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日韩中文无码有码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夜-高清极品美女毛茸茸-欧美寡妇性猛交XXX-国产亚洲精品99在线播放-日韩美女毛片又爽又大毛片,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成a人片在线观看视频下载,欧美疯狂xxxx吞精视频

有趣生活

當前位置:首頁>知識>人教版六年級下冊古詩詞誦讀(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下冊)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古詩詞誦讀(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下冊)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2)

導讀古詩詞誦讀,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人教版六年級下冊古詩詞誦讀?下面內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人教版六年級下冊古詩詞誦讀古詩詞誦讀1.采薇教學目標1....

古詩詞誦讀 ,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人教版六年級下冊古詩詞誦讀?下面內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古詩詞誦讀(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下冊)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古詩詞誦讀

古詩詞誦讀

1.采薇

教學目標

1.有節奏地誦讀本詩,感受古詩詞帶來的韻律美,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2.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養成自主、合作的學習習慣,培養再造想象、創新思維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多媒體播放歌曲《關關雎鳩》,引出對《詩經》的介紹。

2.導入新課:同學們,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詩歌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距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詩經》收錄了從西周至春秋時期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欣賞《詩經》中的一個名篇。(師板書課題:采薇<節選>)

二、初讀詩歌,掃清字詞障礙。

1.學生自由讀詩。

教師指導學習:昔(xī) 矣(yǐ) 依(yī) 雨(yù) 霏(fēi)

2.教師范讀。

3.對照注釋,利用三到五分鐘理解重點字詞的意思。

4.教師指導學生理解重點字詞,指名學生說說詩句的意思。

薇:薇菜,植物名。

昔:從前,指出征時。

往:指當初去從軍。

遲遲:遲緩的樣子。

莫:沒有人。

詩句意思:當初我去從軍的時候,楊柳依依隨風搖曳。現在我解甲歸故鄉,大雪漫天飛舞飄落。道路泥濘慢慢行走,又渴又饑真是勞累。我滿心傷感滿腔悲,這種哀痛誰能知道!

三、再讀詩歌,整體感知。

1.朗讀詩歌,說一說這首詩的主要內容。(征人在還鄉路上飽受饑寒,痛定思痛:想起出征之時,那依依楊柳,枝茂葉盛,而此時風雪歸程,路遠,天寒,饑渴交加,可謂十分狼狽凄苦。)

2.誦讀詩歌,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這句詩里,我們可以讀出是什么季節什么天氣?(春天,天氣晴朗,春風輕輕地吹拂著。)

四、合作探究,體會情感。

1.從“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可以讀出是什么季節什么天氣?(冬天,雨雪天氣。)

2.理解“往”和“來”的意思,談談從這一“來”一“往”中自己讀出了什么。(讀出了作者<即詩歌中的戰士>對家鄉和親人的熱切思念,急切盼望重歸故里與親人團聚之情。)

3.試簡單分析詩歌后四句。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是描寫,“我心傷悲,莫知我哀”是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體現了《詩經》“哀而不傷”的特點。)

4.這首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歌描寫了從軍生活的艱辛,表達了作者對家鄉和平生活的向往和留戀。)

五、總結詩歌,拓展延伸。

1.引導學生說說讀了這首詩后的感受。(可以體會到作者對家鄉和親人熱切思念,急切盼望重歸故里與親人團聚的思想感情。)

2.指名學生讀詩,想象“楊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情景。

你能由“楊柳依依”“雨雪霏霏”聯想到哪些詩句?或者你能想象到怎樣的情景?將自己聯想到的詩句或情景寫一寫。

(聯想到的詩句:“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想象到的情景:一位戰士出征離開家鄉時是楊柳依依的春天,而回來時已經是雨雪交加的冬天。)

板書設計

采薇(節選)

對家鄉和親人熱切思念,急切盼望重歸故里與親人團聚

教學反思

多媒體播放歌曲《關關雎鳩》,引出《詩經》,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營造活潑歡快的學習氛圍。

2.送元二使安西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并默寫。

2.體會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描寫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別的情誼。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座寶庫。一首好詩,就蘊含著一種心情,一個故事,甚至是一段歷史,讓人回味無窮。這一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二、初步詩歌,感知詩題。

1.關于詩人王維你知道多少呢?(學生交流)

(教師簡要介紹王維)

2.解題。請同學讀讀詩題,說說:你從題目中讀懂了什么?怎樣理解“使”?(從詩題可知這是一首送別詩,送名叫元二的人出使安西;“使”是出使的意思。)

王維知道老朋友要去安西,特地從長安趕來送他。多么深厚的友誼啊!我們一起再讀讀詩題。

3.請大家自由朗讀《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要求仔仔細細地讀上兩遍,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同時注意詩句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三、再讀詩歌,整體感知。

