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1)

2019 / 02 /25
前段時間,一段視頻在網上瘋傳:一名小學生因為期末成績優異,得到一張獎狀。放學途中,小家伙手里拿著獎狀,得意洋洋,滿臉笑容,大搖大擺,走出“六親不認的步伐”……小孩母親覺得有趣,手機拍攝下來,一下成為全民的笑點。
而今天我們的主題也是和分數有關
考得好,世界就燦爛?考不好,世界就灰暗?
一位家長曾向我表達了她的焦慮,她說:“我孩子是小學 4 年級學生,語文每天背默的內容實在太多,占了所有作業量的 80%,錯 3個字就要重默。和老師交流,老師說小學已經算好了,到了中學要背文言文,那才更可怕。可是不抄不默,我又擔心孩子考不出好分數。”
我的一名學生曾給我寫了一封信,他說:“羅老師,在語文這個學科上,您給我的啟示就是:學語文不是為了爭分數。讀書改變了我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在以前只為考試而活的學習之路上,我每天的心情完全由分數與排名決定,考得好,世界就燦爛;考不好,世界就灰暗……”
顯然,對于語文學習,絕大多數家長和學生最直接關心的就是語文的分數和成績。
然而,不是所有家長清楚語文的“分數賬”:從一年級識字詞到高中結束的12年時間,孩子的語文學習從不間斷,丟分卻越來越嚴重。從6分到35分,大部分是被閱讀和作文兩部分“拖累”。在中高考這種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背景下,對優秀學生而言,語文成績的差距可以高達30-40分,而數學分差一般是5-15分。
語文最終成為眾多學科中最易拉分的學科。
對大多數優秀學生來講,數學、英語成績相對穩定,語文就成了提分的重要學科,成為拉開中高考分數最終差距的殺手锏,在各門學科中最易實現分數超越。
關鍵要解決好影響語文分數最核心的兩大問題:閱讀的理解分析和作文。大多家長以為作文和閱讀很難有效提高,其實不然,雖然語文學習是需要系統化和長期化的訓練,學生是比較困難上手,一旦入門,學生則終生受益。
語文學習有一定的規律,跟上學校的語文學習進度,大多數孩子一般可以拿到語文保底分數,中考90分、高考98分。但要想語文實現高分突破,就需要從小學到高中,不同階段系統的學習閱讀理解和作文兩大容易失去高分的內容。這兩塊內容得分受學生成長的“三觀”影響,反過來這兩塊的訓練又直接影響孩子的“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所以語文學習有兩大價值:一是成長價值;二是成功價值。
如何提高孩子閱讀理解的分數?
答好閱讀理解題,是需要孩子有真實的理解能力的,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訓練:
第一,我們可以通過“文本”訓練學生的理解能力。
孩子閱讀丟失高分,往往是因為沒有養成良好的理解思維習慣。怎樣養成?
