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9)
1.內容概要
簡析《大自然的語言》。本文介紹物候學研究對象,物候現象來臨的有關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等知識,提倡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和研究,促進農業生產的豐收。作者舉例生動典型,讀起來親切可信。
2.疑難講解
①本文說明順序的條理性
文章第一部分(1—3段),從描寫溫帶、亞熱帶一年四季周而復始的自然現象入手,說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那么,研究物候有什么用途呢?文章順理成章的在第二部分(4—5段)給以解答,說明了物候觀測對于農業的重要性。那么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哪些因素呢?在第三部分(6—10段)加以具體說明。最后,第四部分(11—12段),在前文說明的基礎上,進一步說明了物候觀測的意義,提倡人們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爭取農業更大的豐收。文章從具體現象入手,有條理的說明有關物候學各個方面的知識。
文章的條理性不僅體現在全文的結構布局上,也體現在段落層次間的說明順序上,如第三部分說明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哪些因素時,文章指出共有四個:緯度的差異,經度的差異,高下的差異,古今的差異。這四個因素的排列順序不能隨意顛倒。作者以“首先”,“第二”,“第三”,“還有”這些詞,說明其作用有大小之分。文章按主次排列說明順序符合事物發展規律,也符合讀者認識事物的規律。
②本文重要的說明方法:舉例子。
舉例子是運用最普遍的說明方法。本文運舉例子方法非常成功,它不但例子多,而且各具特色。有的從說明事理的需要來舉例,如為了說明物候現象而舉出的豐富多彩的四季變換情況;有的例子有明確的針對性,如為了說明物候的作用,作者舉出北京地區在1962年因沒有注意到山桃、杏花花期推遲而使農業受到損害的例子。此外,作者的舉例還注意到形式的變換,不拘一格。
本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足以說明事理就可以了。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舉了兩個例子。為什么這一處舉兩個例子呢?因為近海地區的氣溫,一般人籠統的以為比內地暖和,事實上近海地區的春天比內陸反而寒冷,你不信嗎,舉例子給你聽,只舉一個,你還以為有偶然性,舉兩個,讀者就確信無疑了。作者運用舉例子這種說明方法把抽象的事物說得具體,把深奧的道理說得通俗,把不容易說清楚的道理說得明白。
③生動傳神的語言
本文語言準確,同時也十分生動傳神。比喻和擬人本是修辭方法,說明文中運用比喻和擬人的方法是為了形象生動的說明事物。如課文以“大自然的語言”為標題,貼切而醒目,把大自然人格化了。比喻和擬人往往結合在一起使用。如說“杏花開了,就好象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象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這些都使文章顯得形象而引人入勝。
另外還注意運用恰當的詞語進行形容和描繪。如第一段,說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漸漸”,說明春天來臨有個漸變的過程。“沉睡”,“蘇醒”對舉使用,把大地人格化。寫燕子“歸來”前面加了“翩然”二字,那燕子飛舞的樣子就生動起來了,讓人想象到“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的景象。以“簌簌”狀寫秋葉落地,以“銷聲匿跡”寫昆蟲的隱沒,以“衰草連天”寫深秋的荒冷,以“風雪載途”寫嚴冬的酷寒,都很恰當傳神。
3、課文主旨
文章通俗生動地介紹了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物候學現象來臨的有關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與知識,提倡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和研究促進農業生產的大豐收。
4、段落結構
本文作者圍繞物候這個中心介紹了四個方面的問題,課文因此也可劃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l—3),說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學及其研究對象。
第二部分(4—5),說明物候研究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逐項說明影響物候現象來臨的各個因素。
第四部分(11—12),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96471.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