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3)
5 草船借箭
6 景陽岡
7* 猴王出世
8* 紅樓春趣
口語交際:怎么表演課本劇
習作:寫讀后感
語文園地
快樂讀書吧

_
單元作者
_
領銜名師
梁昌輝/江蘇省江陰市晨光實驗小學副校長,中學高級教師,江蘇省科研先進教師、無錫市語文學科帶頭人、無錫市教科研工作帶頭人,薛法根組塊教學研究室兼職研究員、淮陰師院特聘副教授、云南師大小語國培班講師。首倡言語實踐性教學,出版專著《走向言語生命的敞亮——梁昌輝與言語實踐型語文教學》,在《中國教育報》、《小學語文教師》、《語文教學通訊》、《江蘇教育》、《江蘇教育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100余篇,其中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6篇。受邀在江蘇省內以及浙江、江西、云南、四川、河南、山東、新疆、廣西等地作公開教學或講座。
團隊作者
季 勇/江蘇省江陰市月城實驗小學副校長,江蘇省先進教育工作者,江蘇省優秀少先隊輔導員,無錫市語文學科帶頭人,薛法根組塊教學江陰工作站核心成員,江陰市小學語文中心組成員,曾獲江蘇省優質課評比特等獎、無錫市優質課評比一等獎等。近年來致力于語文教學的生活化研究。受邀在江蘇省內以及新疆等地作公開教學或講座。
蔡海峰/江蘇省江陰市夏港實驗小學副校長,無錫市先進教育工作者,江陰市名教師,無錫市語文學科帶頭人,薛法根組塊教學江陰工作站核心成員,江陰市小學語文中心組成員。曾獲江蘇省基礎教育小學語文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一等獎、無錫市優質課評比一等獎等。近年來致力于 “敘事學”視角下的敘事性作品讀寫融和教學研究。研究成果刊登在《語文教學通訊》《小學語文教師》等雜志上,其中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1篇。受邀在江蘇省內以及浙江、廣西等地作公開教學或講座。
_
單元說明
_
一、單元主題與語文要素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本單元人文主題為“古典名著之旅”,語文要素為“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和“學習寫讀后感”,引導學生學習如何閱讀古典名著,培養名著閱讀的興趣。
本單元編排有《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世》《紅樓春趣》四篇閱讀課文,口語交際“我們都來演一演”,習作“寫讀后感”,語文園地和“快樂讀書吧”。
二、單元內容與教學建議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四篇課文均為小說選段,分別選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和《紅樓夢》,涵蓋了我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本單元的習作、語文園地和“快樂讀書吧”均緊扣四大名著安排學習內容,口語交際也與古典名著緊密相關。這是本單元在學習內容與結構上的特點,根據這些特點,建議本單元這樣來安排教與學的活動:
一是整體建構,靈活安排單元教學。首先,本單元的四篇選文都是名著選段,單篇課文必須與整本書聯系起來,在整本書內的前后關聯中為單篇閱讀提供背景、線索和聯系,同時也能比較自然地引發后續的包括“快樂讀書吧”在內的閱讀拓展。其次,對單元教學內容一體考慮,既可以“順序”教學,按照教材編排的順序依次進行,也可以“變序”教學,比如學完第一篇《草船借箭》,交流名著閱讀的方法,遷移運用到《猴王出世》的閱讀中,然后安排《西游記》的整本書閱讀;也可以相機把口語交際的內容提前,或者在單篇課文學習時注重閱讀感受的引導與表達,為寫讀后感的習作作鋪墊。根據班級情況,也可以在單元學習一開始就安排整本書的課外閱讀。
二是立足發展,掌握名著閱讀基本方法。針對課文語言與當下語言的不同,可以引導根據上下文猜測語句的意思,對像《紅樓春趣》中“剪子股、籆子”這樣今天已經罕用的詞語,只要知道都是放風箏的工具即可。由于四大古典名著都與歷史有著比較深刻的聯系,指導學生借助歷史資料了解名著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結合看過的影視劇,能幫助學生理解故事內容,增加閱讀樂趣。
三是提供支架,在言語實踐活動中學語文。猜測、聯結、搜集資料等活動支架,能幫助學生理解難懂的詞句;借助概述、復述、評述、比較等活動支架,學生可以在積極思維參與下把握故事內容,感受情節起伏與人物形象;劇本編演、寫讀后感都是情境特點更加鮮明的任務,有助于深入文本細部,感受、揣摩、聯系已有經驗,進而用表演、書面形式進行表達。
語文園地的“字詞句運用”,內容出自四大古典名著,要求學生運用本單元所學的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進一步穩固學習經驗。可以一個“猜”字貫穿,第一、二部分是運用猜測方法理解詞語,第三部分根據描述猜測人物富有趣味,可以結合學生整本書閱讀情況拓展開來。
“日積月累”中要求朗讀并積累王維的《鳥鳴澗》,意境優美,回味綿長,可指導學生感情朗讀,充分展開想象,感受詩歌之美。
三、課時統籌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江蘇省江陰市晨光實驗小學 梁昌輝)
5《草船借箭》教學設計
一、文本解讀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草船借箭》改寫自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 獻密計黃蓋受刑”。“草船借箭”是小說中有關諸葛亮的精彩章節,故事發生在“赤壁之戰”前,東吳的周瑜故意提出限期十天造十萬支箭的任務刁難諸葛亮。諸葛亮識破周瑜的計策,利用大霧天和曹操多疑的性格特點,用草船誘敵,巧妙地從曹軍那里“借”到了十萬余支箭。故事充分表現了諸葛亮的足智多謀與運籌帷幄。
小說的沖突來自周瑜因為妒忌諸葛亮的才干而采取的設計陷害:正常情況下不可能完成的造箭任務、安排軍匠拖延、材料不備齊、讓魯肅打探情況等。由此構成了小說的懸念:諸葛亮會不會中計,讀者帶著這個懸念,好奇諸葛亮的種種應對,懷疑魯肅會不會保守諾言,擔心周瑜會不會有……直到諸葛亮成功地從曹操那里“借”到“十萬多支”箭,才如釋重負,發出會心的微笑。
選文以諸葛亮為中心人物串聯起孫、劉、曹三方和四位人物,以魯肅為紐帶勾連起故事內容,情節緊湊,敘事線索清楚。選文通過大量的人物對話描寫,兼以恰當的環境、神態描寫,栩栩如生地塑造了諸葛亮、周瑜、魯肅三位人物形象,也部分揭示了曹操多疑的性格。教學時要指導學生把握故事內容,關注對話,感受和理解人物形象。
原著是以古白話寫成的,課文是改寫的,教學時要聯系課后的“閱讀鏈接”,引導學生在比較中感受古白話小說的語言特點,激發學生自主閱讀《三國演義》的興趣。
二、教學要點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1.語言積累與感受。
課文9個要求會讀,11個要求會寫。其中,“忌、督、寨、擂、吶”既要求會讀,又要求會寫。注意“弩”的讀音:nǔ,“懲”是二聲。會寫的字中,注意“寨”字下邊“木”的變化,長豎變為豎鉤,捺變為長點;“插”字右下是個“臼”字,筆順上是:扌、千、臼。
比較“閱讀鏈接”與課文對應段落,感受古白話小說在用詞與節奏上與今天的語言不同的特點。
2.故事梳理與復述。
圍繞課題“草船借箭”梳理小說情節,明確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并指導學生按照起因、經過和結果的順序概括復述故事,來把握故事的主要內容,感受情節之間的因果聯系。根據學情,也可以選擇周瑜、魯肅、諸葛亮其中一人的角度,以向他人描述事情經過為任務情境,進行創造性復述。
課文是節選,故事的前后聯系缺少交待,人物形象沒有呈現發展脈絡,再加上相關歷史背景知識了解得不足,都可能會對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造成一定的困難。教學時,可以聯系原著中“草船借箭”的前后情節,也可以適當補充三國歷史背景資料,幫助學生更好理解課文內容。
3.人物形象揣摩與比較。
中國古典名著傳播方式多,傳播時間長,學生對古典名著中的典型人物形象都或多或少會有一定的了解。以此為起點,指導學生通過揣摩人物言行表現、比較人物表現的異同等方法,進一步感受人物形象,增進對人物的了解,激發閱讀名著進一步了解人物的興趣。
三、教學活動設計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新詞,對比課文與“閱讀鏈接”,感受古白話小說的語言特點。
2.復述課文,感受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了解故事主要內容,體會情節的起伏變化。
3.運用提問與比較策略,關注人物的言行表現,感受和揣摩人物特點。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板塊一:聯結經驗,了解名著
1.說說對《三國演義》的了解。
(1)板書課題,讀課題,關注注釋,了解課文與名著的關系。
要點:《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課文是根據第四十六回相關內容改寫的。
(2)說說對名著的了解。
要點:結合閱讀整本書或者連環畫、觀看電影或電視劇的經驗,說經典情節,談典型人物,聊小說與歷史的異同等等皆可。教師借以激發閱讀興趣,了解教學起點。
板塊二:學習詞語,感受故事
1.學習詞語。
(1)出示詞串一:
都督 魯肅 諸葛亮 曹操
要點:讀準字音,注意“都”這里讀“dū”。說說對這些人物的了解,明確這四個人物各自所屬的軍事集團,知道“都督”一般指的是軍事統帥,這里這周瑜。
(2)出示詞串二:
妒忌 懲罰 探聽 疑惑
要點:讀準“懲”字,后鼻音,二聲。結合上下文說說詞語的意思,發現這些詞語都是寫周瑜的,表現出了他對諸葛亮的刁難甚至陷害。
(3)出示詞串三:
遮起來 擂鼓 吶喊 神機妙算
要點:讀準“擂”字,邊音,二聲。結合上下文說說詞語的意思,發現這些詞語都是寫諸葛亮精心安排、成功“草船借箭”的足智多謀。
2.了解故事內容。
要點:連起來讀詞串,選用其中的詞語說說對故事內容的大致了解。
板塊三:理清順序,復述故事
1.理清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1)回顧《普羅米修斯》的學習,圍繞“盜火”說說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要點:普羅米修斯盜火-宙斯懲罰-赫拉克勒斯搭救。
(2)圍繞“草船借箭”說說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要點:周瑜設計刁難諸葛亮-諸葛亮草船巧借箭-周瑜哀嘆不如諸葛亮。
2.復述故事。
(1)根據人物之間的關聯快速把握故事的展開。
要點:默讀課文,發現起因部分主要寫的是諸葛亮和周瑜之間的事,經過部分主要寫的是諸葛亮和魯肅之間的事,結果主要寫的是周瑜和諸葛亮之間的事。圍繞發現快速記憶重要信息,即主要人物的主要行動。
(2)按照起因、經過和結果復述故事。
要點:自主練習后指名復述,師生共同評價。圍繞是否講清每個部分主要人物的主要行動,人物行動之間是否關聯,來進行評價。
3.體會情節的起伏。
要點:交流聽故事時的心理感受,引導學生發現,我們閱讀小說時內心的起伏,是小說情節的發展引起的,這就是小說情節的起伏,也是我們閱讀小說的一種樂趣。
板塊四:講述故事,自主批注(作業)
1.講述故事。
要求:課后把這個故事講給家人或低年級小朋友聽,分享對故事的感受。也可以請他們對自己的講述進行評價,提出建議。
2.自主批注。
要求:運用四年級所學批注方法,從兩三個角度寫寫自己的閱讀感受與思考,至少提出一個問題。對提出的問題,也可以通過閱讀《三國演義》(青少年版),嘗試解決問題。

