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知識>沒羽箭張清長得怎么樣(張清綽號沒羽箭)
發(fā)布時間:2024-01-23閱讀(9)

在《水滸傳》中,綽號文化十分顯著。書中許多人物都有綽號,比如沒毛大蟲牛二、飛天夜叉丘小乙、生鐵佛崔道成、鎮(zhèn)關(guān)西鄭屠、賽伯當(dāng)王四等。至于梁山108將,更是人人都有綽號,比如玉麒麟盧俊義、青面獸楊志、一丈青扈三娘。有些人甚至有兩個或更多的綽號,如宋江,他即可以叫“及時雨”,也可以叫“呼保義”,還可以叫“孝義黑三郎”;豹子頭林沖,還有個綽號叫“小張飛”;小李廣花榮,也叫“神臂將軍”等。
梁山好漢中,排名第十六的叫張清,綽號“沒羽箭”,是八驃騎之一。
張清原是東昌府虎騎,出場很晚,直到第七十回才現(xiàn)身,不過他出場表現(xiàn)倒是很不錯,憑借一手飛石,連打梁山魯智深、林沖、楊志、呼延灼等十五名大將。后來,吳用設(shè)計,活捉張清,張清歸順梁山。南征北討期間,張清表現(xiàn)不少,還迎娶了美貌的仇瓊英,生下兒子張節(jié)??上?,征方臘期間,張清和董平立功心切,急于復(fù)仇,結(jié)果雙雙戰(zhàn)死。

新水滸張清形象
關(guān)于張清,有爭議的不僅是他的武藝,還有他的綽號。
“沒”是個多音字,既可以讀作“梅”音,表示沒有;也可以讀作“莫”音,表示消失。而且這兩種讀音,都可以解釋張清的綽號。然而,作為綽號,“沒羽箭”的“沒”,終究只能讀一個音。那么,“沒羽箭”的“沒”,究竟該讀 “méi” 還是 “mò” 呢?
從張清的暗器說起
張清是一員虎將,常規(guī)兵器是槍,飛石可以說是他的暗器,常能攻敵不備。正因為出其不意,所以關(guān)勝、魯智深、楊志等人,明明武藝不輸張清,但面對張清時,卻依然躲不過飛石,甚至被打得頭破血流,心驚膽寒。
張清手拿石子,喝聲道:“著!”石子從肋羅里飛將過去。張清又一石子,錚的打在盔上,嚇得楊志膽喪心寒,伏鞍歸陣。
基于此,很多讀者認(rèn)為,張清的飛石主要特點是奇,故而“沒羽箭”之“沒”,讀音應(yīng)該為“méi”。這種讀法,是把飛石比喻為沒有羽毛(箭羽)的箭。

新水滸楊志形象
然而,沒有羽毛的箭有箭鏃和箭桿,實在是很難和石頭建立聯(lián)系。如果把石頭比喻為短小傷人的箭鏃(箭頭),倒還合理,比如張清的妻子仇瓊英,她也善用飛石,其綽號就是“瓊矢鏃”,顯然這是把她的飛石比喻為箭鏃、箭矢。
另外,張清的飛石并不只是起到出敵不意的目的,因為其本身力度就很大,有很大的殺傷力,這從原著中也能看到。
飛石的威力有多大
張清與敵人交手時,飛石的作用到底如何?我們看看原著中的具體表現(xiàn),就能知道。張清曾一日之內(nèi)連打梁山十五員大將,盧俊義攻打東昌府時,已經(jīng)有郝思文和項充兩人落敗,等宋江攻打時,張清又打十三人,徐寧是第一位。
徐寧去趕,張清把左手虛提長,右手便向錦袋中摸出石子,扭回身,覷得徐寧面門較近,只一石子,可憐悍勇英雄,石子眉心早中,翻身落馬。
張清用飛石擊中徐寧的眉心,徐寧直接翻身落馬,這就說明他的石子力度并不小。當(dāng)然,這里提到了張清距離徐寧較近。

