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版深夜食堂食物(咱們這么多美食)
發布時間:2023-12-17閱讀(15)
<span class="answer">導讀</span>最近,《深夜食堂》再次翻拍上映,豆瓣只給到了5.3的評分。只要愿意看,幾乎能次次一個人“包場”。自黃磊版《深夜食堂》電視劇給了觀眾重創后,影帝梁家輝也來分羹....<p>最近,《深夜食堂》再次翻拍上映,豆瓣只給到了5.3的評分。</p><p>只要愿意看,幾乎能次次一個人“包場”。</p><p>自黃磊版《深夜食堂》電視劇給了觀眾重創后,影帝梁家輝也來分羹“治愈系”,只是這碗雞湯明顯功力不足,索然無味。</p><p>大雜燴式的明星“一鍋燉”,根本拯救不了口碑和票房。</p><p><strong>《深夜食堂》</strong></p><p><img alt="日版深夜食堂食物(咱們這么多美食)(1)"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055705c1cbe944f09dbee395acdd1e7c.jpg"/></p><p>梁家輝的樣貌和氣質,不得不說確實是見過大風大浪的。</p><p>在電影中,他扮演戰場退役回來的老兵。身手利落,分分鐘給人過肩摔。</p><p>經營著一家弄堂里的小食堂,每日面無表情,觀察著來店的每位客人,人們都稱他為大叔。</p><p>和所有版本一樣,大叔閱人無數,也知道著許多人的故事。</p><p>梁家輝的演技毋容置疑,可臉上有道一樣的疤,不代表故事同樣有深意。</p><p><img alt="日版深夜食堂食物(咱們這么多美食)(2)"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9aac100d028e448ab9e888fcfcc7c547.jpg"/></p><p><strong>整部電影看下來,最大的感受是毫無亮點,還很矯情。</strong></p><p>故事上,沒有新意的內核,各種撒狗血。</p><p>比如,一位玩音樂的姑娘清晨來蹭飯,沒多久發現了腦部重病,最后又來吃了一碗餛飩,不久后去世了。</p><p>雖然死亡更容易催淚,但這個點未免太刻意照搬。</p><p>比如,一位胖胖的嗅覺靈敏的香水女孩,為了見大學學長努力減肥,之后發現對方已婚了,來店里開始啃包子,只因為學長叫過她小包子。</p><p>所以,嗅覺靈敏跟這出戲有什么必然關系?包子在哪兒吃不一樣?</p><p><img alt="日版深夜食堂食物(咱們這么多美食)(3)"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92ae9a688c0b426cbd5114c1fc29a0ea.jpg"/></p><p>這樣的故事,是在治愈誰?</p><p>演員上,有著“明星大趴”的通病:<strong>想展現群像,卻沒讓觀眾記住幾個。</strong></p><p>在食堂里,從第一場戲蹲到最后一場的三個人就忽略不計了,臉盲三人組夸張的表情讓人以為這是部兒童劇。</p><p>如果你有仔細看過演員列表,就會發現<strong>明星陣容決定爛片程度</strong>。</p><p>這部電影版,梁家輝、魏晨、焦俊艷、鄭欣宜、張藝上、金世佳、鄧超、楊祐寧、彭于晏、劉濤、張一白、陳建州、蔣雯麗等。</p><p><img alt="日版深夜食堂食物(咱們這么多美食)(4)"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85fae1e1e2fa469da6ecaf4af7818615.jpg"/></p><p>看完電影能夠記住的角色,只有魏晨飾演的“備胎”司機、焦俊艷飾演的音樂姑娘。</p><p>想想之前的國產劇版,陣容豪華,容納了半個娛樂圈。</p><p>有趙又廷、張鈞甯、陳意涵、戚薇等人氣演員,海清、馬蘇、梁靜、王迅、應采兒、楊謹華等實力派,何炅、蕭敬騰、吳昕等活躍熒屏的跨界藝人,有劉昊然、胡冰卿、徐嬌等新生代,還有金士杰、姚安濂、恬妞等老戲骨,參演人員將近100位。</p><p><img alt="日版深夜食堂食物(咱們這么多美食)(5)"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6f45c7d04ed44a4d901561b4a17b1d38.jpg"/></p><p>就是這半個娛樂圈,成全了黃磊老師的“廚子戲”。2.8的評分,比《小時代》系列還讓人難受。</p><p><strong>不是這些演員只會拍爛片,而是爛片才需要咖位來奪人眼球。</strong></p><p>瘋狂堆砌明星藝人,讓觀眾無法原諒的影視作品有太多。</p><p>不知道你還記得《封神傳奇》嗎?不巧也有梁家輝...</p><p><img alt="日版深夜食堂食物(咱們這么多美食)(6)"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95d0b7ff029548feb064d2926219227a.jpg"/></p><p>李連杰、范冰冰、黃曉明、楊穎、古天樂、文章、向佐、梁家輝、許晴、陳小春等等,也是國內的豪華陣容。</p><p>電影卻爛極了,只有2.9分。