1.剛才我們從題目中已經知道,王維送元二出使安西。那么王維又是在哪兒送?什么時候送呢?(送別地點:渭城;時間:早上。)

2.能把時間和地點說得更具體一些嗎?你是從詩的哪幾句知道的?(從“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得知是清晨在旅店送別。)

3.我們說王維的詩“詩中有畫”,那么讀這兩句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呢?(渭城清晨一場如酥小雨,濕潤了路上的塵埃,旅店旁的棵棵柳樹被雨水洗得翠綠欲滴。)

4.多么美的渭城啊!可就是在這樣的一個清晨,就是在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之中,詩人卻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別了。他又是怎么送別友人的呢?(從詩句“勸君更盡一杯酒”中可知是為友人設宴送別。)

5.讀了后兩句,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在酒席上,他們除了喝酒,還會干什么?王維會說些什么?(離別在即,千言萬語都濃縮于酒中,把別愁、祝福融為一杯杯美酒,明為勸酒,實為訴離愁。)

(1)他們只喝了一杯嗎?你從哪里能看出來?為什么要一杯接一杯地喝?(從“勸君更盡一杯酒”得知不止喝了一杯,一杯接一杯地喝是因為“西出陽關無故人”。)

(2)創設情境,讀出詩情。

①指導讀(引讀)、再指名讀。

②如果你是王維,你還會說什么呢?

③如果你是元二,你又會說些什么呢?

(3)總結升華。

①是啊,朋友之間有多少知心話要說呀!又有多少說不完的話呀!千言萬語都匯成了一句話: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②再看看窗外,小雨還在下著,楊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腳步嗎?而朋友終將離我而去,怎能不傷別離!(師引讀后兩句)

③多少回憶,多少離愁,多少牽掛,都化作了這一杯濃濃的酒。(師引讀,齊讀后兩句)

就這么說呀,喝呀,喝呀,說呀,已經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這哪還是一杯酒,這分明就是情——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四、課堂小結

是啊,他們是多么舍不得分開啊!看,喝完酒后,王維牽著馬兒,送了一程又一程。可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今日一別,不知何時才能相見。同學們,你們有沒有被這份真摯的友情打動呢?背誦這首詩并細細體會。

送元二使安西情深義重

本次課程中,我邊朗讀邊讓學生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初讀古詩后,就讓學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樹、旅館……想象渭城的景色,與后面將去往安西的凄涼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最后我通過讓學生想象他們二人分別時說的話,激發學生對古詩的興趣和對真摯友情的向往。

3.春夜喜雨

教學目標

1.有節奏地誦讀本詩,感受古詩詞帶來的韻律美,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2.以字的品析為切入點,抓住古人講究煉字、煉句乃至煉意的特點,體味詩詞推敲字句的妙處。

3.感受杜甫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唐朝是中國詩歌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其間出現過無數的詩人,他們如繁星璀璨奪目。在這眾多的詩人中間,著名文學家韓愈尤為推崇兩個人,他曾經在一首詩中這樣寫道:“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李”我們知道是李白,那“杜”呢?對,就是杜甫。對于杜甫,我們并不陌生,哪位同學還記得曾經學過的杜甫的詩?

2.吟誦學過的杜甫的詩句。

3.師:杜甫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人們尊稱為“詩圣”,而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今天我們來學習杜甫的《春夜喜雨》。(板書課題)

二、初讀詩歌,掃清字詞障礙。

1.學生自由讀詩。

教師指導學習:乃(nǎi) 潛(qián) 俱(jù) 花重(huā zhònɡ)

2.教師范讀。

3.讓學生結成小組,對照注釋,利用三到五分鐘理解重點字詞意思。

4.教師指導學生理解重點字詞,指名學生說說詩句大意。

知:明白,知道。說雨知時節,是一種擬人化的寫法。

乃:于是,就。

潛:秘密地,偷偷地,這是指靜悄悄地。

潤物:指植物受到雨水的滋潤。

曉:天剛亮的時候。

紅濕處:被雨水打濕的花叢。

三、再讀詩歌,整體感知。

1.小組合作誦讀和探究詩歌,說一說這首詩的主要內容。

(詩的第一、二句采用擬人手法,說春雨仿佛知道春天的到來,及時地下了起來。第三、四句詩人點出了春雨降落的具體時間——夜間,并寫出了其無聲滋潤萬物的特點。第五至八句不直接寫春雨,而先寫春雨中野外、江上兩處的景色,后寫想象中第二天早晨看到的雨后景象,那種喜悅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

2.每一首詩都有自己的創作背景,了解一下詩人創作詩歌的背景,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學習詩歌,《春夜喜雨》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是怎樣的呢?

