意思。還有“喝彩”“彩聲滿場”表示稱贊、夸獎的歡呼聲:“掛彩”表示負傷流血:“彩排”表示演員化裝排練,這些詞中的“彩”都不直接表示顏色。“光彩”本意表示顏色、光澤,后常用來表示光榮的意思。
“長”與“常”
“長”是象形字,在甲骨文中“長”像一個頭發很長的拄著拐杖的老人的側形。它的本義是兩點距離大。它有兩個讀音:讀作cháng時,現主要有兩點之間的距離大(跟“短”相對)、長度、長處、(對某事)做得特別好等含義;讀作zh ng時,現主要有年紀較大、排行最大、輩分大、領導人等含義。
“常”是形聲字,從巾,尚聲。它的本義是古人穿的下衣,現在主要有一般、普通、平常、不變的、固定的、時常、倫常等含義。
長:①兩點之間的距離大(與“短”相對),可指時間,可指空間。如長河、長途、長空、長年、長期、長跑、長篇、長卷、長壽、長眠、長逝、萬古長青、細水長流、長年累月、長盛不衰、警鐘長鳴、長治久安、長此以往等,都是指時間或空間“長”的意思。②長度,這條路全長200公里。③長處,如取長補短、一技之長,表示特長、長處和優點。④對某事或在某方面做得好,如擅長、長于書畫等,是擅長、長于之意。
常意為”經久不變的”:①一般,普通,平常,如自然常識。②經常,如常來常往、不常出門、常備不懈、四季常青、老生常談、常勝將軍、常務副市長。③時常,常常,如常來常往、常受表揚、常去公園。
要注意,“常年”與“長年”的詞義和用法的不同,應加以區別。“常年”指終年、長期,如山頂常年積雪、解放軍常年駐守邊疆、常年招生。而“長年”常與“累月”組成詞組,長年累月表示經歷很多歲月。
錯誤舉例:“警鐘長鳴”誤作“警鐘常鳴”,“冬夏常青”誤作“冬夏長青”。
“詞”與“辭”
“詞”與“辭”這兩個字音同義近,有時可以通用,但并非所有語境中都可以通用,也應加以辨析,區別使用。如詞典與辭典,詞訟與辭訟均通用,按首選詞型,應用前者。辭賦與詞賦,辭令與詞令,辭章與詞章,辭藻與詞藻亦通用,按首選詞型,應用前者。詞調、詞法、詞鋒、詞根、詞匯、詞話、詞句、詞類、詞牌、詞語、詞曲、詞人、詞素、詞尾、詞性、詞序、詞義、詞韻、詞組、詞綴等,不能用“辭”。辭別、辭呈、辭費、辭工、辭年、辭色、辭書、辭歲、辭職、辭退、辭行、辭謝、辭灶、修辭、辭賦、辭藻、楚辭、《木蘭辭》等,也不能用“詞”。成語如義正詞嚴、詞不達意、理屈詞窮、陳詞濫調等,也都用“詞”。 一般說來,側重詞語之意的,用“詞”,側重詞語句子等表達方面意思的,用“辭”。
“趁”與“乘”
“趁”讀作chèn,是形聲字,它的本義是追逐。如《聊齋志異·促織》:“急逐趁之,蟆入草間。”現在“趁”主要含義有:利用(時間、機會),如趁早、趁便、趁手、趁勢、趁熱打鐵、趁火打劫等;擁有、富有,如趁錢。
“乘”是會意字,從大(人),從木,表示人爬在樹上。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乘”字狀似一個人站在樹頂上。它的本義是登、升。它有兩個讀音,讀作chéng時,含義有:交通工具或牲畜代替步行,如乘車、乘船、乘堅策肥;利用機會,如乘機、乘隙、乘興、乘虛而入、乘人之危、乘風破浪、因利~便。
讀作shèng時,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春秋時晉國的史書叫“乘”,后來泛指一般史書;二是古代稱四匹馬拉的車一輛為一乘。千乘(一車四匹馬拉叫"一乘")、史乘(泛指史書)、乘(四)韋等詞中的“乘”念shèng。