敲黑板,劃重點
一是要結合理解題目本身回答表面意思。往往依靠抓住句子的關鍵詞、修辭手法、關鍵標點符號等來疏通表面意思。
例如,理解“古井用她的乳汁哺育著鄉親們”這句話的深刻含義。(6分)
首先,“讀題能力”。用規范的答題習慣,解答這句話的表面意思。所謂規范答題習慣包括:疏通詞語、指出修辭和標點符號、組織表面意思。
(答:哺育,養育。乳汁,這里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井水比作乳汁。這句話表面意思是指古井用井水養育了村里的鄉親們。得1分)
第二,“讀文能力”。結合文章的上下文,找出與題目相關的內容進行分析。
第三,“讀人能力”。結合寫作的時代背景和文中人物的意圖,分析作者在這句話中所要表達的真實意思。
這兩步是閱讀理解題訓練的關鍵,綜合“文”和“人”,理解句子的內在意思。從小學到高中要不間斷的訓練。
(答:哺育,養育。乳汁,這里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井水比作乳汁。這句話表面意思是指古井用井水養育了村里的鄉親們。作者闊別故鄉30年,通過對故鄉古井的回憶,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無比思念和熱愛之情。1 4,得5分)
第四,“讀心能力”。結合自己和社會現實,寫出自己的閱讀感受。表達引申意思。
(答:哺育,養育。乳汁,這里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井水比作乳汁。這句話表面意思是指古井用井水養育了村里的鄉親們。作者闊別故鄉30年,通過對故鄉古井的回憶,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無比思念和熱愛之情。在這個大拆遷的時代背景下,故鄉不僅是游子的心靈港灣,更是每個人對精神家園的堅守。得6分)
這類訓練會為孩子的高考提升10至15分的分值。具體如何針對說明文體、議論文體、記述文體等不同的理解訓練不在這里一一贅述。只是說明,閱讀的理解題并非一定要丟失高分,它是有章可循的。
第二,家長可以在生活中通過聊天的范式解決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
考得好,世界就燦爛?考不好,世界就灰暗?讓閱讀改變這種狀況吧。
一切閱讀都是“讀人”,讀書本里面的人,讀身邊的人。一切閱讀同時還是讀世界的能力,認識世界的能力。因而,閱讀對于學生個體而言,意義重大。
那么,如何在生活中培養孩子閱讀世界的能力呢?這種能力是語文教育所追求的“真正的理解能力”。
敲黑板,劃重點
首先,理解表面意思的能力;
其次,理解語言環境下的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最后,結合社會現象表達自己感受的能力。
例如,早上孩子還在睡懶覺,家長說:“安心睡吧,明天哈佛的錄取通知書就送到了。”要求孩子準確理解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表面意思:讓孩子安心睡覺,成功就會找上門。
人物的內在意思:家長用諷刺(或幽默)對孩子睡懶覺表示不滿,從而表達對孩子成功的殷切希望。
引申意思:揭示當今孩子學習負擔重,各個家長又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這里的閱讀就是讓孩子讀懂家長、讀懂社會、讀出自己。
一個有思想的孩子,通常會對文章從品人評文到知人論世有更深的感悟,家長應該多鼓勵孩子閱讀課外書,通過增加閱歷深化思想內容。雖然很多時候,閱讀不一定要直接反映在成績上,但是閱讀代表著一種人文素養的積累,是對知識面、視野和思維的一種開闊,可以幫助學生形成人文思維。即使孩子一時語文分數并不那么高,但如果孩子愛讀書,在閱讀中提高了悟性,養成了人文思維,語文成績也會在無形中得到提高。
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根據課文選擇拓展閱讀的材料,這樣孩子讀起來比較貼近,也比較容易理解。
比如,涉及歷史人物、事件的課文,在復習和預習時給孩子增加一些歷史背景的講解,或者給孩子找一些相關的書籍來看;
涉及山水地理、自然科學的課文,可以給孩子找一些圖片或者一些科普文章,增加孩子讀書時的趣味性。
如果條件允許,甚至可以帶孩子在旅游過程中探討學習過的內容,“讀萬卷書,行千里路”,為孩子創造帶著書本走出去看世界的機會,努力讓孩子把書里的世界和真實的世界融為一個大大的世界。
如果是古詩詞,除了為孩子增加一些作者和作品的時代背景了解,還可以找一些相關的畫或者同時期的其他作品,讓孩子看看,包括可以到博物館去找一些學習資料。家長可以選擇的基本讀物有《論語》、《古文觀止》等,可以從中選一些字辭經史雅的篇章。
還可以選擇唐詩宋詞的選本,以及現當代一些優秀作家的作品。初中生可以看看冰心、朱自清的美文,高中生就應該看看魯迅、老舍等人的作品。一些經典的中外童話、小說,也應該好好讀讀,如《小王子》、《夏洛的網》等。
閱讀能力有了,語文考試成績自然不會差。

如何提高孩子作文的分數?