(這首詩作于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之時。從上年的冬天到這年的二月間,成都一帶發生了旱災。經歷過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溫暖;經歷過旱災的人,最懂得雨的可貴。所以在春雨來臨之際,杜甫非常欣喜,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詩中描繪了春夜雨景,謳歌了春雨滋潤萬物之功。)

3.這首詩的寫作思路是怎樣的?

(盼雨—聽雨—看雨—想雨)

四、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1.師:大家能讀懂詩人筆下的這場雨嗎?你讀出了怎樣的雨?(及時的好雨)

(1)理解“及時”:正趕上時候;適合需要。

(2)從哪兒看出來它是及時的好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2.師:除了這是一場及時的雨,你還讀出了這是一場怎樣的雨?(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雨。)你從哪兒看出來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3.“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這兩句詩描寫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詩人在這里所用的“俱”字和“獨”字,都是為了突出這種景象。而在這種景象之中,包含了詩人怎樣的感情?(雨中夜景圖;欣喜)

4.想象一下,經過一夜的春雨,第二天清晨的錦官城會是什么樣子呢?(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5.剛剛我們讀懂的雨,在詩中濃縮成一個字——(好)。剛才我們讀懂的詩人的內心,在詩中也濃縮成一個字——(喜)。讓我們感受詩人的喜悅,再來讀讀這首詩吧!

五、總結詩歌,拓展延伸。

1.見詩如見人,詩是詩人真實情感的表達,今天我們不僅讀懂了一首詩,也讀懂了一位詩人——杜甫。在你的心目中,他是一位怎樣的詩人?(憂國憂民的偉大詩人。)

2.杜甫表面上是因雨而喜,實際上是為誰而喜?(為百姓而喜。)

3.課后收集杜甫的詩,感受他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情懷。

板書設計

春夜喜雨

(及時)好 (潤物)喜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中,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以讀為主,根據情況采取了誦讀、小組合作探究交流等形式,注重了學生主動性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例如,讓學生自己結合注釋理解詩句意思,小組成員之間認真、仔細地交流。

4.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本詩,背誦并默寫本詩。

2.通過注釋理解詞語,進而理解古詩的詩句意思。

3.結合相關詩句,體會這首描寫春天的詩歌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復習背誦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2.師:一年之計在于春。生活在嚴冬中的人們對春天總是有著強烈的企盼。是誰最先發現了春的蹤跡?李白說是柳樹,于是李白這樣寫道:“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蘇東坡說是鴨子,他則這樣寫道:“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毛澤東說是飛雪,他寫下了“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這其實都是詩人們以獨特的眼光觀察和描寫到的春天到來的跡象。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唐代詩歌,看一看詩人韓愈是怎樣發現春天的特點的。(板書課題)

3.作者簡介: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南)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韓愈的詩奇崛雄偉,力求清新精辟,想象奇特,風格自成一派。后世有“以文為詩”之評。

二、初讀詩歌,掃清字詞障礙。

1.學生自由讀詩。

教師指導學習:重點講解“呈(chénɡ)”和“酥(sū)”字的讀音。

2.教師范讀。

3.讓學生結成小組,對照注釋,利用三到五分鐘理解重點字詞意思。

4.教師指導學生理解重點字詞。

呈:恭敬地送上。

天街:京城街道。

絕勝:遠遠勝過。

煙柳:形容綠柳成蔭,望去如同煙霧籠罩的樣子。

皇都:指京城長安。

三、再讀詩歌,整體感知。

1.小組合作誦讀和探究詩歌,說一說這首詩的主要內容。(這首詩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描寫了長安初春小雨的優美景色,寫景清麗,表達了詩人對早春美景的喜愛之情。)

2.這首詩描寫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從哪里可以看出來?(春天。“天街小雨潤如酥”“最是一年春好處”。)

四、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1.理解詩的第一、二句。

(1)學生借助預習,理解“天街”“潤如酥”。(天街:京城街道。潤如酥:形容春雨滋潤細膩。酥:酥油。)

(2)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敘述詩的第一、二句所描寫的景象。

(3)教師歸納小結這兩句詩的大意。(初春的小雨落在京城的街道上,猶如酥油一樣滋潤細膩,綠茸茸的細草,遠看有青青的顏色,走近卻看不出草的顏色了。)

(4)“草色遙看近卻無”這句詩寫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點?(寫出了早春草色極淡極少、似有似無的特點。)

2.理解本詩的三、四句。

(1)理解“絕勝”的意思。(絕勝:遠遠勝過。)

(2)師生共同交流第三、四句詩的大意。(正是一年中景色最美的早春時候,遠遠勝過京城楊柳成蔭的暮春景色。)

(3)“絕勝煙柳滿皇都”這句詩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對比)

3.引導學生朗讀全詩。

(1)展示體現本詩意境的教學掛圖,教師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學生看圖聽教師朗誦。

(2)學生自由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并用自己的話簡述全詩大意。

(3)抽學生單個朗讀,教師對學生的朗讀相應作指導。

(4)讓全班學生閉眼想象全詩所描寫的畫面,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4.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詩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小雨、小草。表達了詩人對早春景色的喜愛之情。)

(2)這首詩將早春草色與什么作對比?表達了詩人什么情感?好在哪里?