“淳”與“醇”
“淳”與“醇”是字義不同易被混淆的同音字。若對字義分辨不清,就會誤用。如說某人品質“醇厚”,而說酒味“淳厚”,就用錯了。
“淳”指人的品質,如說這個人很淳厚,或說此人淳樸:也可形容音色,如音色淳美。“醇”是指濃度高,一般指含酒精度高的酒,酒精就叫乙醇,“醇厚”說的是酒的氣味、滋味純正濃郁,不用來表示人品。與“淳”“醇”音同義不同的還有“純”,也需仔細分辨,不能混用。如純粹、純度、純潔、純凈、純良、純美、純情、純貞、純真、純正等,均不能用“淳”或“醇”,只有“純樸”和“淳樸”可以通用。
“擔”與“耽”“眈”
“擔”與“耽”同音(dān),義不同,不能混淆。
要正確使用這兩個同音字,必須辨清它們的字義。“擔”有兩層意思:一是用肩挑,如擔水、擔柴:二是擔負、承擔,如擔保、擔待、擔當、擔負、擔任、擔心、擔憂等,還有擔子(dàn zǐ)意。“耽”的詞義主要是遲延、停留、拖延,如耽誤、耽擱,也作沉溺、入迷解,如耽于幻想。
“耽”與“眈”是同音字,字義不同,但形較接近,容易混淆,如將“虎視眈眈”誤寫為“虎視耽耽”。“眈眈”形容眼睛注視,所以要用目字偏旁。
“倒”與“搗”
“倒”與“搗”這兩個同音字,單獨使用時不會弄錯,若與其他字構成詞語時往往會混用。“倒騰”與“搗騰”可以通用,以用首選詞型“倒騰”為好。若把“搗鼓”寫成“倒鼓”,把“搗亂”寫成“倒亂”,就錯了。因為,“搗”表示撞擊、捶打、攪亂的意思,如搗蛋、搗鼓、搗鬼、搗毀、搗亂、搗麻煩;“倒”則表示轉移、轉換、倒下、倒過來以及失敗、垮臺的意思,如倒把、倒班、倒閉、倒斃、倒倉、倒戈、翻江倒海等,都不能寫成“搗”。
“疊”與“迭”
兩個字的區別是:
“疊”有兩層意思,即一是加層、重復,如重疊、疊印、疊羅漢、疊石為山、層見疊出、疊床架屋等;二是折疊,如疊衣、疊被、折疊床、把紙疊好等。
而“迭”有三層意思,即一是輪流、交替,如更迭、弟兄迭為君等;二是屢次,如迭次、迭出、迭起、送有發現、迭挫強敵、高潮迭起等:三是及,如忙不迭。“妙對迭出”是說妙對一個接一個不斷地出來,而不是一個個重疊起來。
“定”與“訂”
“定”,意為“確定不變的”。如“定向”“定律”“定理”“定義”“定論”,還有意為“先期確定的”,如“定了兩桌酒席”“定下三張機票”“定做”“定金”。在表示決定、確定、規定、必定等意思時,不會誤寫為“訂”。如合同里用的“定金”“預定”“”“商定”等,均不能用“訂”。
“訂”,在意義和用法上與“定”不完全相同,“訂”指事先經過雙方商討的,只是約定,而不是確定不變的;“定”側重在確定,不輕易變動。如“訂婚”“訂貨”等多用“訂”;“定金”“定購糧”等多用“定”。 在表示改正的意思時,如訂正、修訂、校訂等,只能用“訂”,不能用“定”。 “訂”含有協商之意思,經過研究商討而立下條約、協定、合同并簽字,這時只能用“簽訂”“訂立”,不能用“簽定”“定立”。
錯誤舉例:“定價”誤作“訂價”,“定做”誤作“訂做”。這兩個字都有“約定”的意思,前者偏重決定、規定,后者側重商定、預定,不過很難完全區分清楚。
而往往容易混淆的是“制定”與“制訂”,這兩個詞詞義是有區別的。 “制定”表示確定、決定的意思,如“制定了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而“制訂”則表示創造擬定的意思,如“初步制訂漢語拼音方案”。
“度”與“渡”