各位家長,你是否以為競賽作文(創作作文)得分高,就等同于考試作文得分高?事實恰恰相反,屢獲競賽獎項的學生,在中高考中發揮并不好,得分普遍偏低。
原因在于中高考作文是規定了選拔動作的特定寫作,不同于創作,強調“個性”,中高考作文規定的600字、800字有寫作規律,開頭80個字內必須亮出主題。而這一點往往被競賽作文的作者們忽視,在考場作文中鋪墊過多,主題不鮮明,抓不住閱卷老師的眼球。我們可以理解為競賽作文是在寫8分鐘發言的“提案”,中高考作文就是寫三分鐘發言的“演講稿”。
另外,孩子平時的作文好,并不代表中高考作文就好。平時作文的評價通常偏高,因為教師是教練兼裁判。對于考試是一個通過式的心態,強調“大同”,習作缺發展性,只停留在基礎等級,同時還受對學生的印象影響。
而中高考作文得分往往偏低,因為教練、裁判分開,裁判被大量的千篇一律的慣性影響,造成閱卷的審美疲勞,極易產生壓分現象。這類選拔考試作文更偏重“差異化”。基礎等級只是保底分,真正的突破在發展等級。
考試作文就是要求考生借助600-800字,展現考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閱卷老師會通過主題評判考生是否厚重,通過選材評判考生是否淵博,通過表達形式評判考生是否聰明,通過文筆評判考生是否有才氣。
因此一篇高分作文必須是"色香味"俱全。

各位家長,讓我們看看中高考作文評分規則:
以武漢為例,武漢中考作文滿分50分:主題與材料20分,語言組織20分,結構形式10分。
A等基準分為48分,B等基準分為40分,C等基準分為31分,D等基準分為20分。總基準分為36分。其標準特別之處在于:
·其中一項有特色,另外兩項都評為B,可考慮評為A等級(48分以上)。
·其中一項有特色,另外兩項為A、B之間,可考慮給滿分。
這個標準中的核心詞語是“有特色”,如果作文“有特色”,學生就會在48分以上。
若沒有特色,哪怕三項評A,總分也可能只有45分。

高考作文評分標準也是如此,分為基礎等級40分,發展等級20分。發展等級的關鍵詞是“深刻”、“豐富”、“有文采”、“有創意”。一般學生會扣掉20分,往往是發展等級扣分。2012年北京82%的學生得分在38-42分之間。
如何做到中考“有特色”、高考有“發展等級”得分?
綜合全國作文的特點,無外乎六大突破:
敲黑板,劃重點
突破一:觀點“鮮明”。
觀點鮮明區別于“觀點突出”,如“我愛我的祖國”因包含面廣泛,可以算做“觀點突出”。“我愛我祖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哪些民族英雄們不屈不撓的精神”則屬于“觀點鮮明”,這個觀點精確到“不屈不撓”這個“點”上。
突破二:觀點“獨到”。
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具備兩種能力,一是對材料的開放式分析能,尋找到3-5個主題,正反主題皆可;二是對對手的分析能力,尋找到超越80%考生的“獨到點”。
例如,暑假回到家里,幫助媽媽挑秧苗。田間小路一走一滑。媽媽說,脫掉上衣,脫掉鞋襪。我照做,果然輕松抵達。
首先進行材料的開放式分析:
1)從“秧苗擔子”出發:可以分析出“壓力就是動力”,“有壓力才有改變”等壓力類主題;
2)從“媽媽”出發:可以分析出“輕裝上陣達目標”,“放得下才能扛得起”等“放下”類的主題;
3)從“田間小路”出發:可以分析出“困難是你的良師”,“我的阻力就是你的挑戰”等“困難”類的主題;
4)從“鞋、襪、衣”出發:可以分析出“有時關愛會成為成長的障礙”,“愛與害”等“愛的思考”類主題。
再進行對手分析:
第1和2類主題,對手會大量涉及;第3類主題對手會很難想到,但跑題風險過大;第4類主題,對手想到的比較少,扣題也較緊,所以選定第4個主題,更能形成“觀點獨到”等級標準。
突破三:選材有新意。
這樣的選材一定是眾所周知的“正材”(主要材料)。為達到這一點,考生須在平時積累一定數量的歷史事件,熟記中國朝代變革時期準確的時間、地點和人物、事件,一般中考需要準備30個,高考需要50-80個。在材料積累的基礎上,陽光喔可針對這些材料進行多主題的訓練。
選材有新意不是要學生去“杜撰”材料,而是“選”那些評委知道,但可能連他都想不到的材料。
例如:作文題《家的聲音》
大多數同學會選擇自己家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聲音。選材就缺少新意。我們可以這樣選材:
公元前202年12月,在垓下,十余萬楚軍被五十余萬漢軍團團圍困。
四面有楚歌傳來。楚歌?