(這首詩將早春草色與滿城“煙柳”作對比,表達了詩人對早春美景的喜愛之情,能給讀者無窮的美感和趣味。)

(3)引導學生帶著贊美、喜愛的感情,吟誦全詩。

五、總結詩歌,拓展延伸。

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寫出了早春的美麗景象,呈現給我們無盡的美感。指導學生搜集整理一些關于“春”的寫景的詩詞名句。

板書設計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  如酥

草色遙看無

最是 春好處

絕勝 皇都

教學反思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是一首寫景詩,贊美了當時京城長安的早春微雨時的優美景色。指導學生學此詩的關鍵在于領悟“早春”二字。而早春景象,是由詩的前兩句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來體現的,應將此作為教學的重點。

5.江上漁者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并默寫詩歌。

2.培養學生讀詩句展開想象,體會詩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理解詩句的思想內容,從中體會勞動的艱辛和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復習背誦唐朝詩人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2.師:(出示“魚”)誰來讀讀這個字(指名讀),大家都知道這就是我們平常吃的魚。(加上“氵”)這個字誰認識?(指名讀)這兩個字意思一樣嗎?師解釋“漁”。(捕魚)那漁者就是——指名答(捕魚的人),那江上漁者就是——生答(江上捕魚的人)。今天我們就跟隨宋朝的大詩人范仲淹一起去看看江上捕魚的人。(板書課題)

3.作者簡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世稱“范文正公”。工于詩、詞、散文。代表作有《岳陽樓記》。

二、初讀詩歌,掃清字詞障礙。

1.學生自由讀詩。

教師指導學習:重點講解“鱸(lú)”字的讀音。

2.教師范讀。

3.讓學生結成小組,利用三到五分鐘理解詩句意思。

4.教師指導學生理解重點字詞。

漁者:捕魚的人。

但:只是。

愛:喜歡。

鱸魚:魚的一種。體側扁,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背部和背鰭有黑斑,口大,下頜突出。

君:你。

一葉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樹葉似的小船。

出沒:忽隱忽現。

風波:波浪。

三、再讀詩歌,整體感知。

1.出示古詩,師范讀,看圖讀詩,想想:古詩中寫了哪些人?

2.交流反饋。(捕魚的人——“漁者”;吃魚的人——“江上往來人”)

3.引導學生了解這首詩的主要內容。(這首詩通過反映漁民勞作的艱苦,希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注意,體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關注與同情。)

四、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1.學習前兩句。

出示圖片:畫面上描繪了在江邊的酒樓里,人們舉著筷子,品嘗著鮮美的鱸魚,歡快地談笑著。

師:同學們,你們看,每天在江邊來來往往的人們,他們都非常愛吃魚,特別是味道鮮美的鱸魚。看著圖,想一想,這些人們在吃魚的時候,會怎么說?(鱸魚的味道太鮮美了,太好吃了……)

這些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們啊,只知道贊美鱸魚味道的鮮美。那他們不知道的是什么呢?

2.學習后兩句。

出示圖片:畫面為漁人駕駛著一葉小舟,在風急浪高的江面上穿行。

師讀詩句,引導:吃魚的人們不知道這些魚是從哪里來的?是怎么來的?你們看看圖,聽老師讀讀詩,你們知道嗎?

引導學生看圖,了解:捕魚人的船是一條小舟。這條小舟在波濤翻滾的江面上,就像什么?

(一片飄蕩在江面上的小樹葉;一片隨時都會被風浪卷走的小木片……)

出示句子:你們看啊,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一只小漁船像一片小樹葉,一會兒被卷上浪尖,一會兒又被打入浪底。

引導學生讀一讀句子,發表感嘆:漁人們的生活真!