“度”是形聲字,從又(即手,古代多用手、臂等來測量長度),庶(省略灬)聲。它的本義是計量長短的標準,尺碼。即《說文解字》:“度,法制也。”如《孟子》:“度,然后知長短。”
它有兩個讀音,讀作dù時現主要有如下含義:①計量長短的器具或單位,如度量衡dù liàng héng 、溫度等;②程度 限度 強度,如勞累過度;③對人對事寬容的程度、器量、氣度,風貌,如大度容人、風度翩翩等;④過 , 經過,越過,指時間上;如度日、度假、度年、度時光、度蜜月、歡度春節,虛度年華、光陰虛度、金針度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等詞語;⑤僧尼道士勸人出家,如佛教術語“度人、超度”里,不用“渡”,“普度眾生”的“度”作度化與超度解,故不宜用“渡”;⑥ 考慮,如把生死置之度外⑦次,回,如一年一度。
讀作duó時,現有推測、估計、揣度等含義,如審時度勢、度長絜( xié)大。
“渡”也是形聲字,從氵(水),度聲。它的本義是渡過,過水。現在主要有:①從此岸到彼岸,通過水面,如橫渡長江、把我渡到對岸;②通過,指空間,如渡河、渡江、渡海、渡口、渡頭、渡船、渡輪、渡槽、過渡段、渡過難關、遠渡重洋等。
度、渡是古今字,先有“度”,后有“渡”。在“渡”之前,凡是表示“過”的意思,一概用“度”;“渡”出現后,“度”的任務有所分化,其中“濟”即渡水這一義項,由“渡”承擔。但在實際使用中,分工并不嚴密,“度”仍可用渡水,如《漢書賈誼傳》“猶度江河亡維楫”;“渡”則不限于渡水,如《史記高祖本紀》:“淮陰已受命東,未渡平原。”
在現代漢語中,度、渡逐漸形成的分工是“度”的對象是時間,“渡”的對象是空間。有一個簡單的區分方法,“度”是自然而然的,非度不可的,比如你不想度周末也得度周末;而“渡”則須通過主觀努力,沒有船就不能渡河,不是群策群力,“難關”也是渡不過去的。
幾組詞的側重點比較:
度過和渡過:“度過暑假”的“度”指一般的“過”,所以不用“渡”;“渡過困難時期、渡過今后關鍵的幾年”的“渡”是“通過”,指不容易的時光,這種時光有“江河險阻”的意味。
過度和過渡:“過度”指超過適當的限度,“過渡”指事物由一個階段發展到另一個階段。如過渡期。
錯誤舉例:“度過……暑假”誤作“渡過……暑假”,“渡過難關”誤作“度過難關”。《歡渡國慶節》、《初渡老人節》,還有《XX渡假村建成》《X X航線喜渡X周年》等,都把“度”錯成“渡”,要人們在水中“渡”假過節,豈非笑話。
“煩’與“繁”
“煩”與“繁”同音而義相近,有時可通用,如煩冗與繁冗,煩瑣與繁瑣,繁雜與煩雜,繁難與煩難,但這兩個字的字義是有區別的。
要區別“煩”與“繁”的用法,主要掌握“煩”表示人的心態,有三層意思:一是煩悶,如煩亂、煩躁、心煩意亂等;二是厭煩,如不耐煩、這些話都聽煩了等;三是煩勞,如煩勞您捎個信等。又可以表示又多又亂,如煩雜、要言不煩等。而“繁”主要表示事物的繁多、復雜,如繁博、繁復、繁華、繁麗、繁茂、繁密、繁榮、繁重、紛繁、繁筆、繁文縟節等。也可以表示繁殖的意思,如繁衍、繁育、自繁自養等。除了通用的幾組詞(煩冗與繁冗、煩瑣與繁瑣,繁雜與煩雜、繁難與煩難)以外,要仔細分清不同意思,正確使用“煩”與“繁”。
“分”與“份”
“分”是會意字,從八,從刀。一撇向左、一捺向右的“八”就是分的意思,從“刀”是指以刀剖物,使之分開。所以“分”的本義是一分為二,分開。比如,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秋分”就是指每年的3月21日或22日,9月23或24日,日光正射赤道,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從而表明季節的變化。有f ēn和fèn兩個讀音。