第二課時

板塊一:聽寫詞語,溫顧故事
1.聽寫詞語。
妒忌 懲罰 探聽 疑惑
軍令狀 水寨 吶喊 神機妙算
2.選用詞語,簡單說說故事內容。
要點:教師相機點明故事的起因、經過或結果,也可以讓學生發現。
板塊二:提問比較,感受人物
1.運用提問策略,感受人物的特點。
(1)學生交流批注。
要點:充分運用學生自主學習的成果,在交流激發中,實現對人物特點的初步感受。
(2)運用提問策略引導學生抓住體現人物特點的句子進行批注。
例:
諸葛亮說:“怎么敢跟都督開玩笑?我愿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周瑜很高興,叫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又擺了酒席招待他。
a.引導學生抓住諸葛亮的話,聯系與周瑜話之間的不對應,思考:諸葛亮為什么主動提出三天、立軍令狀和甘受懲罰?進而安排學生批注、交流,指導學生感受諸葛亮的胸有成竹,以及對孫劉聯盟大局的顧全。
b.引導抓周瑜的表情,思考:周瑜為什么“很高興”?在批注交流中,發現周瑜對諸葛亮的妒忌、心理的狡詐甚至有點陰險。
(3)學生自主批注、交流。
要求:選擇能體現人物特點的語句,先提出問題,再進行批注,用比較簡潔的語言概括人物的特點。
2.進行比較閱讀,感受人物的特點。
引導:感受人物的特點,還要聯系起來看,把同一個人物前后不同的表現、不同人物面對同一件事情的反應等等來進行比較,發現和體會人物的特點。
(1)關于造箭。
周瑜是利用造箭刁難、陷害諸葛亮;諸葛亮主動提出三天時間完成并立下軍令狀。兩相比較,可以體會到周瑜的氣量狹小、心懷狡詐,而諸葛亮是顧全大局、考慮周全。
(2)關于借箭。
從材料的準備、時機的選擇、兩邊受箭的安排等等,能夠充分體會到諸葛亮的運籌帷幄與超凡的軍事才干。
而曹操是“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可見他的小心謹慎與多疑。
3.說說對諸葛亮認識的變化。
(1)說說之前對諸葛亮的了解。
要求:說清楚認識及其依據或來源。
(2)交流現在對諸葛亮有哪些進一步的了解。
要求:聯系小說的具體情節,說清依據。
例:
從借箭材料的準備、時機的選擇、兩邊受箭的安排等等,能夠充分體會到諸葛亮懂天文、知地理、善識人的運籌帷幄與超凡的軍事才干。
(3)說說還想了解諸葛亮的哪些故事。
要求:一是讓學生對諸葛亮的了解互相激發,二是引導學生進一步閱讀《三國演義》整本書的興趣。
4.交流對周瑜、魯肅了解的變化。
要求:聯系小說的具體情節,說清依據。
板塊三:對比閱讀,感受語言
1.出示“閱讀鏈接”,找出課文對應段落(第8、9自然段)。
2.比較閱讀,發現不同。
要點:先出聲讀,再圈出相同意思的不同表達。
3.說說兩處的語言有什么不同。
要點:(1)原著語言表達比較簡潔;(2)說某人時有時只用一個字,如“操”指曹操;(3)有些詞語今天不大用了,如“差人”,今天多用“派人;(4)停頓也與今天的白話文不大相同等。
4.推薦閱讀《三國演義》(青少版)。
(江蘇省江陰市晨光實驗小學 梁昌輝)
6《景陽岡》教學設計
一、文本解讀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景陽岡》選自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滸傳》第二十三回,選作課文時有刪節,題目為編者所加。按照故事發展的順序,小說講述了武松進店飲酒,不聽勸告,執意過岡;武松上岡,見了官司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決定繼續上岡;武松赤手空拳與猛虎搏斗,終于打死了老虎;武松一步一步挨下岡來。這就是小說情節的發生、發展、高潮和結局四個部分。小說刻畫了武松豪放倔強的性格和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作為古典章回體小說的節選改編,小說中出現了大量的文言詞和時代詞,如“篩酒”“請勿自誤”是文言詞;“榜文”“印信”是時代詞。
二、教學要點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1.生字識寫。
課文有20個生字要求會讀,15個生字要求會寫,其中,“碟”“斤”“俺”“杖”“勿”既要求會讀,又要求會寫。注意“綽”“呵”“泊”是多音字,在文中分別讀“chāo”“┓pō”;“饑”“碟”“俺”“榜”“杖”“拖”“膛”等字書寫時要左窄右寬。
“梢棒”“印信”“榜文”“大蟲”等時代詞理解時可根據閱讀和看過的影視作品猜一猜;“篩酒”“但凡”“請勿自誤”“各宜知悉”等文言詞可以根據上下文猜一猜意思。在閱讀的過程中,遇到較難理解的詞句,在不影響閱讀理解的情況下,不用反復琢磨。
2.概述故事。
小說就是講故事。快速默讀故事,按照故事的發展順序提取信息,完成情節地圖“喝酒——上岡——打虎——下岡”的整理,依據閱讀的心理,發現故事的起伏,知道這是小說情節的發生、發展、高潮和結局。依據情節圖,抓住武松的行動簡單說一說故事。
3.講述情節。
武松打虎的情節是小說的高潮,抓住武松和老虎的動作繪制表格,依據表格用“交替敘述”的方式詳細講述這個情節,還原場景。講述的過程中,根據理解,可以加上適當的語氣、表情和動作。
4.評述人物。
《水滸傳》塑造了眾多好漢形象,武松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武松具有多元性格,他倔強多疑,他死要面子;他謹慎小心,他力量過人。英雄不全是優點,也有缺點。《水滸傳》中的好漢,個個具有自己的鮮明特點,可以聯系《李逵打虎》認識其他好漢形象。
三、教學活動設計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教學目標:
1.認識“時代詞”“文言詞”,感悟古典小說語言特點。
2.講述故事,感知古典小說敘事的起伏感。
3.評述人物,感受鮮明的“好漢”形象。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板塊一:學習詞語,感悟古典小說語言特點
1.出示詞串一:肚中饑渴 一碟熱菜 血泊 胸膛 橫拖
(1)讀準詞語,發現“泊”是個多音字,在這里讀“pō”。
(2)提示:“饑”“碟”“膛”“拖”書寫時左窄右寬。
(3)聯系上下文和生活經驗,說說對這些詞語的理解。
2.出示詞串二:梢棒 印信 榜文 大蟲
(1)朗讀詞語,結合閱讀經驗和看過的影視作品猜一猜這些詞語的意思。
(2)發現這些詞語都是古代人對一些事物的說法,這是古典小說中的“時代詞”。
3.出示詞串三:篩酒 但凡 請勿自誤 各宜知悉
(1)朗讀詞語,發現這是古典小說中的“文言詞”,感受這組詞語中文言的味道。
(2)結合文中的句子,運用猜讀和拆解的方式理解詞語的意思。
要點:
篩酒:斟酒。
但凡:凡是,只要。
請勿自誤:誤,受傷害。請不要使自己受傷害。
各宜知悉:各,每個人。宜,應該。知悉,知道了解。每個人都應該知道了解。
(3)提示:古典章回體小說中的“文言詞”還可以查閱古代漢語詞典來理解。
4.默讀小說,找一找小說中的“時代詞”和“文言詞”,感知古典小說的語言特點。
要點:“酒家”“氣力”“官司”“杖限”“擒捉發落”“申牌時分”等。
(1)出示交流平臺中的相關內容,學生間相互交流發現。
(2)發現閱讀古典小說的過程中,遇到較難理解的詞句,在不影響閱讀理解的情況下,不用反復琢磨。
板塊二:概述故事,感受古典小說敘事起伏
1.出示:喝酒——( )——( )——( )
(1)按照故事的發展順序,把括號內的內容補充完整。
要點:喝酒——上岡——打虎——下岡
(2)提示:這是小說的四個主要情節。
2.根據閱讀感受,擺放“喝酒”“上岡”“打虎”“下岡”表示情節的四個詞語位置,形成故事的情節圖。
要點:

提示:這是小說情節發展過程中的發生、發展、高潮和結局四個部分。
3.根據情節圖,抓住武松的行動,按照故事發展的順序,說一說故事的主要內容。
要點:晌午,武松進店飲酒,不聽店家勸告,執意過岡;武松上岡,見了官司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決定繼續上岡;武松赤手空拳與猛虎搏斗,終于打死了老虎;武松一步一步挨下岡來。
板塊三:拓展閱讀,感知古典章回小說特點
1.出示原著《水滸傳》第二十三回《橫海郡柴進留賓 景陽岡武松打虎》,與課文進行比較式閱讀。
(1)關注標題,發現前后兩句字數相等。
(2)關注開頭,有“話說”一詞,發現原著《水滸傳》有點說書的感覺,相機點明《水滸傳》是由“宋元話本”的基礎上發展來的。
(3)關注語言,發現文言詞比課文中更多,但與我們學過的文言文的語言又不同,相機點明《水滸傳》是明清的白話小說。
2.出示《水滸傳》目錄,同桌之間說一說發現,交流中感知章回小說特點。
要點:章回小說是我國古典長篇小說的一種,是分章回敘事的白話小說,是我國古典小說的主要形式,分回標目,段落整齊,首尾完整,是其主要特點。

第二課時

板塊一:講述情節,還原武松打虎場景
1.小說最精彩的就是“高潮”部分——“武松打虎”。默讀這個部分,圈畫表示武松如何打虎動作的詞語。
要點:翻身下來,拿梢棒,閃青石旁……
2.老虎要吃武松,又做了些什么,圈畫表示老虎動作的詞語。
要點:跳出,兩爪在地下略按一按,望上一撲……
3.將武松打虎的動作與老虎想吃武松的動作填寫在表格之中,說說發現。