</p><p>從科幻與魔幻混搭的商朝背景展示開場、到狐貍精的現身,乃至后來各種雷死人不償命的臺詞、造型或橋段的出現,把觀眾雷了個轟頂。</p><p>還有喜劇《祖宗十九代》,作為賀歲檔只拿得4.2分。</p><p>毫不夸張的說,它的陣容很嚇人。仿佛郭老師能請的咖都來了。</p><p><img alt="日版深夜食堂食物(咱們這么多美食)(7)"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c9420c0271de4ade87375e187a9724e8.jpg"/></p><p>岳云鵬、吳京、吳秀波、井柏然、林志玲、王寶強、大鵬、吳君如、李晨、杜淳、鄭愷、歐弟、張國立、賈乃亮、張儷、馬蘇、蕭敬騰、汪東城、于謙、黃磊、吳樾、孫藝洲、賈玲、謝依霖、孟非、郭麒麟、謝楠、王小利、張晨光、劉蓓、孫越等等。</p><p>洗腦宣傳、搶占熱檔,一切看上去順理成章,只是要故事沒故事,要表演沒表演,連圖個樂呵的勁兒都沒有。</p><p>花里胡哨的堆明星,投資成本都拿來當出場費。</p><p><strong>上映前大肆宣傳,上映后鋪天蓋地被罵</strong>,已經成為了國產片的某種常態。</p><p><img alt="日版深夜食堂食物(咱們這么多美食)(8)"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cbf36139b50f4c52b61050b0ab3c045a.jpg"/></p><p>當然,《深夜食堂》這部電影的差,也不僅僅是故事無腦和演員眾多,還有食物的問題。</p><p>貓飯、煎紅腸、茶泡飯、雞蛋燒,換成糖藕、包子、餛飩的家常菜,做菜的樣子總有股舌尖的味道,但吃起來一點都不香。</p><p>最生硬的,還有無處不在的酸奶。</p><p>硬植入的廣告,觀眾看了后簡直是一臉尷尬。</p><p>當然,比起劇版還是素一些。黃磊劇版中某品牌老壇酸菜面、二手房、菜籽油等強行刷存在感。</p><p><img alt="日版深夜食堂食物(咱們這么多美食)(9)"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e83e9a0bb55f438ba8e8f74a618ed7e6.jpg"/></p><p>把溫暖、治愈的生活小品變成了充滿銅臭味的廣告雜燴,惹人嫌棄。</p><p>我們理解的治愈,應該是食物下的溫暖和寄托,而不只是恰好吃過。</p><p>原版《深夜食堂》給人的感覺,<strong>是深夜中的傾聽,“一碗飯一個故事”</strong>。在空蕩蕩的夜里美食果腹,在孤獨的時候有飯館兒里的人陪伴著。</p><p>看日版《深夜食堂》,比起聊劇的本身,可能自身的感觸會流露更多。</p><p>不管電影還是劇,都高居豆瓣榜單。沒有太大的跌宕起伏,更多的是平靜,這就是治愈系作品的魅力。</p><p>“深夜食堂,溫暖的不只是胃,更是失落的心靈和孤獨靈魂的收容站。”</p><p><img alt="日版深夜食堂食物(咱們這么多美食)(10)"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8b64c4ab47054fd4aaea26a2034144e7.jpg"/></p><p>現代人的壓力巨大,看電影本就是普羅大眾的消遣,《深夜食堂》這類卻能起到陪伴、撫慰人心的作用。</p><p>治愈系電影,是很容易引起共鳴的。<strong>可為什么我們連照搬都搬不好?</strong></p><p>還舉例那個音樂姑娘的故事吧。</p><p>原版中,姑娘說走進了食堂,跟大叔聊著天。</p><p>姑娘說,其實我是個歌手,不過唱的都是別人的歌,頭上貼著“紅不起來”的標簽。</p><p>大叔說,你要是有宣傳海報就拿一張來吧。我幫你貼在店里宣傳。要不要順便幫你賣CD?</p><p>第二天,姑娘就拿了一張宣傳海報過來。海報上的她穿著和服,神色安靜。海報寫著“人海茫茫,隨性遨游”八個字。</p><p>姑娘去世前,也來過食堂。</p><p>帶著帽子,一頭黑發已經不見了,面露疲容,她說自己是從醫院溜出來的。</p><p>從前那么喜歡吃貓飯,那時連半碗也吃不下了。</p><p><img alt="日版深夜食堂食物(咱們這么多美食)(11)"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22ff863ab5494f42951c7a880e689488.jpg"/></p><p>這樣的遺憾,觀眾很難不為之動情。</p><p>可這部電影版中,只把女孩的重病去世模仿透徹了。該有的細節統統沒有,只剩下演員的單薄哭戲和表情。</p><p>說白了,就是<strong>懶得打磨劇本,只效仿了皮毛</strong>。</p><p>年輕且四肢健全,連續蹭吃蹭喝是會被打出去的,好嗎!為什么不好好考慮一下我們的社會環境。</p><p>日式的治愈,我們真的模仿不來,尤其是《深夜食堂》這一種。</p><p><strong>日本獨有的人文、社會、經濟環境,脫離這個環境,只會變成四不像,或者說什么都不是。</strong></p><p>首先,我們沒有居酒屋文化。</p><p><img alt="日版深夜食堂食物(咱們這么多美食)(12)"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1732af22a58d430cb5b8701b94b2402c.jpg"/></p><p>江戶時代,日本發展起了居酒屋。