讀fēn時,表示分離、分別、分布、分寸、分紅、分析等意思,與“合”相對立,這時不會和“份”混用,如《三國演義》里說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分”在讀fèn時,就容易和“份”混淆,引起誤用。在報刊上常看到:“過份”“緣份”“份量”“份內”“份外”“看在朋友的份上”等等,這些“份”都用錯了,應該用“分”才對。
“分”fèn有使整體事物變成幾部分或使聯在一起的事物離開、分配、分支、部分、表示分數、比率(如百分之十)的含義。由于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又引申出“分”讀作fèn時的成分、職責(權利)的限度、情分、情誼等含義。
“分”在讀fèn時,表示的意思大體上有:①表示物質成分,如成分、水分、養分、鹽分、糖分等:②指情誼、機緣、資質等因素,如“情分”“緣分”“天分”;③表示重量,如分量超重、分量不足等;④表示不同身份、職業,如工人成分、農民成分等;⑤表示格外的意思,如分外高興、分外明亮等;⑥表示工作上本分以內或以外的事,如分內事、分外事;表示職責和權限,如守本分、太過分、恰如其分等;⑦表示屬于一定階級、階層和某種特征的人,如知識分子、先進分子、落后分子、不法分子等;⑧料想,如“自分不能脫”。
“份”是形聲字。從亻(人),分聲,表示的意思大體有:①用在有關名詞后邊表示劃分的單位(行政區域和年月等),如省份、縣份、年份、月份等;②表示量詞,如一份飯、一份報紙、一份禮品、一份賬單、一式兩份等;③表示整體的一部分,如股份、等份、份額、份飯、有我的一份等;④表示人的身分,現在通常寫作“身份”。如身份證。
錯誤舉例:“成分”誤作“成份”,“年份”誤作“年分”。
“復”與“覆”
國家語言文字委員會1986年10月10日公布的《簡化字總表》,對原文字改革委員會1964年編印的字表的少數字作了調整,指出“覆”不再作“復”的繁體字處理,應根據不同語境,準確地運用“復”或“覆”。“復”僅作為“復”和“複”的簡化字,如復原、恢復、復雜、重復、答復等。
復:1)重復,如“復查”、“復寫”、“復制”。2)繁復,如“復雜”、“負分數”。3)轉過去或轉回來,如“翻來覆去”、“循環往復”。6)報復,如“復仇”。7)再,又,如“舊病復發”、“死灰復燃”、“死而復生”
覆:1)蓋住,如覆蓋、被覆、天覆地載。2)底朝上翻過來,如覆舟、覆沒、覆滅、天翻地覆、覆巢無完卵、重蹈覆轍、覆盆之冤、全軍覆沒。
“含”與“涵”
“含”與“涵”這對同音字,義相近又有區別,有時可以通用,有時不能通用,如不加辨析,就會造成同音混用的差錯。
“含”與“涵”都有包含、包容的意思,但用法不盡相同。“含蓄”與“涵蓄”通用,但一般都用首選詞型“含蓄”;“含義”與“涵義”也通用,但一般都用首選詞型“含義”。反映概念的內容,稱“內涵”;某一事物包括、包容的內容,稱“涵蓋”,這里都只能用“涵”。表示人能控制情緒的修養功夫叫“涵養”,與此有關的“涵容”“包涵”“海涵”等,不能用“含”。若表示內藏而不外露的,如含笑、含羞、含悲、含淚、含怒、含恨、含冤、含苞欲放等,只能用“含”,不能用“涵”。應注意,包含與包涵,兩個詞常常誤用,包含意為里面含有,包涵一般用于客套,表示請人原諒。