要點:小說先寫老虎的動作,再寫武松的動作,交替描寫,武松與老虎交戰了多個回合。
4.根據情節圖,用自己的話詳細講述武松打虎的部分,可以加上適當的語氣、表情和動作。
小結:描寫武松時,用“輪” “劈” “揪” “按” “踢” “提” “打”等幾個字,字字千鈞,虎虎生風,形象生動地凸現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氣勢。
5.武松打虎的過程中,一個“閃”字尤為精彩。出示:說時遲,那時快,武松見大蟲撲來,只一閃,閃在大蟲背后……武松卻又閃在一邊。
討論:一段話里連用了多個“閃”字,是不是重復了?文中也出現了“武松只一躲,躲在一邊”,能否將這些“閃”字都換成“躲”字呢?
要點:“閃”既是本能的反應,又是防御的手段,準確刻畫了武松在遭到大蟲的突然襲擊,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的動作。“閃”這個動作,具有突發性,用在這里很能表現人物的機警敏捷。而“躲”卻顯得很被動。這一個連一個的“閃”字,絕不是重復、雷同,而凸現了武松的有勇有謀、智勇雙全。
板塊二:評述人物,感受武松人物形象
1.讀一讀課后資料袋中對武松的介紹。
2.探討:對于課文中的武松,人們有不同的評價。
出示:
武松真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武松很要面子,有些魯莽,不聽別人善意的勸告。
你有什么看法?運用四年級學過的批注的方式閱讀這個故事,同桌之間說說你的理由。
要點:抓住武松在喝酒時的語言,上岡時的心理和打虎時的動作進行批注。武松就是這樣一個人——倔強、愛面子、要強、多疑,如果他不是這樣的一個人,就不可能上岡;武松就是這樣一個人——謹慎、機智、勇敢、力量驚人,如果他不是這樣的一個人,就不可能打死老虎。英雄因為優點而可敬,因為缺點而可愛,而可信。
3.出示金圣嘆評價武松的句子:武松天人者,固具有魯達之闊,林沖之毒,楊志之正,柴進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吳用之捷,花榮之雅,盧俊義之大,石秀之警者也。
要點: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武松的形象。
板塊三:拓展閱讀,感受好漢形象差異
1. 出示《李逵殺虎》的片段,李逵也是《水滸傳》中的一個人物,他也曾經打死過老虎,他有什么特點呢?
(1)用自己的話,按照故事的發展順序,說一說《李逵殺虎》的故事。
要點:李逵放下母親去接水——回來后,發現老母被老虎所吃——氣憤之下殺了一窩四只老虎——李逵查看虎窩,洞中的老虎已被殺凈。
(2)抓住李逵殺虎的動作,說一說這位“好漢”的形象。
要點:李逵孝順、率真、魯莽而勇猛。
2.布置作業: 《水滸傳》寫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一百單八將在水泊梁山起義的故事,塑造了眾多好漢的形象。讀讀《水滸傳》的故事,說說《水滸傳》的好漢。
(江蘇省江陰市夏港實驗小學 蔡海峰)
7《猴王出世》教學設計
一、文本解讀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石猴出世》選自明代吳承恩的《西游記》第一回,選作課文時有改動,題目為后人所加。按照故事發展的順序,課文講述了花果山上一塊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這石猴與群猴玩耍時,因敢于第一個跳進水簾洞,被群猴拜為猴王的故事。作為古典白話文神魔小說,“人物奇”“情節奇”“語言奇”是這篇課文最大的特點。
二、教學要點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1.生字識寫。
課文有16個生字要求會讀。“呵”同“啊”,在文中讀“ā”。
2.誦讀“石猴出世”場景。
“石猴出世”的部分運用了大量的排比和對偶的句式,節奏疏密有致、抑揚頓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輪讀、比讀、誦讀等活動,咀嚼語言情味,感受古白話文凝練鮮明、優美奇特的語言形式。
3.講述“猴王出世”故事。
根據閱讀古典白話小說和文言文的經驗,學生“連估帶猜式”地閱讀故事,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猜猜大致意思,繼續往下讀。在閱讀過程中抓住“石猴出世”“石猴探洞”“石猴報喜”和“石猴稱王”建立情節圖。依據情節圖,用自己的話講一講故事的主要內容。感受神奇的情節。
4.豐富“人物形象”認知。
“孫悟空”的形象學生已在之前的閱讀和影視作品欣賞中有了初步的感知,學習這篇課文時可以找出描寫孫悟空形象的三處語句,在探討中發現一個立體豐滿的石猴形象,豐富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認知。
三、教學活動設計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教學目標:
1.誦讀場景,感受古典白話小說的語言特色。
2.講述故事,探尋古典白話小說的閱讀方法。
3.探討形象,豐富對人物形象的認知。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板塊一:誦讀“石猴出世”場景
1.出示詞串一:耍子去耶 列為呵
⑴朗讀詞語,注意“呵”同“啊”,讀“ā”。
⑵發現“耶”和“呵”都是語氣助詞。
⑶出示詞語所在的句子,關注語氣詞,讀好人物的話語。
2.出示詞串二:石崖 石竅 石碣 仙石 石卵 石猴
⑴朗讀詞語,注意讀準“竅”“碣”。
⑵說一說文中帶有“石”字的詞語。
⑶抓住“仙石”“石卵”“石猴”三個詞語,默讀第一小節,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石猴的出世。
3.出示詞串三:狼蟲為伴 虎豹為群 獐鹿為友 獼猿為親
⑴朗讀詞語,發現“獐”“獼”“猿”都是一種動物,這些字書寫時都有反犬旁。
⑵出示句子朗讀。關注四個“為”,感受句式工整,有節奏感;關注“伴”“群”“友”“親”,感受用詞變化。
⑶提示這是一篇古典白話小說,小說的語言是古代的白話文。
4.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朗讀中感受小說的語言特色。
⑴范讀:教師示范朗讀,展現語言的節奏之美。
⑵輪讀:同桌間輪流讀,感受語言的對稱之美。
⑶比讀:文白對比朗讀,感受語言的凝練之美。
出示:
石猴在山中行走跳躍,以草木為食,喝山澗的泉水,采山花,尋覓樹果,和狼蟲為伴,與虎豹成群結隊,和獐鹿做朋友,與獼猴和猿猴為親戚;晚上睡在石崖之下,早上在山峰洞穴之中游蕩。
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⑷誦讀: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語句誦讀。
板塊二:講述“猴王出世”故事
1.課文第一自然段講述了“石猴出世”,課文還有三個自然段,分別又講了石猴的什么事情?
要求:默讀課文,運用閱讀古典白話小說和文言文的方法,遇到不明白的語句,可以大致猜猜意思,然后繼續往下讀。
要點:“石猴出世”“石猴探洞”“石猴報喜”“石猴稱王”。概括時注意區分“石猴”和“猴王”。
2.請學生將四個表示故事情節的詞語書寫在黑板上,形成故事情節圖。依據情節圖用自己的話簡單說一說故事內容。
要點:
傲來國花果山山頂上有一塊仙石,其中孕育一枚仙胎,有一天仙石崩裂產出一個山卵。因為見了風,化成了一只石猴。
一天,石猴與群猴在山洞中洗澡,之間泉水奔流,眾猴便說要去可尋源頭者,不傷身體的人,立即拜他為王。石猴跳入泉中,發現一個石洞。
石猴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眾猴們,眾猴高興的進入了水簾洞中。
眾猴立刻拜石猴為王,將“石”字隱去,叫做美猴王。
3.小結:古典白話小說雖然已經是通俗小說了,但很多語言還是接近文言文,對于我們來說,很多地方仍須按照文言文的讀法才能真正讀通讀懂。
板塊三:探討“主人公”形象
1.課文的主人公我們都認識,文中稱“石猴”“美猴王”“千歲之王”,這是眾猴對他的稱呼。你還知道他的其他稱呼嗎?
要點:他自稱“齊天大圣”;唐僧給他取名“孫悟空”,生氣時也叫“猴頭”;八戒當面叫“猴哥”,背后叫“猴子”,逼急了還罵“該死的潑猴,油烹的弼馬溫”;沙僧稱“大師兄”;玉帝、太白金星等稱他“潑猴”“弼馬溫”“大圣”……
小結:我們平時最常稱呼他的是孫悟空,但細細讀讀《西游記》,你會發現對他的稱呼有很多很多,每一個稱呼的背后都展現了他不同的經歷和形象。
2.探討:課文中也有幾處對他的描寫,從中我們可以讀到一個怎樣的“石猴”?你有什么不一樣的發現?
出示:
那座山正當頂上,有一塊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圍圓。四面更無樹木遮陰,左右倒有芝蘭相襯。蓋自開辟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胞,一日進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
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
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你們才說有本事進得來,出得去,不傷身體者,就拜他為王。我如今進來又出去,出去又進來,尋了這一個洞天與列位安眠穩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為王?”
要點:
語段一:“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圍圓”中的數字暗合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和二十四個節氣,再加上“芝蘭相襯、天真地秀、日精月華”都顯示石猴乃天地之造化。
語段二:“我進去!我進去!”表現出石猴急不可耐,但又充滿信心。“目蹲身,將身一縱”表現石猴藝高膽大,敢作敢為。
語段三:“人而無信,不知其可”看出石猴引經據典定下基調,隨后擺出事實“我如今進來又出去,出去又進來,尋了這一個洞天與列位安眠穩睡,各享成家之福”,最后得出結論“何不拜我為王?”。理由充分,論據充足,表現石猴的有勇有謀,王者之氣。
從三個語段來看,不僅講述了“石猴”到“猴王”的故事,也展現了“石猴”的成長過程。
(江蘇省江陰市夏港實驗小學 蔡海峰)
8《紅樓春趣》教學設計
一、文本解讀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紅樓春趣》選自《紅樓夢》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詞”。專門描寫了寶玉和姐妹們一起放風箏。這只是個看似很開心熱鬧的場面描寫,文中的風箏和每個人的命運緊密相連,帶有深深的悲劇色彩。
本文選自《紅樓夢》原文,學生在閱讀中會遇到不少生僻的字詞,加上語言文白夾雜,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此外,文中人物眾多,有名字的就有15個之多,身份性格又各不相同,要厘清之間的關系難度很大。文中所放的風箏和各自的人物命運又緊密相連,如果沒有對整書的把握,是很難對應起來的。
正因為理解的難度大,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就非常重要。本課是略讀課文,課前提示已經明確了本課的學習要求:能大致讀懂,能感受其中的一個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教學中,教師不可任意拔高要求,給學生帶來學習的難度,造成對《紅樓夢》的畏懼感。但對于有興趣的學生,教師也可以推薦他們閱讀改編以后的《紅樓夢》或觀看影視作品,了解更多的紅樓知識,深化對本課的理解。
在本課的教學中,還要學生主動運用之前學習到的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根據上下文猜測語句的意思;遇到難理解的語句,不用反復琢磨;借助資料了解歷史背景,還可以結合看過的相關電影、電視劇。
二、教學要點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1.生字識寫。
認識11個生字,正確拼讀文中“籆子、豁剌剌、飄飄飖飖”等生僻字。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意思。
2.課文理解。
本課節選自《紅樓夢》原著,學生在閱讀時難度偏大,但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在兩篇精讀課文的學習中,學到了閱讀古典名著的一些方法,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運用方法,大致看懂課文。
3.人物評價。
紅樓夢中人物眾多,身份復雜,性格各異。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其中的主要人物,找出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的描寫,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寶玉調皮好勝,憐惜黛玉;黛玉多愁善感,身體羸弱;探春直爽豪放;紫鵑忠心護主……
三、教學活動設計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11個生字,正確拼讀文中“籆子、豁剌剌、飄飄飖飖”等生僻字。
2.根據上下文猜測語句的意思,能大致把課文讀懂。
3.關注人物的不同表現,感受人物的不同性格特點。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板塊一:學習字詞,讀懂課文
1. 自由讀課文,說說你讀到了哪些信息?
要點:學生自由交流獲取的信息。
2.出示詞串一:
寶釵 襲姑娘 李紈 姊妹 丫鬟
讀準詞語,說說誰和誰是姊妹?誰是丫鬟?文中還有誰是姊妹,誰是丫鬟?
要點1:理解丫鬟和姊妹的意思。
要點2:幫助學生厘清基本的人物關系。
姊妹:黛玉、探春、寶釵、寶琴、李紈
丫鬟:紫鵑、雪雁、翠墨、晴雯、襲姑娘(襲人)
3.出示詞串二:
窗屜子 忌諱 晦氣 敞地 手帕 咯噔 鉸斷
籆(yuè)子 豁剌(là)剌 飄飄飖(yáo)飖
讀準詞語,猜測詞語的意思。
要點1: 第一行詞語會讀會認;第二行詞語能準確拼讀。
要點2:結合課文猜測詞語的意思。理解忌諱、晦氣、敞地、忒等
板塊二:抓住事件,厘清層次
1.默讀課文,說說課文圍繞放風箏講了哪些事兒?
要點:
第1、2自然段,主要講眾人發現掉下來的風箏,決定也放風箏。這是放風箏的起因。
第3、4自然段,主要講眾人各自取來風箏,放風箏。這是放風箏的經過。
第5、6自然段,主要講剪斷風箏線,結束放風箏。這是事情的結局。
2.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3.自由讀課文,說說眾人各自放飛了什么風箏?風箏的結局又有什么不同?完成填表。