</p><p>很多人在酒屋“流連忘返”,那時的名稱直譯過來是“停下來喝酒”。</p><p>當時男女比例嚴重失調,廚藝不精又喜歡喝酒的單身男性遍地皆是。因此,喝酒吃飯一舉兩得的“居酒屋”,很好地滿足了舉國光棍的吃喝需求。</p><p>直到 1970 年代,居酒屋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形象,依然停留“男性白領喝日本酒的地方”。</p><p>到80年代,居酒屋發展成連鎖店模式,酒菜種類開始變得豐富,價格也更加平民化。居酒屋逐漸成為學生、公司社員、友人簡單聚會的地方。</p><p>因為日本的社會壓力巨大,人在這為了尋找安慰和孤獨。</p><p><img alt="日版深夜食堂食物(咱們這么多美食)(13)"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de07baaa10974265b0d13ca41464e0d8.jpg"/></p><p>每一間居酒屋的老板都擁有自身的魅力,沒有多么高級的料理,也許只是深夜醉酒后的一碗茶泡飯,還有讓人懷念起家鄉的玉子燒,以及恰到好處的沉默。</p><p>其次,國產拍不好,還有日式文化的水土不服。</p><p><strong>不是把食物換成中國菜就算本土化。</strong></p><p>貓飯、煎紅腸、茶泡飯、雞蛋燒,換成糖藕、包子、餛飩的家常菜,這不是文化改造。</p><p><img alt="日版深夜食堂食物(咱們這么多美食)(14)"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97ca696eff95465b87548d62829a0aa4.jpg"/></p><p>把吃的拍的再好看有什么用?不如去看美食紀錄片。</p><p>所直接導致的問題就是,縱使梁家輝有著不錯的演技,電影里明明做出的是中國菜,卻讓人找不到一絲的共鳴。</p><p>我們的孤獨,不是胡編亂造的偽精致,坐在高腳凳上圍著桌臺吃雞蛋苦瓜餅配酸奶。</p><p><strong>我們的深夜難道不是在四方的小面館,來一碗蘭州拉面,多放辣椒?</strong></p><p>治愈系并不是一種固定的風格。</p><p>治愈系,通俗的理解更趨向于煙火氣。像是在幫你讀懂人情世故,熱愛生活,最重要的是人文、環境。每個國家、每種文化都有它的獨特治愈點。</p><p><img alt="日版深夜食堂食物(咱們這么多美食)(15)"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56b6bdd4d1044e9385c6cbe2a512b5ed.jpg"/></p><p>我們中國人吃的治愈不是這一票,硬凹日式只會有東施效顰的感覺。</p><p>就像觀看日本翻拍我們的《西游記》一樣覺得滑稽和如此的不相容,因為理解完全不在一個層面上。</p><p>日本的日常向可能是《貓咪的好天氣》、《海鷗食堂》,符合我們中國人口味的則是《東北一家人》、《家有兒女》等等。</p><p>日本的校園可以是《情書》、《關于莉莉周的一切》,我們有自己的《那些年》、《我的少女時代》。</p><p><img alt="日版深夜食堂食物(咱們這么多美食)(16)"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aee157b8fdc1468b9c1233306b7bc8c9.jpg"/></p><p>最起碼,<strong>我們該知道自己的口味在哪兒。</strong></p><p>中國并不是沒有治愈系,只是沒有太出彩、太高產罷了。</p><p>雖然大多帶著商業氣息,文藝未滿,但是卻有讓人思考的氛圍在。</p><p>比如當年大火的小妞電影《失戀33天》。</p><p>不得不說,里面的故事免不了一點,庸俗。可這是每一個“黃小仙兒”拼死抵抗的東西,卻又是普羅大眾們不能豁免的東西。</p><p>《志明與春嬌》把都市寂寞和愛情,講成了粗口情話。</p><p><img alt="日版深夜食堂食物(咱們這么多美食)(17)"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e707eeae2d06486aa2eb029a0bf2d8f7.jpg"/></p><p>人們對于這類型電影,是能找到感同身受的,也是符合我們的治愈。</p><p>只可惜當下,原創的治愈內容越來越少。多數從業者偷懶照搬、模仿,或者干脆直接拉原來的團隊新瓶裝舊酒。</p><p><strong>盲目的搬運,讓所有的治愈失去本來的意義,變成一個個狗血故事。</strong></p><p>《深夜食堂》差口碑也并不是觀眾的原番情結,而是因為它根本沒有復刻到情感。</p><p>當深夜食堂變成了做作的劇場,當茶泡飯變成了酸菜面,何談治愈?</p><p>還不如去地攤擼串,來杯扎啤讓人滿足。</p><span class="copyright">免責聲明:</span>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9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