(可以填上:真危險啊;真辛苦啊;真不容易啊;真艱難啊)

教師小結:這就是那些吃魚的人所不知道,所沒有看見漁人們的生活。漁人們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換來生活的美味,我們應該體會到他們的艱辛并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

五、誦讀和背誦詩歌。

六、拓展延伸。

師:面對艱辛的漁民,這不由讓老師想到了艱辛的農民(出示《憫農》,隨之吟誦),還想起了艱辛的養蠶人(出示《蠶婦》,隨之吟誦)。我們可以學著發揮想象,根據這首詩編寫小故事,還原詩人創作這首詩時的情境,更好地理解本詩。

板書設計

江上漁者

江上往來人, 南來北往

但愛鱸魚美。 肉嫩味鮮

君看一葉舟, 波濤洶涌

出沒風波里。 謀生艱辛

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我指導學生理解古詩含義,了解寫作背景,感悟詩人的思想感情,體會勞動人民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并積淀一定的語文素養。

6.泊船瓜洲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2.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感情。

3.感受詩句的優美,品味詩人用詞的精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復習背誦宋朝詩人范仲淹的《江上漁者》。

2.在中國璀璨的歷史長河中,古代詩人多如繁星,而北宋王安石就是耀眼的一顆星,誰知道他的相關事跡?(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發起過歷史上有名的“王安石變法”。主要作品有《元日》《泊船瓜洲》《梅花》等。)

今天我們共同走進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書課題)

二、初讀詩歌,掃清字詞障礙。

1.學生初讀,讀準字音。

教師提示學生注意下列詞語的讀音:

一水間(jiàn) 數(shù)重(chóng)山 照我還(huán)

2.教師范讀。

3.讓學生結成小組,利用三到五分鐘理解詩句意思。

4.教師指導學生理解重點字詞。

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瓜洲:在長江北岸,揚州南面。

京口:今江蘇鎮江。

間:隔開。

鐘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綠:這里用作動詞,“吹綠”的意思。

還:回到家鄉。

三、再讀詩歌,整體感知。

1.出示古詩,看圖讀詩,想想:詩人的家鄉在哪兒呢?畫出古詩中表示地點的名詞,大膽猜一猜。

(1)“京口”“瓜洲”“鐘山”,結合注釋思考這三個地點的地理位置是怎么樣的。師生合作簡筆畫板書。

(2)王安石出生于臨川,小時候跟在南京做地方官的父親長大,在鐘山,他度過了天真爛漫的童年時代和風華正茂的青年時代,所以此地又被詩人看作是魂牽夢縈的第二故鄉。

2.引導學生了解這首詩的主要內容。

(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詩,抒發了詩人對家鄉的深切思念之情。)

四、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1.學習前兩句。

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話的意思?(京口和瓜洲之間只隔著一條長江,鐘山就隱沒在幾座山巒的后面。)

(1)王安石的故鄉是?(鐘山)

(2)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鐘山又與京口隔著什么?(數重山)

(3)“數重山”是什么意思?(幾座山)表示路途近還是遠?(近)

2.學習后兩句。

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后兩句詩的意思?(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南岸,明月什么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家鄉?)

過渡:詩的第一、二句寫詩人路經瓜洲,發現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這樣寂靜的夜晚,他輾轉難眠,獨自一人走出船艙,仰望夜空中的一輪圓月,那時作者有何感慨呢?

(1)“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兩句詩哪句是寫景?哪個字又突出地描寫了景物特點?“綠”是什么意思?(春風又綠江南岸;綠;吹綠)

(2)體味“綠”字。說話訓練。

師總結引導: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綠了,田野綠了,綠滿了山崗,綠遍了江河兩岸,到處是綠的。而詩人只用了一個字就表現出來了,那就是“綠”,可見詩人用字之精妙。其實,詩人剛寫這首詩時,不是用“綠”字,曾用過“到、過、入、滿……”十幾個字,經過反復推敲,最終定為“綠”。

(3)“明月何時照我還”把什么感情抒寫發揮到了極致?(對家鄉的深切思念之情)

五、誦讀和背誦詩歌。

六、拓展延伸。

師:看到明月,詩人更加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思念朋友。明月作為古代詩人表達思鄉之情常用的意象,不管是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還是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還是常念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抑或是“明月有情應識我,年年相識在他鄉”,都表達了詩人們亙古不變的共同情懷,那就是思鄉。課下,請同學們積累幾首有關明月的古詩詞。

板書設計

泊船瓜洲

寫景

抒情

教學反思

我想讓學生從“綠”這個字中感受江南滿眼新綠,一派生機的景色。我也感覺學生對于作者多次換字的典故熟悉萬分,沒必要再進行換字練習。然而我的想法錯了,學生的體會不深刻,只有進行換字練習,他們才能體會作者用字的巧妙之處。

7.游園不值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本詩。

2.理解詩句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體會作者對春天的贊美之情。

3.理解詩句,了解古詩所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復習背誦宋朝詩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歌曲欣賞:(課件播放)