4.觀察表格,有兩個人的風箏是一樣的,結局也一樣,但是放走的原因卻不一樣,你發現了嗎?
要點:黛玉和寶玉的風箏都是美人,黛玉放走風箏是要放走晦氣,帶去病根兒;寶玉放走風箏是為了陪黛玉的風箏,讓黛玉的風箏不孤單。
5.你從這兩個人的風箏中發現了作者曹雪芹怎樣的用心嗎?
要點:告訴我們寶玉黛玉心心相印,寶玉十分喜歡黛玉。
板塊三:關注人物,感受性格
1.以黛玉為例,感受人物性格特點。
既然這次放風箏是在林黛玉的院子里,我們就先來說說林黛玉是個怎樣的人?請同學們劃出文中描寫黛玉的句子,仔細品讀,做好批注。
2.出示描寫黛玉的語句,讀讀句子,想象黛玉是在什么情況下說這些話的,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①黛玉笑道:“可是呢,知道是誰放晦氣的,快掉出去罷。把咱們的拿出來,咱們也放晦氣。”
②黛玉笑道:“那是頂線不好,拿出去另使人打了頂線就好了。”
③黛玉笑道:“這一放雖有趣,只是不忍。”
④黛玉說:“我的風箏也放了,我也乏了,我也要歇歇去了。”
要點: 引導學生讀句子,感受黛玉的敏感,柔弱,多愁善感。
3.用同樣的方法,交流感受寶玉的性格特點。
要點:找到相應的語句,做好標注,和同學交流。
板塊四:閱讀鏈接,聯系生活
1.人們說《紅樓夢》是一本博大精深的百科全書,我們現在還只能讀懂一些表面的東西,其實在這文字的背后,還包含了作者曹雪芹的獨具匠心,文中每個人放的風箏不同,風箏的去向不同,還代表了個人命運的不同呢,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看青少版的《紅樓夢》,或者看看改編的電影電視,你會收獲更多。
2.課后的“閱讀鏈接”提供的是北京大學中文四老之一的林庚的《風箏》,林庚從小酷愛風箏,你從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他的喜愛之情。
要點:閱讀文章,關注人物的言行心理,體會作者對風箏的愛。
3.你放過風箏嗎?你能和同學交流放風箏的經歷嗎?
要點:講述經歷的時候,說說自己的心理感受。
(江蘇省江陰市月城實驗小學 季勇)
口語交際:怎么表演課本劇
一、文本解讀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本次口語交際的中心任務是課本劇表演,屬于口語交際中的舞臺表演類型,教學的目標應定位在幫助學生體驗舞臺,獲得舞臺經驗,學得舞臺表演型口語交際的技能。
圍繞中心任務,具體可以分為四大步驟:選文,從學過的課文中選出故事底本;改編,將課文的文章文本改編為課本劇的劇本文本,也可以根據需要對故事內容進行適當修改;排練,討論角色分配與表演,進行排練;表演,爭取機會在班級或其他場合進行表演。
聚焦劇本表演,教學的指導重點。一是對課本劇劇本編寫的指導,學生前期沒有相關學習經驗,這就需要提供課本劇范本,引導學生發現劇本與故事文本之間的聯系與異同,幫助學生化解認知難點,初步學習和完成劇本的改編。
二是對排練的指導,本次口語交際任務要求以小組為單位來完成,教學的重點是指導如何圍繞任務有效進行小組合作。重心在意見的表達與執行,如討論時要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注意聽取他人的意見,指導學生在排練中認真推敲不斷改進完善。
三是體驗舞臺表演。舞臺經驗是稀缺并且珍貴的,因此應努力創造表演機會,促成學生實際體驗課本劇表演,積累可貴的舞臺表演經驗。
二、教學活動設計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教學目標:
1.能依據劇本要求,對選定的故事進行改編,使它適合舞臺表演的需要。
2.能通過小組合作,合理分配角色,商量如何表演,進行表演排練。
3.能深入理解角色,根據舞臺表演要求,重現精彩的情節,展現故事場景和人物特點。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板塊一:精選故事,改編劇本
1.組內交流,選擇故事。
要求:學生課前從學過的課文中選好自己最感興趣的故事,組內交流,經過商量后,選定改編的故事。
2.小組討論,改編劇本。
(1)認識劇本。
出示《負荊請罪》課文(課文《將相和》第三個小故事)和劇本(附后),比較,發現異同。
要點:
相同之處,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主要內容。
不同之處,課文是分段敘述的方式,是文章的形式,人物對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劇本是以人物對話呈現的,并且增加了許多對話,同時提示了人物說話時的動作、表情等細節。
(2)小組合作,對選定的故事進行劇本改編。
要求:標明人物活動的地點和身份;以對話展示故事;為人物設計合適動作、表情。
(3)檢查、修訂劇本。
要求:對照劇本形式(以劇本《負荊請罪》為范例),檢查是否符合劇本要求;試一試臺詞、動作、表情,看是否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等,進行修訂。
板塊二:組內分工,練習表演
1.任務分工。
(1)角色分工。
要求:自我推薦與他人推薦相結合,根據角色的身份、性格選擇合適的同學承擔角色表演。
(2)劇務分工。
要求:對表演涉及到的組織、簡單道具搜集與制作、音樂選擇等等事項進行分工,做到人人有事做,盡量發揮每個組員的特長。
2.討論與練習表演。
(1)說記臺詞。
要求:各角色先自己說記臺詞,再說給組內同學聽,大家發表改進建議,幫助同學把握角色、記憶臺詞。
(2)配合動作、表情練習。
要求:組內同學運用建議表進行評價。主持人主持評議,為同學表演提供幫助。表演學生要善于聽取他人意見。
表演建議表

3.整體排練。
要求:全要素排練,上道具,配音樂,按演出標準進行演練;組內其他同學體驗觀看。演出后,主持人組織小組合議,進行改進、完善。
板塊三:劇本表演,評比交流
1.班級“公演”。
要求:選擇校內合適的場所,如多功能教室、小劇場等等比較寬敞的地方進行表演。積極尋求學校以及其他老師,如計算機老師、音樂老師等等的幫助,以確保整個活動的順利進行。
全班學生一起觀看,評選各獎項。
班級“公演”評價表

