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0)
因為從小到大上語文課,反而喪失了閱讀嚴肅作品的興趣——這聽來有些令人費解。細究之下,曾當過語文老師的郁土發現,正是與學生現實生活相去甚遠的碎片化閱讀、機械的文本分析破壞了他們的閱讀興致。而反觀美國高中生和小學生的語文讀本,因為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寫少年兒童的生活、貼合學生的身心特點與成長規律,而培養的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

寫這篇文章,決非想指責語文老師的工作,而是想從一個學生的角度來探討目前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因為我也曾經做過語文老師,所以,此文就還有反省的意思在里面。
“語文課扼殺了我閱讀嚴肅作品的興趣”——這句話,是朋友之子對我說的。
孩子在中學時成績不錯,比較喜歡讀書,尤其是課外的文學作品。他說,中學的語文課,徹底扼殺了他閱讀嚴肅文學作品的興趣,所以,上了大學后,他就開始報復性閱讀,利用課余時間,讀了大量網絡小說,如《星辰變》《神墓》《慶余年》《極品家丁》《無限恐怖》《邪氣凜然》《惡魔法則》《琴帝》《盤龍》《斗破蒼穹》《陽神》《凡人修仙記》等,他基本上都看過。
這些網文,情節要么是言情、玄幻,要么是穿越、異界等,相反,美國孩子多愛讀科幻小說。
我問他“扼殺”怎講?他答:
一、老師(包括其父)推薦給他閱讀的經典文學作品,有許多其實并不適合他這個年齡階段的人讀,比如《約翰·克里斯朵夫》,他就只讀到主人公十六歲時為止,后面的就不讀了,沒有共鳴。
二、課堂上老師對課文的過度解讀,也讓他對嚴肅文學作品徹底喪失了興趣。
三、 學生們最喜歡的科幻作品,語文課本中一篇也沒有。
所以,上了大學后,他就在潛意識里開始了報復性閱讀,嚴肅經典文學作品碰都不碰,只讀輕松、好玩的,反正此時也沒人管了。而這些網絡小說,情節曲折、引人入勝,能帶來閱讀的快感,雖說讀過也就讀過,沒什么營養。可讀書不就是為了享受快樂么?
他的話令我大吃一驚。我問,據他了解,同齡人中,上大學后還有沒有人去閱讀嚴肅的文學作品,他答周圍的一個也沒有,除非這個人閱讀欲極強,什么都讀。那當代優秀作家的作品呢?他答也沒人去讀,因為這些人太老了,作品中寫的生活離他們太遙遠了。大家要讀就讀網文,且經常在一起相互交流,有共同語言。
另外,他對目前的提倡中小學生背誦古詩詞也頗有微辭,認為這些詩詞凝聚了古人的人生感悟,中小學生人生閱歷十分有限,很難真正理解這些內涵的,背之何益?
聽到這里我徹底無語了。我曾在中學教書四年,我的那些學生,是否也因為我的語文課,而徹底喪失了對嚴肅文學作品的興趣?如此說來,我豈非成了罪人?
冷靜之后,我就回憶,自己讀中學那會兒,新課本發下來,首先看的就是《語文》,挑里面感興趣的看。到老師上課正式開講了,那些課文早已讀過了。等到老師帶領大家一篇篇地分析下來,從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到最后,語文課也就味同嚼蠟了。沒想到,一代人過去了,語文課依然如此。
同事之女在美國讀高中,他告訴我,其女讀高一時,英語文學課沒有像我們這樣的語文課本,老師就指定了三本小說,分別是《芒果街上的小屋》《麥田里的守望者》《蠅王》。而這三本小說里的主人公,全都是他們的同齡人,分別寫少女、少男與一群孩子的。
而整個高中要閱讀的,就還有《殺死一只知更鳥》《人鼠之間》《單獨和約》《動物農場》《麥克白》《了不起的蓋茨比》《永別了,武器》等。這些小說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寫少年兒童生活的,學生們讀起來當然十分親切,有興趣。
不像我們的語文課本,首先是一篇篇文章與一首首詩的集合體,典型的碎片化閱讀,而非整本閱讀。其次,老師推薦的課外讀物,往往也與其生活相去甚遠。比如,我在微信中看到某位中學教師推薦的“初中起可讀的二十部名著”,其中外國的十部是:《希臘神話和傳說》《荷馬史詩》《圣經》《神曲》《悲慘世界》《復活》《變形記》《伊豆的舞女》《羅密歐與朱麗葉》《浮士德》。
看到這份名單,我吃驚不少,我是中文系出身,其中,《復活》上大學時讀過卻沒看完,《圣經》《神曲》《浮士德》是工作之后才讀的。一名中學生,你推薦他讀這些作品,他嚼得動嗎?又能消化嗎?如此吃法,非把他的胃口吃壞不可!
今早臥床上讀張鳴先生的微信文章《教科書的夢魘》,文章開頭便是“現在的學生,沒有幾個不恨教科書的”,經過一番分析,他認為,“這樣的教科書教出來的好學生,創造力已經被嚴重窒息了”“教科書對學生閱讀的壓制,從小學、中學就已經開始了。
教科書的存在,原本就是對學生之于書本的興趣的一種摧殘”“只看教科書最后成績好的學生,以后連讀書的興趣都沒有了,會有什么出息呢”,最后他呼吁——“這樣的教科書,非走不可了”。
我完全同意他的觀點。讓我們再來看看美國小學語文學習的情況。供小學生閱讀的《美國語文》讀本,是由美國教育家、俄亥俄大學校長威廉·H·麥加菲花費二十多年主編而成的,全書按主題分為十大類:親近自然、動物親情、正直誠實、勤奮友愛、堅毅勇敢、同情善良、自尊自律、人際溝通、求知思考、快樂人生。
雖說也是由一篇篇文章組合而成,但你不得不承認,這十個主題,非常貼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與成長規律。拿人教版的《小學語文》來對比一下,高下立判。
而進了中學,學生們就開始整本書的閱讀了。即以高中三為例,可讀十二本書。可你去問問我們的中學生,高中三年,有多少學生能完整地閱讀十二本書?因為寶貴的語文課,全被用來條分縷析那一篇篇雜湊起來的文章了。
過度解讀的結果是,曾有一名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的實習生同我講,他只要看到一篇文章,就會不由自主去給它分段,找出其中心思想,而絲毫體會不到閱讀的輕松與快感!
改革我們的教科書,改變我們的語文課,變碎片化閱讀為整本閱讀,已經刻不容緩了!
編輯:凡聞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