新水滸徐寧形象
徐寧戰(zhàn)敗后,錦毛虎燕順上前,結(jié)果“打在鏜甲護(hù)鏡上,錚然有聲”;百勝將韓滔繼續(xù),結(jié)果更慘,“鼻凹里打中,只見鮮血迸流”;天目將彭玘不甘心,還沒靠近張清,就被張清飛石擊中面頰,還丟了三尖兩刃刀;緊接著丑郡馬宣贊,他被打中嘴角;而呼延灼上陣時,雖然沒受傷,但“手腕上早著一下,便使不動鋼鞭”。
步軍劉唐憤而上前,結(jié)果也被張清一石子打倒在地,還被活捉了;楊志出馬,被飛石擊中盔甲,嚇得撥馬而回;雷橫和朱仝雙馬齊出,結(jié)果一個額頭中石子,撲倒在地,另一個脖子中了飛石;關(guān)勝掄著青龍刀出戰(zhàn),被張清飛石“正中著刀口,迸出火光”;董平連續(xù)多開兩顆飛石,但最后還是被擊中;索超被飛石“打在臉上,鮮血迸流”。
上梁山之后,張清用飛石打傷過嵩州都監(jiān)周信,還打得潁州汝南節(jié)度使梅展“額角鮮血迸流”“雙手掩面”。八十萬禁軍都教頭丘岳,也被張清飛石打得落馬,還打落四顆牙齒,鼻子嘴唇也都破了。南征北戰(zhàn)時,張清打中過遼國猛將阿里奇左眼,也曾把耶律國寶打得,翻筋斗落馬等。

張清卡片
張清又早按住鞍鞒,探手去錦袋內(nèi)取個石子,看著番將較親,照面門上只一石子。卻似流星飛墜,弩箭離弦,正中阿里奇左眼,翻筋斗落于馬下。
這些例子足以證明,張清的飛石,不僅奇特,令敵人難以察覺,而且力度極大,輕則打得對手?jǐn)⊥?,重則打傷敵人,甚至能致命。
我們從仇瓊英的飛石,也能看到這一點。
仇瓊英與張清一樣,善用飛石。梁山好漢征討田虎時,曾與仇瓊英交手。結(jié)果一場戰(zhàn)役下來,扈三娘被瓊英打中手腕,丟了刀;林沖被瓊英打中臉上,鮮血迸流;就是皮老骨硬的李逵,被飛石打中兩次后,一樣流血。
倘若飛石只是“在奇不在力”,那么瓊英不可能把人打傷,尤其是把李逵打傷。

新水滸仇瓊英
作者贊張清的贊詩中,也說過“錦袋石子,輕輕飛動似流星。不用強弓硬弩,何須打彈飛鈴。但著處,命歸空”以及“飛來猛將不能逃,中處應(yīng)令倒旗鼓”。贊詩雖然常??鋸?,但顯然說出了張清飛石的力度,否則不可能“但著處命歸空”。
換個角度來說,若飛石僅僅是“在奇不在力”,那它只是起到輔助作用,并不能真正殺敵,若要真正殺敵還需要其他兵器。但從張清的表現(xiàn)來看,顯然不是這樣,很多時候,他甚至不用槍,而直接用飛石。
沒羽箭之“沒”的讀音
既然飛石在奇也在力,那么很明顯,沒羽箭之“沒”,應(yīng)當(dāng)讀“mò”。只有讀“mò”,才能表現(xiàn)張清飛石的力度。因為,這種讀音是“射石飲羽”的典故,和李廣等人(不止一位,下面會說明)有關(guān)。
西漢名將李廣,箭術(shù)高明,百發(fā)百中,另匈奴人都為之害怕。他鎮(zhèn)守右北平郡期間,匈奴人畏服,還稱李廣為“飛將軍”。匈奴人怕李廣,李廣在任期間,他們幾年都不敢侵犯?!妒酚洝分?,記載過李廣射石的事。
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fù)更射之,終不能復(fù)入石矣。