春天是美好的,讓我們共同來欣賞一首歌曲《春天在哪里》,好不好?同學們,聽了這樣動聽的歌曲,欣賞著春天生機勃勃、五彩斑斕的景色,你們的心中是否有一種迫切的渴望,想要立即到春光中去走一走,看一看,去尋訪春天的蹤跡?當然,春天不僅是春游的好時節,也是走親訪友的好季節。看,南宋詩人葉紹翁就禁不住春色的誘惑,合上了詩書,去拜訪他的老朋友了,他如愿了嗎?讓我們一起看看他為此寫下的詩吧。(出示課件)(師板書題目——游園不值)

二、初讀詩歌,掃清字詞障礙。

1.初讀詩歌,解讀詩題。

從詩題上你知道些什么?讀懂了什么?(解釋“園”“不值”;詩人前去游園,園主人不在,沒能進到園子里。)

2.介紹作者。(出示課件)

葉紹翁,字嗣(sì)宗,號靖逸,南宋詩人。其詩以七言絕句最佳,寫景抒情,用語新警,長于白描。有的寫江南水鄉景色,頗有風味;有的寫田家的生活片段,平易含蓄,詞淡意遠,耐人尋味。詩作以《游園不值》《夜書所見》最為著名。

3.指導朗讀,讀出詩的韻味來。

師讀,生仿讀:自讀,指讀,齊讀。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4.生自由讀詩,結合注釋,理解詩句意思。

三、再讀詩歌,整體感知。

1.自由讀詩,思考:葉紹翁在春暖花開的時候去游園訪友,可是卻“不值”,哪句詩讓我們知道不值呢?(小扣柴扉久不開。)

2.引導學生了解這首詩的主要內容。(這首詩主要描述了詩人春日游園的所見所感。)

四、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1.學習前兩句。

(1)重點理解“扣”的意思。(敲)

把“敲”代進去讀,做動作演示,體會“敲”與“扣”的不同之處。(“扣”的力量比較輕,顯得禮貌。)

(2)詩人如此“小扣柴扉”多長時間?(久)久久不開,詩人認為是什么原因呢?用詩句回答。(應憐屐齒印蒼苔。)

(3)詩人的哪個動作證明了他愛惜蒼苔?(憐)為什么用“印”不用“踩”?(進一步理解詩人對蒼苔的愛惜。)

(4)體會詩人此時心情:懷抱著無限的期待去友人的花園中觀賞春色,主人卻沒有在家,不能得償心愿,詩人內心充滿了怎樣的情感呢?(失落、失望)

2.學習后兩句。

專程來拜訪好友,然而卻“小扣柴扉久不開”,詩人心情難免失落,但接下去他所看到的,卻讓他眼前一亮。

(1)(生讀后兩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是啊,一枝鮮艷的紅杏已經伸出墻外,與“出”相對的是哪個字?(關)

想想詩人為什么用“關”?(討論,交流)(“關”說明關得緊,紅杏能出來更顯其生命力之旺盛。)

滿園春色關在里面,但一枝紅杏卻偏偏出來了,這一“出”需要什么?(力量,生命)

(2)指導朗讀“一枝紅杏出墻來”。(讀出力量)

如此富有生命力的紅杏,肯定長得非常(美麗)。

你喜歡這枝紅杏嗎?(喜歡)訓練朗讀。(讀出喜歡之情)

五、誦讀和背誦詩歌。

六、拓展延伸。

師:作者看花雖然進不了門,但他依然可以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今天通過學習和體會詩意,也使我感到了春天的氣息和美好的春景。課下請同學們積累幾首描寫春天的古詩詞。

板書設計

游園不值

掃興→喜悅

想 滿園春色

看 一枝紅杏

教學反思

要給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這一點在本課教學中做的還不到位。

8.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本詞,大體把握詞意。

2.想象詩詞描述的情境,體會詞人的情感,感受詩詞的魅力。

3.體會詞人對好友歸鄉與家人團聚的美好祝愿,以及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你們在母校學習、生活了六年,對于我們來說,有兩個詞也越來越清晰了,那就是“畢業”和“分別”。“人生自古傷離別”,假如這個日子明天就要到來了,面對同窗六載的同學,面對朝夕相處的師長,你的內心會有怎樣的感受?又會說些什么呢?(生答)

師:讓我們來體會一下古人在送別朋友時的感受吧!(板書題目)“卜算子”是詞牌名,它標明了詞的調子,詞牌的名稱有很多,如“漁歌子”“蝶戀花”“菩薩蠻”,等等。詞牌與詞的內容沒有直接聯系。“送鮑浩然之浙東”才是這首詞的題目。

二、初讀詩詞,掃清字詞障礙。

1.自由誦讀,借助注音讀正確,讀流利,讀出節奏。

2.指名讀,生評價。(注意讀出節奏、情感)