備注:在對應的方格內畫“☆”。
2.頒獎交流。
要點:(1)獲獎小組或個人發表一分鐘演講,講述參演感受;(2)推薦一個小組參加年級組“公演”或學校相關活動的演出。
資料鏈接
負荊請罪(課文《將相和》第三個故事)
藺相如在澠池會上又立了功。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
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這話傳到藺相如耳朵里,藺相如就請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頗見面。
有一天,藺相如坐車出去,遠遠看見廉頗騎著高頭大馬過來了,他趕緊叫車夫把車往回趕。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順眼了。他們說,藺相如見了廉頗像老鼠見了貓似的,為什么要怕他呢!藺相如對他們說∶“諸位請想一想,廉將軍和秦王比,誰厲害?”他們說∶“當然秦王厲害!”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藺相如的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覺得自己為了爭一口氣,就不顧國家的利益,真不應該。于是,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從此以后,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負荊請罪(劇本)
時 間 戰國時代。
地 點 藺相如的府邸。
人 物 藺相如:趙國的上卿。
廉 頗:趙國的大將軍。
韓 勃:藺相如的門客。
第一幕
〔幕啟。藺相如正在聚精會神地讀書,旁邊站著的韓勃氣呼呼的,好像受了許多委屈。
韓 勃 (氣憤地)大人,別怪我多事,廉將軍一再擋我們的道,太欺負人了,我實在咽不下這口氣!
藺相如 (笑笑)韓勃,干嗎這么生氣?
韓 勃 大人,您是趙國的上卿,職位比廉將軍高,為什么那么怕他呢?
藺相如 (依然笑笑)我并不是怕他。
韓 勃 剛才在路上,大人不是有意避讓廉將軍的車子嗎?要是我呀,才不讓他呢!
藺相如 還是以和為貴嘛。
韓 勃 (不滿地)我真不明白,大人您為什么變得這樣怕事。想當年,秦王那么厲害,您毫不懼怕,針鋒相對地跟他斗,唇槍舌劍,寸步不讓,多解氣!
藺相如 既然秦王我都不怕,我會怕廉將軍嗎?
韓 勃 (不解地)那么大人為什么好幾天不敢上朝?分明就是怕見到廉將軍嘛!
藺相如 韓勃,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犯我國,就是因為我們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要是我跟廉將軍鬧翻了,后果將會怎么樣?這一點你想過沒有?
韓 勃 (若有所悟地)噢,原來是這樣!對,對,大人您做得對!
〔幕落。
第二幕
〔幕啟。幾天以后。藺相如在客廳踱步。一會兒,韓勃匆匆走上。
韓 勃 (緊張地)大人!大人!
藺相如 什么事?
韓 勃 廉將軍來了!
藺相如 (奇怪地)什么,廉將軍來找我?
韓 勃 廉將軍他沒穿上衣,還背著一根荊條呢。
藺相如 快請廉將軍進來!
韓 勃 是!
〔韓勃下,一會兒工夫領廉頗上。
藺相如 (迎上去)廉將軍!
〔廉頗趕忙跪下來。
藺相如 (吃驚地)哎呀,廉將軍,您這是——
廉 頗 藺大人,請您用這根荊條狠狠地抽我一頓吧。
藺相如 (連忙取下荊條扔在一邊,伸手去扶廉頗)廉將軍,別這樣,快請起,快請起。
廉 頗 (不肯起來)藺大人,我實在對不住您。
藺相如 (雙手扶起廉頗)請起來,廉將軍,請起來吧。
廉 頗 藺大人,請您寬恕我這個老邁昏庸的人吧!我常常在別人面前侮辱您。現在,我知道,那完全是我的過錯。
藺相如 過去的事就別提了。
廉 頗 藺大人,最初我還以為您怕我哩,后來經人提醒,才明白您這樣做完全是為我們趙國著想。您真是一個深明大義、寬容大度的人啊!
藺相如 哈哈哈,廉將軍,您能明白我的心思,我實在太高興了!韓勃,快叫人準備筵席,我要跟廉將軍痛痛快快地飲幾杯!
〔韓勃應聲下。藺相如拿了一件衣服替廉頗披上,兩人緊緊地拉著手,坐下來親密地交談起來。
〔幕落。
_
(江蘇省江陰市晨光實驗小學 梁昌輝)
習作:寫讀后感
一、文本解讀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本次習作的內容是寫一篇讀后感。把讀過的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后的感想寫下來,就是讀后感。
教材提示了讀后感寫作中要注意的兩個要點:一是,簡單介紹一下文章或書的內容,可以重點介紹那些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內容。這指向的是“讀”;二是,選擇一兩個讓你感觸最深的內容,寫出自己的感想,感想要真實、具體。可以聯系自己的閱讀積累和生活經驗,也可以引用原文中的個別語句。這指向的是“寫”。
讀后感的題目可以是“讀《×××》有感”或“《×××》讀后感”,也可以將它作為副標題,再擬主標題。
寫讀后感,目的在于加深閱讀的理解和感受,讓學生抓住“感受點”,聯系實際抒寫自己的感受,與人交流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因此,“讀”是基礎,“感”是收獲,“讀”是總結回顧,“感”是提煉擴展,是寫作的重點。
二、教學活動設計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教學目標:
1.掌握讀后感的寫作方法,開展寫作實踐。
2.通過寫讀后感,深化理解和感受,主動和他人分享閱讀心得。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板塊一:創設情境,激發寫作動機
1.最近大家都看了什么書?覺得這本書怎樣?讀了這本書,你有什么收獲嗎?請你想一想,然后在小組里和大家一起分享。
要點:先讓學生回顧自己的閱讀內容,進入書中,再讓學生說說感受,走出書中。
2.如果要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把自己的讀書感受和更多的同學一起分享,我們可以怎樣做?
3. 把讀過的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后的感想寫下來,就是讀后感。寫讀后感有什么好處?
要點:加深對書的認識,能夠和大家一起分享。
板塊二:學習范文,掌握寫作方法
1.有一位同學讀了《魯濱遜漂流記》,寫下了這樣的一篇讀后感,請同學們自由讀讀,看看他寫了哪些內容。
出示《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
要點:①書的來歷。這本書是爺爺送給爸爸,爸爸再送給我的,三代相傳;②書的內容。魯濱遜在荒島長達28年的歷險生活。③閱讀感受。對書中的名言有感受,對書中的人物有感受。
2.讀了范文,你覺得讀后感重點應該寫什么?感受可以寫些什么呢?
要點:感受可以寫文中的名言的理解,感受可以寫對人物的評價以及自己的思考。
3.除了這些,感受還可以寫些什么?請同學們讀讀課本第一段話。
要點:閱讀感受可以來自人物、事情、道理等。
4.閱讀的感受應該怎樣寫呢?聚焦范文片段。
出示:“我也非常喜歡魯濱遜這個人物。我想象中的魯濱遜是這個樣子的:身著羊皮短衣短褲,腰間別一把小鋸、一把斧子,肩上掛著彈藥袋子,背上背一個筐子,掛一支鳥槍,頭頂撐一把又丑又笨的羊皮傘……我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像魯濱遜那樣的人,一個探索者,一個發明家,一個善于創造性勞動的人。 我要好好地把這本書珍藏起來,等我有了兒子,我就把這本書再傳給他。”
要點:①由文及人:由課文想到了魯濱遜的樣子。
②由人及己:自己想成為魯濱遜一樣的人。
③由己及他:聯想到傳給兒子,影響別人。
4.總結寫作方法,形成圖式。
◇簡單介紹一下文章或書的內容,可以重點介紹那些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內容。
◇選擇一兩個讓你感觸最深的內容,寫出自己的感想,感想要真實、具體。可以聯系自己的閱讀積累和生活經驗,也可以引用原文中的個別語句。
板塊三:聯系實際,開展寫作實踐
1.結合剛才的讀書交流,如果自己來寫讀后感,“讀”的部分你準備寫什么?“感”的部分你準備寫什么?列出提綱,并和同桌交流。
2.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實際,開展寫作實踐。
3.教師巡視,對有需要的學生做具體指導。
板塊四:明確主題,凝練習作標題
1.讀后感是要和大家分享的,怎樣才能更加吸引大家來看你的習作呢?一個奪人眼球的題目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你看范文的題目是什么?
2.那怎樣凝練一個好的題目呢?
要點:根據自己對書的理解,結合自己的感想,把書的主題或者是自己的感受用簡短的語句表達出來。
3.試著給自己的讀后感,寫一個題目。
4.教師點評,總結標題的幾種方法。
要點:標題可以借用名言,巧用對仗,比喻等手法,或直接發出號召等。
板塊五:評改習作,開展交流分享
1.完成習作以后,對照寫作要求自己修改,再請同學幫助修改。
2.教師選擇典型習作進行講評,重點關注讀后感“讀”和“感”的內容詳略安排,感想部分學生能否由文到己,結合自身實際,有條理地展開。