“候”與“侯”
“候”與“侯”音近,聲調不一樣,寫法上只有一筆之差,若分辨不清,也容易造成混用。
“候”的使用范圍較廣,主要有:①等待,如等候、候診、候車室、你稍候一會;②問好,如問候、致候、敬候起居;③時節,如時候、氣候、候鳥;④表示情況,如征候、火候等。
“侯”的用法較簡單,只有兩種:一是表示姓氏,也用于地名,如福建閩侯;二是表示封建社會爵位,如公侯伯子男、封侯。
這兩個同音字只要仔細辨別字義,就不會用錯。
“荒”“謊”“慌”與“惶”
荒的意思 :1)田地長滿雜草;荒蕪。2)沒有開墾或耕種的土地;荒地,開荒。3)歉收;荒年、饑荒。4)災荒;備荒、逃荒。5)嚴重缺乏;糧荒。6)人煙稀少;冷落;荒涼、荒島。7)使學業、技藝生疏;荒廢,荒了學業。8)既不合情理;荒謬、荒唐。9)放縱,沒有節制;荒淫。
注意:兵荒馬亂、荒無人煙只能用“荒”,分別是混亂、荒涼之意。
謊的意思:說謊話;謊言,撒謊
慌的意思:1)忙亂;不沉著:慌忙,驚慌失措。2)用在“得”字后面,表示難受;餓得慌。鬧得慌
惶的意思:恐懼;害怕;惶恐,驚慌
“慌”與“惶”這兩個近音字,義相近,有時可以通用,但存在細微差別,需要辨清不同用法,不能混用。
“慌”意為慌張,常用詞語有驚慌、心慌、恐慌、慌促、慌亂、慌忙、慌神、慌手慌腳等。“惶”意為恐懼,常用詞有惶恐、驚惶、惶惶、惶惑、惶遽、惶然、惶驚等。這里驚慌與驚惶、恐慌與惶恐可以通用,其他均不能通用。由于緊張、著急或擔憂而心慌、慌張、慌手慌腳,都不能用“惶”。人心惶惶、惶惶不可終日,都是指恐懼不安的心情,惶惑是指疑惑恐懼,這里也不能用“慌”。
“恍”與“晃”
“恍”與“晃”這兩個字字義不同,因音同而常常混用。
“恍”表示恍惚、恍然、忽然和仿佛的意思,如精神恍惚、恍然大悟、恍如隔世等。“恍”不表示一閃而過的意思,不能說一恍而過,也不表示擺動,不能用“搖恍”。而“晃”表示搖動、擺動的意思,如晃蕩、晃動、晃悠、搖頭晃腦。“晃”又表示閃耀、閃過的意思,如晃眼、虛晃一刀、一晃眼就不見了。以上意思念huàng
其他意思念huǎng,如明晃晃、晃眼睛等。
“籍”與“藉”
“籍”與“藉”音近,字形相近,書報刊上也常常混用。
“籍”(jí)是竹字頭,用法有三:①書籍、冊子,如古籍、簿籍;②籍貫,如原籍;③代表個人對國家、組織的隸屬關系,如國籍、黨籍、廠籍、戶籍、學籍等;④登記,如籍沒、籍吏民。
“藉”是草字頭,意為墊、襯(枕藉)、撫慰(慰藉)、含蓄(蘊藉)等(以上意思讀jiè)。羸兵為人馬所蹈藉中的“藉”意為踐踏。
“藉(jí)”有雜亂的意思,常用詞是“狼藉”,可解作亂七八糟。比如,“杯盤狼藉”是形容吃飯之后,酒杯碗筷和吃剩的東西亂七八糟擺放的樣子。“聲名狼藉”是形容人的名聲極壞,名譽掃地,亂七八糟。
“藉”字還可同“借”通用,解作借。不過,千萬注意,就算在內地已將“藉”簡化成“借”字了,也不可將“聲名狼藉”和“杯盤狼藉”兩個成語中的“藉”字代替。因為,簡化的是做利用、假托或借用講解的“藉”,并非所有“藉”字。
“籍”與“藉”均可作姓氏,不要弄錯。
“即”與“既”
“即”(jí)與“既”(jì)這兩個近音字,其實字義和用法均有區別。一般情況下不會用錯,但作連詞用時,就不大容易分辨,以致書報刊上往往會混淆。