3.范讀、齊讀。

4.作者簡介:王觀(1035—1100),字通叟,如皋(今江蘇如皋)人,宋代詞人。因所賦《清平樂》詞而被罷職,遂自號“逐客”。

三、再讀詩詞,整體感知。

1.請你們再讀詩詞,邊讀邊想,你讀懂了什么?找出詞中描寫的景物,用筆圈出來。自由交流。

2.結合注釋,交流對字詞的理解。

3.交流對詞意的理解:

水像美人流動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要問遠行的人去哪里?去那山水交匯的地方。

方才送走了春天,又要送您回去。假如您到江南,還能趕上春天的話,千萬要與春光同住。

四、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1.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1)詞中有畫,讓我們輕輕地讀讀這兩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水像美人流動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2)這樣美的畫面使你想到哪些寫景的成語?(山清水秀、千山一碧)作者又是用什么修辭手法給我們展現了這幅美麗的山水畫的?(比喻)

2.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1)師:這美麗的景色到底在哪里呢?(眉眼盈盈處。)

小結:詩人運用了巧妙的比喻把自然山水化為有情之物。讓我們感受到了江南美麗的景色。

(2)師小結上片:上片運用了比喻、設問的修辭手法,把江南秀麗的山水比作女子的眼波和眉毛,極富有人情味,也暗示好友歸鄉與家人團聚的情景。

3.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

(1)師:送走了春天,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滿懷著傷春之愁。)緊接著又送走的朋友,你想想此時作者的內心又是怎樣的感受?(再添了別恨,心情更加惆悵。)

(2)難道作者就沒有一絲不舍之情嗎?(有)你從哪個字體會到的?(送)

(3)師小結下片:下片詞人連用了兩個“送”字和兩個“歸”字,把季節同人巧妙相連,一是“送春歸”,二是“送君歸”,言下之意春歸人也歸。最后詞人發出美好祝愿,希望朋友能夠和春天相聚。

4.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1)為什么要和春住?生匯報交流。

(2)師:這是對朋友真誠的祝愿,希望朋友永遠享受幸福和快樂,成人之美,這種感情驅散了離別之情,憂愁傷悲蕩然無存。你們看,這兩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對朋友的祝福之情。)

五、誦讀和背誦這首詞。

六、總結詩詞,拓展延伸。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這首詞通過描寫詞人送別好友鮑浩然歸家的情景,表達了詞人對好友歸鄉與家人團聚的美好祝愿,抒發了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課下注意搜集相關借景抒情的送別詩詞。

板書設計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上片:寫景 依依惜別

下片:抒情 祝福

教學反思

反思本節課,有以下兩點還是做得比較好的:第一,朗讀到位,一開始我就給學生充分的朗讀時間,自由讀,范讀,指名讀,齊讀;第二,展現學生的自主性,在初讀本詞之后,讓學生結合注釋自己討論學習。

9.浣溪沙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詞,大體把握詞意。

2.反復朗誦,品味用詞的凝練,理解本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體會詞中所表現的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師:“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詞客”“八大家”分別指的是誰,大家知道嗎?(“三詞客”:蘇洵、蘇軾、蘇轍;“八大家”: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歐陽修。)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朝詞人蘇軾的一首詞《浣溪沙》,蘇軾又叫蘇東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學家。他性格直率開朗,而政治道路不順。他寫這首詞的時候便是因“譏諷朝廷”被貶官至黃州。下面我們看一下這首詞的內容。

二、初讀詩詞,掃清字詞障礙。

1.自由讀,借助注音讀正確,讀流利,讀出節奏。

2.指名讀,生評價。(注意讀出節奏、情感)

3.范讀,齊讀。

三、再讀詩詞,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全詞,并結合注釋試著用自己的話講述其中的意思,小組成員間相互討論幫助,然后請學生代表發言,大家共同補充完善。

(子規——杜鵑鳥;白發——代指老年人;黃雞——代指時光流逝。)

2.再請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詞的內容。

(參考:詞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需樂觀的哲理。)

3.交流對詞意的理解。

(在蘄水的清泉寺游歷,清泉寺面對著蘭溪,蘭溪的水向西流去。山下蘭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間的沙路干凈沒有泥土。傍晚,細雨瀟瀟,寺外傳來杜鵑的啼叫聲。誰說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時代?你看門前的溪水還能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時感慨時光流逝。)

四、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1.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1)詞中有畫,讓我們輕輕地讀讀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山下蘭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間的沙路干凈沒有泥土。傍晚,細雨瀟瀟,寺外傳來杜鵑的啼叫聲。)

(2)這幾句話寫出了清泉寺怎樣的特點?(優美的風光和環境)作者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哀怨惆悵)

教師結語:上片以淡疏的筆墨寫景,景色自然明麗,雅淡凄美。

2.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1)師:“誰道人生無再少?”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反問)