3.開展閱讀分享活動,和同學分享閱讀感受。
資料鏈接:
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
連著三天,雨下個不停。在下雨天里讀書是最愜意的。上次老爸送我的一本書還放在抽屜里,書名是《魯濱遜漂流記》。書很舊很舊,封面已看不出顏色,還用透明膠帶粘補過。
翻開書,里面的紙已經泛黃了。扉頁上有幾行字,頭兩行是用毛筆寫的:
這是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
贈維兒
下面落名吳敬山。吳敬山是老爸的爸爸,我的爺爺,那么這本書是當年我爺爺送給我老爸的。送書的時間是1965年6月1日,現在推算起來,是我老爸12歲那年“六一”兒童節那天,爺爺送給他的。 接下來的兩行字是用鋼筆寫的,龍飛鳳舞,一看就知道是老爸寫的:
學會生存
贈維兒
下面落名是吳維。
爺爺送給爸爸,爸爸送給我,真是一本三代相傳的書。
這是一本歷險小說,才讀了幾行,我就愛不釋手了。
小說的主人公魯濱遜是一個聰明機智而又具有堅強毅力的人。在一次航海中,船在南美洲海岸一個荒島附近觸礁,船身破裂,水手和乘客都淹死了,只有魯濱遜活了下來。海浪把他卷上了岸。這座小島荒無人煙,魯濱遜長達28年的歷險生活開始了。
他做了一只木筏,把沉船上的食物、制帆篷的布、槍支、彈藥、淡水、酒、衣服、工具等一一送到島上。他用帆布搭起帳篷,作為棲身之處,并將船上運來的東西藏在這里,靠船上剩下的食物生活。
后來,魯濱遜開始在島上種植大麥和水稻。他學會了制作粗糙的面包。他捕捉并馴養山羊作為肉食的來源,又養了一只鸚鵡作伴。他還做了家具,擺在他所住的山洞里。
若干年后,魯濱遜救下了一個俘虜。那天是星期五,他就給這個俘虜起名叫“星期五”。從那以后,“星期五”成了他忠實的仆人和朋友。
又過了好幾年,魯濱遜在孤島附近發現了一艘英國船。他和“星期五”終于得到了離開孤島的機會。
我很喜歡《魯濱遜漂流記》的作者笛福在書中的一句名言:“害怕危險的心理比危險本身還要可怕一萬倍。”事實上的確如此:一個具有大無畏冒險進取精神的人,即使在惡劣的環境中,也終將會成為一個成功者,一個英雄。
我也非常喜歡魯濱遜這個人物。我想象中的魯濱遜是這個樣子的:身著羊皮短衣短褲,腰間別一把小鋸、一把斧子,肩上掛著彈藥袋子,背上背一個筐子,掛一支鳥槍,頭頂撐一把又丑又笨的羊皮傘……我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像魯濱遜那樣的人,一個探索者,一個發明家,一個善于創造性勞動的人。
我要好好地把這本書珍藏起來,等我有了兒子,我就把這本書再傳給他。
——選自蘇教版國標本第十一冊
_
(江蘇省江陰市月城實驗小學 季勇)
語文園地
一、文本解讀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語文園地二安排了三個方面的內容。
“交流平臺”對應的是本單元語文要素——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用學生交流感受的方式出示了五句話,第一句話指出了閱讀古典名著需要掌握一些方法;第二句話說可以根據上下文猜測語句的意思;第三句說的是遇到難理解的詞句,不用反復琢磨,只需知道大概意思;第四句說借助小說的歷史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最后一句提示,可以結合影視作品,幫助理解,增加閱讀樂趣。“交流平臺”安排在“語文園地”中,但從其功能發揮來說,建議與閱讀教學結合起來運用。
語文園地的“詞句段運用”,與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一脈相承,因此教學時要整體看待,前后聯系。第一部分是前兩題,分別猜詞語和句子的意思。第二部分,通過人物的外貌描寫猜課文中的人物。“猜”是很好的一種理解方法,但猜不是亂猜,猜也有方法,教師要指導學生合理合情地猜。
“日積月累”中要求誦讀積累王維的《鳥鳴澗》,在熟讀的基礎上,可讓學生簡單說說對詩的理解,感受這首古詩以動襯靜的表現手法。通過感情朗讀,感受詩人閑適的心境。
二、教學活動設計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教學目標:
1.交流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辦法,通過猜測語句意思,借助資料,結合影視等開展古典名著的學習。
2.多種方法猜測詞語的意思,根據上下文理解句子意思。
3.抓住人物外貌,猜測人物。學習抓住典型特征寫人物外貌。
4.積累古詩《鳥鳴澗》。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板塊一:了解四大古典名著
1.交流對四大名著的了解。
(1)四大名著是哪幾本書?作者分別是誰?
(2)你知道這四大名著主要講的是什么事情嗎?
2.通過這個單元的學習,你覺得在閱讀古典名著的時候,有哪些困難呢?
3.既然古典名著讀起來有困難,那我們為什么還要學習?
要點:學習古典名著能讓我們了解中國古代的歷史知識風土人情,傳承中華文化。學習古典名著還能培養我們的理解能力。古典名著是歷經時代沉淀的,能帶給我們豐富的精神滋養。
板塊二:交流理解詞語方法
1.古典名著,離我們年代久遠,有不少詞語感覺都很陌生了,遇到這些詞語,你是怎么處理的?
2.出示詞串一:讀準詞語。
篩酒 頑耍 家當 小器 石碣 圍圓
3.這些詞語的意思你能猜出來嗎?
要點:頑耍,小器就是玩耍,小氣。字形變了,字音字義沒變。
篩酒,家當就是倒酒,家具,拆字然后再猜,能猜出來。
石碣,圍圓可以聯系上下文猜,就是石碑,大小的意思。
4.出示詞串二:這些又是什么東西?
籆子 剪子股 窗屜子 氈笠兒
要點:這些詞語只要明白大致的意思就可以,不需要搞得太清楚。
5.討論,是不是文中所有的詞語意思都要搞清楚呢?
要點:一些關鍵字詞要搞清楚,否則理解不了內容;還有一些猜測大致意思就可以,只要不影響理解,可以囫圇吞棗地讀下去。
板塊三:拓展名著歷史背景
1.“交流平臺”中有同學說,借助資料了解了三國時代的歷史背景,能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內容,你在讀這四篇課文的時候,有哪些想了解的資料背景?
2.學生討論交流,教師相機補充名著創作的背景。
要點:《三國演義》東漢末年,漢室衰弱,黃巾起義,各路英雄乘剿黃之機發展勢力。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實力最強。官渡之戰,曹操滅袁紹,統一北方。赤壁之戰,吳國大將周瑜大敗曹操,使曹操暫無力侵犯長江以南,形成三足鼎立,相對穩定的局面。三國是曹操的魏國,孫權的吳國,和劉備的蜀國。
《水滸傳》北宋末年,朝政腐敗,對外獻幣乞和,對內恣意搜刮,農民苦于重稅盤剝,致流離失所。宣和元年,宋江等36人占據梁山泊,招募義軍,聚眾起義,后因朝廷重兵鎮壓,起義失敗。
《西游記》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僅25歲的青年和尚玄奘帶領一個弟子離開京城長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學。他從長安出發后,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玄奘歷盡艱難險阻,最后到達了印度。貞觀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他這次西天取經,前后十九年,行程幾萬里,是一次傳奇式的萬里長征,轟動一時。后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記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么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紅樓夢》中國古代小說藝術的頂峰。全書以賈、史、王、薛四個大家族為背景,以寶黛愛情悲劇為主線,通過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等近400多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敘述了賈家榮、寧二府父子、兄弟、妻妾、主仆之間在婚姻、道德、文化、教育、財產等諸多方面錯綜復雜的人事糾葛與矛盾沖突,真實、典型地反應封建貴族的沒落生活,展現廣闊社會畫面,因此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3.知道了這些歷史資料,你對課文有了新的發現嗎?
要點:歷史是真實的,小說是根據歷史創編的,赤壁之戰是周瑜的功績,草船借箭是文學創作,諸葛亮是被神化的人物。
武松是好漢中的代表,帶有水滸好漢的一般特征,豪爽正直,武藝高強。
孫悟空也是創作出來的人物,不是真實的,有了孫悟空更加突顯了唐僧取經的傳奇色彩。
《紅樓春趣》寫出了大家族小姐們的幸福無憂的生活。通過風箏隱喻人物命運,曹雪芹的文學創作藝術非常高。
板塊四:通過影視深化認識
1.播放電視劇《紅樓夢》(2010年李少紅版)第33集放風箏片段。
2.看完這段電視,你有什么收獲?
3.四大名著目前都已經被改編拍攝成了電視劇或者電影,大家有興趣的話,也可以去看看,然后對照著再讀讀小說,這樣你能增加更多閱讀的樂趣呢。

