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5)
本課的三首古詩都與我國傳統節日習俗或傳說有關。《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分別描寫了我國傳統的寒食節和中秋節的習俗。《迢迢牽牛星》借牛郎織女的傳說抒發了詩人的憂思。
《寒食》是唐代詩人韓翃的一首七言絕句。詩的大意是:暮春時節,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英繽紛,寒食節的東風吹拂著宮城里的柳枝。夜色降臨,宮里忙著傳賜蠟燭,裊裊輕煙在王侯貴戚的府第飄散開。詩的前兩句描寫了整個長安城的美好春景,引人遐思。作者起筆高遠,視野開闊,抓住暮春時節典型之景,通過“飛”字和“斜”字,明寫花、柳而暗寫風,與“東風”相呼應。此外,按古時的風俗,寒食日要折柳插門,取的新火還往往是榆柳之火,因此寫“御柳斜”又暗中呼應了節日習俗。詩的后兩句寫夜晚景象,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日暮”二字在時間上承接前兩句,“漢宮”指的就是唐宮。

《迢迢牽牛星》是一首東漢時期的五言詩。詩的大意是:牽牛星和織女星隔著銀河遙遙相望,織女伸出纖纖素手撥弄織機,但一整天也織不成紋樣,只有淚如雨下。這銀河看起來又清又淺,可兩岸相隔又有多遠呢?雖然兩人之間只隔著這一條銀河,卻只能相顧無言。詩人開篇先描繪了仰望星空所見之景,進而聯想到了牛郎織女的愛情悲劇,隨后便沉浸于對織女的想象中,想象她是如何地憂傷難過,進而發出感慨:牽牛與織女雖只一水之隔,卻只能含情凝望,不得相會,更無法對話。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詩人王建創作的一首描寫中秋月夜的七言絕句。詩的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抒情,展現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靜的中秋月夜圖。詩的大意是:庭院地面雪白,樹上棲息著鵲鴉,秋露點點無聲,打濕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當空,世間人人仰望,不知道這秋日情思會落到誰家?
學法指導一、學習目標
1、 會寫“侯、章”等7個字。
2、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能想象詩中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4、能了解詩中涉及的節日習俗或傳說,感受詩中體現的傳統文化內涵。
二、寫字指導
1、“侯”容易與“候”混淆,可以從字音、字義兩方面來進行區分,寫“侯”字時不要多寫一筆豎。
2、“盈”字注意寫好上半部分,“乃”字第一筆橫折折折鉤的橫畫要出頭,“又”字最后一筆要變點,書寫時要小一些。
3、“棲”要注意右邊是“西”,不要寫成“酉”。
三、閱讀指導
本課三首古詩均與傳統節日或傳說相關,可以嘗試根據詩體、內容、將類似的詩組合起來。如,《寒食》《十五夜望月》都是唐代七言絕句,可以整合起來進行學習。
1、運用多種方法,初步把握古詩內容
①、學習時,應在讀準字音、讀通詩句的基礎上,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 充分利用注釋,在關注字義、詞義的同時,也關注注釋里對相關習俗的介紹。如學習《寒食》一詩時,可以先借助“春城”“御柳”等關鍵詞的注釋,初步理解詩的字面意思;同時關注對“寒食節”的介紹,更好地把握詩的寫作背景和內容。

②、借助補充的課外資料,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詩意。如《寒食》詩,所寫內容與寒食節相關,可以在課前搜集相關資料,了解寒食節禁火習俗的由來,更好地理解詩中“日暮漢宮傳蠟燭”一句的意思。
③、聯系已有的知識或生活經驗理解詩意。如:《迢迢牽牛星》與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關,可以聯系學過的課文把握詩歌大意;《十五夜望月》與我們熟悉的中秋節相關,可以聯系生活實際,以及學過的有關中秋節或賞月詠懷的古詩把握詩的內容。
2、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想象詩中描繪的畫面
在明確詩意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古詩的朗讀要注意根據語意,根據每首詩中作者所表露的情感讀出對詩意的理解,盡量讀出詩作的神韻。要邊讀詩句邊展開想象。一是借助詩句展開想象,二是借助生活經驗展開想象,三是聯系傳說故事或搜集到的民俗資料展開想象。
《寒食》一詩,可以通過“無處不飛花”“御柳斜”,想象春日里京城落花飛舞、斜柳依依的美好景象,從“飛”和“斜”中體會春日美景的靈動。再抓住“傳”“散”想象暮色中,燭光點點,在皇宮和王侯貴戚們的府第間流動,輕煙裊裊,飄散在皇宮和各府第之間。最后在反復朗讀中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整首詩可以讀得舒緩、平和,最后一句“輕煙散入五侯家”可以適當拖長聲調,讀出輕煙裊裊的感覺。

《迢迢牽牛星》這首詩使用了“迢迢”“皎皎”“纖纖”“札札”“盈盈”“脈脈”等疊詞,以及雙聲詞“河漢”“素手”“清淺”等,這些詞不僅展示了詩歌的韻律美、節奏美和音樂美,而且也使詩歌表達的感情更加動人。朗讀時,“迢迢牽牛星”可以讀得慢一些長一些,因為“迢迢”是形容路途很遙遠的,表現了牛郎和織女相隔很遠很遠。接下來的皎皎”二字起調就可以讀得稍高、稍短,表現出織女星潔白明亮的樣子。“纖纖擢素手可將語調放得輕柔一點,讀出其中的柔美之感,想象織女伸出細長而白皙的手織布的樣子。“札札”可讀得稍微短促一點仿佛能聽到織布機發出的聲響。后面幾句,可以讀得稍稍低緩一些,最后一句適當拖長語調,想象織女面向銀河另一邊,望眼欲穿的畫面,仿佛聽到織女因悲傷而哽咽的聲音,就能體會出織女無盡的思念。
《十五夜望月》是中秋佳節之時寄友人的一首詩。要抓住詩句中的意象,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想象庭院內的月夜秋景、微冷的秋露和冷寂的桂花幽香,同時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想象面對輪圓月,詩人作何感想,對友人會有著怎樣的思念之情。朗讀時,“冷露無聲濕桂花”可以讀得輕柔一些,讀出其中的靜寂、幽美之意,“人盡望”可以適當加重語氣,“不知秋思落誰家”要讀得悠 遠、綿長一些。

3、回顧、交流已有積累,并適當拓展相關的古詩詞
課后安排了“選做”,讓我們查找資料了解與傳統節日、習俗有關的古詩詞。可以先回顧、交流已有的積累,如三年級學過的王安石的《元日》、杜牧的《清明》、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綜合性學習了解節日習俗,對知識進行拓展與整合。
歡迎點擊關注“燭光照耀星空”。假如你還有什么疑問,可以私信探討;假如你對文本有更深更廣更獨到的見解,歡迎在評論區交流。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