那可是家的聲音!
此刻項羽想起了……
接下來文章可以以楚歌代表和平的呼喚,與戰爭的廝殺聲形成對比,彰顯戰爭與和平的主題。這類材料就達到“選材有新意”的標準。背會材料不難。難在個性化運用的訓練。
突破四:想象力豐富。
這個規則有風險,一般不主張過渡突破。在內容和主題上想象有風險,但是在形式上的突破可以嘗試。
突破五:語言有表現力、有文采。
主要表現在文字有節奏感、韻律感、畫面感、邏輯感。小學階段可以按照《形式仿寫》和《意境仿寫》的教材要求進行訓練,基本可以解決節奏和意境問題。初中隨著孩子的心理發展,語言會在思辨性和畫面感上有所側重,可以按照孩子的心里喜好開始個性化的語言表現力訓練。
突破六:結構有特色。
結構的特色突破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
一是角度突破,如采用第三人稱、“我是主角”、“我是配角”等角度來行文;
二是形式突破,如摒棄記敘文、抒情文、議論文、說明文四大文體,采用日記、書信、實驗報告、微博體等創新形式;
三是在風格上突破,可以是優美的散文風格;驚險的沖突風格;幽默的喜劇風格;深沉的哲理風格等。這項訓練將結合學生自身個性來設計。
例如:《善待自己》 可以用實驗報告的形式寫作。
《一次關于“自己”的實驗》
步驟1:“自己溶液” “壓制溶液”=不穩定;
步驟2:“自己溶液” “放縱溶液”=爆炸;
步驟3:“自己溶液” “善待溶液”=“成功溶液”;
這樣的結構就“有特色”。

學語文不是為了爭分數
孩子語文學習的“分數賬”,不管是作文的分數,還是閱讀的分數,其實更需要淡定面對的是家長。
“分數”本是一個中性的詞,只是因為我們在應試教育中人人趨“分”若鶩,進而極度扭曲了分數的內涵和獲取分數的路徑,分數才會變得面目可憎,遙不可及。家長不要過于在意分數的高低,大可不必談“分”色變,更不必急“分”近“數”而汲汲于題海戰術,矻矻于瘋狂補習。
在教育工具化、教育關系物化的理念控制下,語文學習的功利化,從小學的無知刷題和虛假道德、中學的知識堆砌和空洞理想,到大學的精神矮化和無趣審美,形成了一條嚴格運行的廢品生產流水線——學生們寒窗苦讀十年,畢業之后,人人都成了合格的廢品。這是語文教育的真正傷痛。
語文的“分數賬”,不是晦暗幽惑的分數,而是健康爽朗的分數,清新自然的分數,本真質樸的分數。它不僅僅依賴于語文知識的掌握,答題技巧的提煉,更有賴于語文趣味與語文情懷的孕育、激發和沉淀。
家長真正應該關注的是孩子的語文基礎和對語文學習的態度。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