(2)“白發”“黃雞”比喻什么?(時光流逝)

(3)蘇軾寫這首詞時,正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黃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輕易可以擺脫的,而我們卻從“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中感受到了他什么樣的人生態度?(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教師結語: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對青春活力的召喚,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它指引我們積極樂觀,奮發向上,對人生充滿信心。尤其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應該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樂觀面對。我們還應抓緊時間努力學習。

五、誦讀和背誦這首詞。

六、總結詩詞,拓展延伸。

師:全詞情景理交融,充分體現了蘇軾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給我們以生活的啟示。給了我們哪些生活啟示呢?課下結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寫一寫。

板書設計

浣溪沙

上片:寫景 浸溪蘭芽——松間沙路——雨中杜鵑

下片:抒懷 溪水西流——老當益壯——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教學反思

在講授這首詞時,我讓學生通過反復閱讀去感受詞中的意趣,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引導為主,自讀自悟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也提高了教學效果。課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寫受到的啟示和感悟,真正去理解詞人的思想,從而更好地感受其積極向上的精神境界。

10.清平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詞,大體把握詞意。

2.理解黃庭堅在詞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戀春卻不傷春的思想感情。

3.鑒賞這首詞曲折新穎的結構和清奇的風格。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師:春天一派朝氣,生機勃勃的景象。古代文人最喜春天,但春天卻又是稍縱即逝的美景,很多文人寫春時,都不免表達一種惜春、惜時的情感。今天我們共同學習黃庭堅的《清平樂》,看看他是如何表達惜春的。

二、初讀詩詞,掃清字詞障礙。

1.自由讀,借助注音讀正確,讀流利,讀出節奏。

2.指名讀,生評價。(注意讀出節奏、情感)

3.范讀,齊讀。

4.作者介紹: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又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詩人,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并稱“蘇門四學士”,與蘇軾并稱“蘇黃”,是江西詩派創始人。黃庭堅的書法也自成一家,擅行書、草書,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

三、再讀詩詞,整體感知。

1.閱讀注解,掌握詞意。

(1)全詞的線索是什么?

(尋春:自行尋春—請人喚春—詢問黃鸝。)

(2)詞人為什么要尋找春的蹤跡?結果如何?

(詞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無處覓得安慰。關鍵詞在于“寂寞”。)

2.交流對詞意的理解。

(春天回到了哪里?到處都是一片寂靜,找不到它的蹤跡。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處,一定要喊它回來同我們在一起。春天的蹤跡誰知道呢?除非去問一問黃鸝鳥。可惜黃鸝鳥的婉轉啼鳴無人能理解,只見它憑借著一陣風飛過了薔薇。)

四、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1.這首詞寫春天,詞中有畫,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現在哪里?有什么作用?(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表現在“歸”“行路”“喚取”“同住”等詞語上。詞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無處覓得安慰。通過詞人的主觀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愛和春天離開的可惜,給讀者以強烈的情感沖擊。)

2.詞人思想感情的變化經過了哪幾個階段?結合全詞分析。

(春歸無行路<寂寞傷春>→若有人知<假設希望>→春無蹤跡<更加失望>→問取黃鸝<最后希望>→無人能解<徹底絕望>。覓春思春傷春之情層層深化。)

3.感情的變化反映了詞人怎樣的人生態度?

(此詞為惜春之作,全詞以清新細膩的語言,表現了詞人對美好春光的熱愛和懷念,對美好事物的執著與追求。)

4.你認為本詞構思中最有境界的詞句是哪些?請簡單賞析。

(“百囀無人能解”黃鸝鳥仿佛知道春天蹤跡似的發出婉轉的歌聲,可這歌聲人們誰也聽不懂。表達了詞人的惋惜之情。)

五、誦讀和背誦這首詞。

六、總結詩詞,拓展延伸。

師:這是一首惜春詞,表達作者惜春之情。上片惜春在不知不覺中過去,下片惜春之無蹤影可以追尋。用筆委婉曲折,層層加深惜春之情。直至最后,都不一語道破,結語輕柔,余音裊裊,言雖盡而意無窮。作者大量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構思巧妙,設想新奇。課下注意仔細體會,然后搜集整理能表現惜春這一主題的古詩詞,和同學討論交流,誦讀。

板書設計

清平樂

   思春(歸何處)

由現實到幻覺 惜春(無行路)

   喚春(歸來住)

   問春(知蹤跡)

由幻覺到現實 解春(薔薇開)

   惜春(不復歸)

教學反思

我在教學中深深地體會到,引導學生從古詩詞中受到美的熏陶,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是古詩詞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艱巨的任務。所以在設計教案及上課時,我都努力抓住古詩詞的特點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如抓住這首詞“詩中有畫”的特點,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98543.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