第二課時

板塊一:多種方法,猜測詞語意思
1.古典名著中,不少詞語都很陌生了,但是我相信,我們有辦法猜出他們的意思。
2.出示:把詞語讀準確
榜文 印信 驛站 郎中
店家 客舍 貨郎 墨客
3.你能猜出這些詞語是什么意思嗎?你又是怎么猜到的呢?
要點:可以通過拆字猜意思,比如:榜文,客舍,貨郎等;也可以結合生活實際,以及自己看的電影電視里的稱呼猜,比如:驛站,郎中、墨客;也可以聯系上下文猜等。
板塊二:聯系上下,猜測詞句意思
1.出示句子:“但有過往客商,可趁午間結伙成隊過岡,請勿自誤。”看看這句話是出自哪里的?是什么意思?
2.要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我們先要搞清楚關鍵詞語“請勿自誤”的意思。你有什么辦法來理解這個詞語呢?
要點:猜字解釋:勿:不要;誤:損害。請你不要自己傷害自己。
聯系上下文:不要不停勸告,自己害了自己。
3.說說整句話的意思。
要點:如果有來往的客商,可以在中午時分,大家一起成群結隊過岡,不要自己害了自己,被老虎傷害。
4.用同樣的方法,理解后面的四個詞語兩句話。
要點:石猴喜出望外,馬上往外走去,再一次閉上眼睛,蹲下身子,跳出水簾外。
所有的猴子聽了,都很順從,一個個按順序排好隊,拜見石猴。
板塊三:抓住外貌,猜測人物身份
1.出示“詞句段運用”第三題:下面句子描寫的都是本單元課文中的人物。讀一讀,猜猜寫的是誰,說說你的理由。
◇身穿金甲亮堂堂,頭戴金冠光映映。手舉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稱。一雙怪眼似明星,兩耳過肩查又硬。挺挺身材變化多,聲音響亮如鐘磬。
◇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
◇身軀凜凜,相貌堂堂。一雙眼光射寒星,兩彎眉渾如刷漆。胸脯橫闊,有萬夫難敵之威風;語話軒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氣。
2.再讀這些語句,你發現作者是抓住什么來描寫的?
要點: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征。
3.小練筆,請你抓住班里同學的特點,用幾句話寫一寫外貌,再讓大家猜猜看。
要點:學生練習,教師組織猜,根據學生寫的情況給予評價指導。
板塊四:積累古詩,感受以動襯靜
1.出示《鳥鳴澗》,學生自由朗讀,讀準讀通順。
2.如果從詩中選一個字,來概括整首詩的特點,你會選哪一個?
3.作者通過哪些景物來寫出了山中夜間的安靜?
要點:桂花輕輕落下,山里沒有聲音,月亮出來,山間鳥鳴。
4.既然寫安靜,為何要寫桂花落下,山間鳥鳴?讀出幽靜的詩境。
要點:以“動”襯“靜”,更顯幽靜。
5.詩人在這幽靜的境界里,心情如何,你從哪兒感受到的?讀出詩人心情的閑適優雅。
6.簡介詩人王維以及山水田園詩。
7.拓展閱讀《鹿柴》。
(江蘇省江陰市月城實驗小學 季勇)
快樂讀書吧
一、任務解讀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本次《快樂讀書吧》的主題為“讀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由“你讀過嗎”和“相信你可以讀更多”兩部分組成,包括一段引言、《西游記》節選和《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整本書介紹。中國古典四大名著是章回體古白話文長篇小說,其中的故事、人物、場景已經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
二、教學要點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1.故事情節的閱讀與講述。
故事是小說的基本面,情節是故事基本組成部分,故事總是可以用來講的。《西游記》講述了唐僧師徒四人一路降妖伏魔,歷經整整“九九八十一難”取經的故事。學生根據古典章回體小說的特點,運用本單元學習古典名著的方法,根據章回目錄進行閱讀。在此基礎上,抓住師徒四人路過的地方,經歷的險難,完成形式多樣的取經路線圖。依據路線圖簡單講述故事,發現“愿望——困難——辦法——結果”的敘事結構。
在《西游記》的故事中,出現了多次帶有“三”的故事,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三探無底洞……這些故事展現了“一波三折”的敘事結構,閱讀中,學生繪制情節圖、講述故事的情節,感受敘事的藝術。
2.人物形象的感受與理解。
小說反映社會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西游記》細膩而深刻地塑造了四個極其經典的形象:慈悲、寬厚但軟弱、迂腐的師父唐僧;富有反叛精神、神通廣大的孫悟空;自私狡猾、好吃懶做的豬八戒;任勞任怨、忠心耿耿的沙僧。除此之外還塑造了形形色色的神仙和妖怪。學生在閱讀中,通過幫助人物建立檔案的方式,深入感受和理解人物形象。
3.環境描寫的認識與欣賞。
作為小說三要素的環境一般可分為自然環境、社會背景和物質產品這三種類型。《西游記》中自然現象的描寫是重點,不管是“美境”,還是“惡境”,均有山有水,有風物,這些自然現象造就了一道風景。這道風景在小說中具有多重的意義,人物的塑造和情節的展開基本上是在自然環境中進行的。學生在閱讀中對這道風景進行梳理、比較,有助于從更寬的視野去欣賞小說敘事的藝術。
三、教學活動設計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教學目標:
1.講述故事,發現古典小說的敘事結構。
2.評述人物,感受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3.欣賞風景,發現環境描寫的表達作用。
教學時間:5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二課時:

運用閱讀策略,繪制取經路線圖
板塊一:運用閱讀策略,自主閱讀小說
要點:根據閱讀《猴王出世》的經驗,自主閱讀《西游記》,遇到不太明白的語句,可以猜猜大致的意思,然后繼續往下讀。時間約為兩周。
板塊二:關注封面目錄,再識章回體小說
1.出示《西游記》的封面,請學生介紹。
要點:學生根據閱讀經驗和搜集的資料,介紹作者和故事內容,知道這是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神魔小說。
2.出示《西游記》的目錄,認識章回體小說。
要點:學生根據本單元的學習經驗,結合《快樂讀書吧》的介紹,知道古代長篇小說多是章回體小說。這些作品里,一回或若干回組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小故事,連起來就串成了一個長篇故事。每一個“回目”就揭示了故事的內容。
板塊三:學習繪制取經路線圖
要點:根據閱讀經驗和章回目錄,以師徒四人經歷的“九九八十一難”為線索,抓住經過的地方,遇到的妖怪,解決的辦法等繪制取經路線圖,形式多樣。
例:

板塊四:依據取經路線圖,講述故事
要點:依據取經路線圖,簡單講述故事;在講述中揭示“愿望——困難——辦法——結果”的敘事結構;發現很多故事都是這樣的結構,如《丑小鴨》。

第三課時:

聚焦“三”的故事,體會情節的一波三折
板塊一:尋找小說中帶有“三”的故事
要點:根據閱讀經驗和章回目錄,尋找小說中帶有“三”的故事。
例: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三探無底洞……
板塊二:繪制“三打白骨精”情節圖,講述故事
1.出示《三打白骨精》章節。
要點:抓住白骨精的三“變”,孫悟空的三“打”,唐僧的三“責”,豬八戒的三“挑”繪制情節圖。
2.依據情節圖,講述《三打白骨精》的故事。
要點:講述中感受“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
3.拓展:在其他古典名著中也有很多帶有“三”的故事,如《水滸傳》中的“三打祝家莊”“三拳打死鎮關西”等。
板塊三:遷移閱讀小說中帶有“三”的故事
要點:運用所學到的方法,選擇閱讀《西游記》中帶有“三”的故事,繪制情節圖,講述情節。

第四課時:

制作人物檔案,感受鮮明的人物形象
板塊一:制作人物檔案
1.選擇《西游記》中最感興趣的一個人物,根據故事內容和人物形象,結合自己的想象,繪制人物畫像,并加以文字說明。

豬八戒又叫豬悟能,原為管理天界三軍的天蓬元帥,獲罪下凡,誤投豬胎,曾占山為妖,后經太白金星點化,保唐僧取經,得成正果。他自私狡猾、好吃懶做。
2.舉行一次交流會,同學間互相解說。
板塊二:人物價值探討
探討:假如“西天取經”的這個隊伍中,非得去掉一個人,你會去掉誰?說說你的理由,可以結合作品內容,也可以聯系生活實際。
要點:每一個人物都有其價值和意義,每個人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團隊需要各種人物的組成,要想完成任務就需要大家一起朝一個方向努力。

第五課時:

欣賞小說中的風景
板塊一:尋找西游記中的美景
1. 我們讀小說,往往忽視環境描寫。《西游記》中作者提到了海外仙山,天上靈宵寶殿,水中龍王宮,地下閻羅城,這一切都光怪陸離,那么你認為最美的是什么?
示例:我認為第一回作者在寫尋訪菩提祖師時,寫到了他的住處很美,作者用了對偶排比等手法寫出了此景的獨特之處,它是先總寫,再分寫的,句式也很整齊。
板塊二:發現風景描寫的方式
出示:“大鬧五莊觀”中孫悟空尋找人參樹一段,標出以下三句:“推開兩扇門,呀!卻是一座花園”;“又見一層門,推開看處,卻是一座菜園”;“走過菜園,又見一層門”。
要點:有一種懸念,把主要的寫在后面,層層推進,能吸引讀者。有一種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感覺。
板塊三:欣賞風景的表達作用
出示:“三打白骨精”中:峰巖重疊,澗壑灣環。虎狼成陣走,麂鹿作群行。無數獐豝鉆簇簇,滿山狐兔聚叢叢。千尺大蟒,萬丈長蛇。大蟒噴愁霧,長蛇吐怪風。道旁荊棘牽漫,嶺上松楠秀麗。薜蘿滿目,芳草連天。影落滄溟北,云開斗柄南。萬古常含元氣老,千峰巍列日光寒。
要點:常言說,“山高必有怪,嶺峻定生精”。這窮山惡水的環境中,必定有可惡的妖精。這樣的環境描寫,真妙呀,它預示著驚險的故事情節即將發生。
板塊四:交流小說中的風景描寫
要點:選擇小說中的一處風景描寫,說一說作者表達的方式和用意。
(江蘇省江陰市夏港實驗小學 蔡海峰)
(選自裴海安主編、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名師同步教學設計》)
來源:中小學寫作教學公眾號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91732.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