李廣影視形象
?李廣有一回出去打獵,看到草叢中的石頭,誤以為是老虎。于是他拈弓搭箭,正中“老虎”??拷豢床胖?,原來不是老虎,但那只箭卻已經(jīng)深深沒入石頭中,連箭羽都沒入石頭里了。他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再次射石頭,卻發(fā)現(xiàn)箭再也射不進(jìn)去了。
后來,唐代盧綸還寫詩說“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把石頭誤認(rèn)為老虎,顯然距離很遠(yuǎn),但即便如此,李廣卻能把箭羽都射入石頭中。這足以說明,李廣箭術(shù)精準(zhǔn),而且力度大。這就是“射石飲羽”的典故由來。張清綽號“沒羽箭”,其實也是比喻他的飛石奇準(zhǔn)而且力量強。
很多人說,若沒羽箭理解為“連羽毛沒入的箭”,張清的綽號就和小李廣花榮重復(fù)了。
事實上,水滸中綽號重復(fù)很正常。比如關(guān)勝和聞達(dá),綽號都是“大刀”。還有打虎將李忠,他的綽號不僅是因為身體強壯,也是因為他祖上是李廣,因為他的贊詩中說過“李忠祖是霸陵生”,而霸陵生就是李廣。所以,李忠和花榮的綽號,都和李廣有關(guān)。除此之外,書中鮑旭和沈抃綽號都是“喪門神”,郝思文和童里合綽號也都是“井木犴”。若論綽號中帶“龍”或者“虎”字,那就更多了。

新水滸關(guān)勝形象
所以,不能因為有重復(fù),就否定張清的綽號和李廣有關(guān)。
其實,能“射石飲羽”的神箭手,不止李廣,至少還有三位。一位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養(yǎng)由基,《呂氏春秋》記載他曾“中石,矢乃飲羽”;《韓詩外傳》記載,楚國熊渠子“夜行,寢石,以為伏虎,彎弓而射之,沒金飲羽”;《周書》中,猛將李遠(yuǎn)“見石于叢薄中,以為伏兔,射之而中,鏃入寸余”。
不過,其他三位沒有李廣名氣大,而且李遠(yuǎn)的不太符合,畢竟只是箭頭入石,沒有達(dá)到箭羽入石的境界。所以通常情況下,人們認(rèn)為這個典故是指李廣。
早期張清的贊詩問題
張清這個名字,最早出現(xiàn)于南宋龔開的《宋江三十六人贊》中(當(dāng)時是張青),其贊語為“箭以羽行,破敵無頗。七札難穿,如游斜何”。很多人據(jù)此分析,認(rèn)為張清早期就是神箭手,不過后來弓箭改為飛石了。既然石頭代替了箭,自然是沒有羽毛的箭。

新水滸張清形象
實際上,龔開的贊語頗有點諷刺的意思。因為前面還是說“箭有了箭羽后,就能無偏無頗,精準(zhǔn)命中”,但后面兩句則不是這個意思,因為射不穿七札的鎧甲,射得很歪斜。這似乎也是在暗示,張清的人生之路也是如此。
水滸作者要贊美張清的飛石,不可能沿用龔開的說法。
更何況,水滸成書是個漫長的過程,期間多有取舍,除非宋元話本、雜劇也有證明,否則不能僅憑《宋江三十六人贊》,就認(rèn)定張清的綽號是“沒有羽毛的箭”,因為這樣的綽號太平淡。
綜上可知,沒羽箭的“沒”字,讀“mò”音,更能表現(xiàn)水滸中張清的飛石準(zhǔn)度和力度。
參考資料:《水滸傳》《宋江三十六人贊》《史記》《呂氏春秋》等。
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m.avcorse.com/read-106077.html
上一篇:了的讀音怎么念(?的讀音和意思)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