“即”表示靠近,如若即若離、可望不可即;又表示臨時,如即興賦詩;也表示當下,目前,如即日、即期、成功在即;還當就、就是、就著講,如一觸即發、非此即彼、即景生情等。在表達上述意思時,“即”與“既”不會混用,問題出在“即使”與“既然”“既而”的用法上。
“即使”作為連詞,表示假設的讓步。如即使你取得了很大成績,也不能驕傲自滿。“即便”“即或”“即若”,也表示“即使”的意思。“既然”作連詞用,用在上半句話,下半句往往和副詞“就、也、還”相連,如既然知道做錯了,就應當趕快糾正。“既是”同“既然”,如既是他不愿意,那就算了。“既而”是時間副詞,表示上句所說的情況發生之后,如既而雨霽,欣然登山。“即使”可用“就是”代替,“既然”“既是”“既而”均不能用“就是”代替。
既:①已經,如既成事實,既得利益。②既然。③<書>完了,盡。④連詞,與“且”“又”“也”等呼應,如既高且大;既要有遠大的目標,又要有堅實的行動。
“跡”與“績”
“跡”與“績”這兩個字音相同,字義不同,在書報刊上也常被混用。
“跡”表示①留下的痕跡,如足跡、蹤跡、印跡、筆跡;②前人留下的遺跡(主要指建筑或器物),如古跡、陳跡;③人們做過的事情,如事跡;還有形跡、跡象等。
“績”表示①把麻纖維披開接續起來搓成線,如紡績,績麻。②業績,如成績、功績、戰績、勞績等。
“先進事跡”也包含業績的內容,但主要指已做過的事情,所以用“事跡”而不用“事績”。“古跡”主要指古代的遺跡,多指古代留傳下來的建筑物,所以用“古跡”不用“古績”。
“記”與“紀”
“記”與“紀”這兩個字,音相同,義也相近,有時還可以通用,所以書報刊上常常會混淆。
一般說來,“記”的使用范圍廣,如記得、記分、記工、記功、記掛、記過、記恨、記號、記取、記事、記誦、記性、記敘、記憶、記賬、記載等。“紀”的使用范圍較小,如紀綱、紀律、紀元、紀年、紀傳體等。
“記”和“紀”有時也可以通用,如紀念和記念、記錄和紀錄、紀要和記要。所謂通用,即是說用了哪個都不算錯,但不等于說可以任意使用。人們在習慣上,是加以區別的。如“紀念”不用“記”;“會議記錄”不用“紀”,而“紀錄片”就不用“記”;“會議紀要”“紀實文學”又不用“記”。這是約定俗成的。例如,書名、文章名均用“記”,如日記、筆記、傳記、游記;而記載旅行的文章,卻稱之為“紀行”,不能用“記行”。“游記”和“紀行”意思差不多,用詞有分工,不能混用。
“撿”與“揀”
“撿”側重拾取的意思,如撿柴、撿東西、撿破爛、把地上的垃圾撿起來等。“撿”可用“拾”來代替,有撿拾、拾取、拾荒、拾物等詞。
“揀”側重挑選、選擇的意思,如揀選、揀擇、挑肥揀瘦、挑三揀四、挑挑揀揀、揀選上等藥材等。“揀”不表示拾取的意思,所以不能用“撿”或“拾”代替,不能說“挑肥撿瘦”或“挑肥拾瘦”。
錯誤舉例:“撿垃圾”誤作“揀垃圾”,“把書本撿起來”誤作“把書本揀起來”。
“交”與“繳”
“交”與“繳”音相近,字義有區別,也有相近之處,使用時容易混淆。
當“交”表示到達、連接、交叉、結交、交往等意思時,不會與“繳”混淆。當“交”表示轉移的意思時,就容易與“繳”混淆了。區別這兩個近音字的關鍵在于:當把事物自然轉移給對方時用“交”,如交班、交差、交白卷、交代工作、交付訂金、交換商品等:而當這種轉移是指履行某種義務或被迫交出時,就應該用“繳”字,如上繳、繳費、繳納公糧、繳納黨費、繳獲敵人武器、繳槍不殺等。
注意下面詞語意思:交界、結交、、建交、交流、跌交、風雪交加、饑寒交迫等。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