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11)
《紀念白求恩》
一、作者介紹毛澤東(1893—1976),字潤之,湖南湘潭人。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思想家、詩人、書法家。主要作品有《論持久戰》《為人民服務》等。詩詞代表作有《沁園春·雪》《卜算子·詠梅》《七律·長征》等。作品集有《毛澤東選集》五卷、《毛澤東詩詞選》。
二、文章背景鏈接
本文選自《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本文是在白求恩逝世一個月后毛澤東同志在延安干部會上的一次演講。當時抗日戰爭已經兩年多,我晉察冀部隊在粉碎日軍冬季大“掃蕩”中取得了勝利。國民黨頑固派在日本誘降和英美勸降之下發動了抗戰期間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在白求恩逝世一個月后的12月21日,毛澤東同志寫下了《紀念白求恩》這篇文章。
三、課文中心思想
本文概括地敘述了白求恩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的不尋常的經歷,高度評價了他的國際主義精神、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以及對技術精益求精的共產主義精神,并號召每一個共產黨員學習他的這種精神,并對他的不幸逝世,表示深切悼念之情。
《植樹的牧羊人》
一、作者介紹
讓·喬諾(1895—1970),生于法國馬諾斯克市,法國社會小說作家、著名電影編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當過步兵,在經歷慘烈場面后成為堅定的和平主義者。1932年獲得法國榮譽勛章。他以描寫大自然和鄉村生活見長,主要作品有《人世之歌》《龐神三部曲》《屋頂上的輕騎兵》《一個郁郁寡歡的國王》等。由其作品改編的動畫片《植樹的男人》曾獲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
二、文章背景鏈接
本文節選自《植樹的男人》(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1年版)。武娟譯,崔維燕校譯。有刪改。故事的背景是20世紀初的法國普羅旺斯地區,一個荒蕪、破落、毫無生氣的荒漠。只有很少的人在這兒過著冷漠、憤恨、孤獨的生活。有一個牧羊人,他一邊牧羊,一邊每天都種100棵橡樹。由于氣候不好,種十萬棵樹,最終只有一萬棵長成大樹。盡管如此,牧羊人沒有氣餒,沒有沮喪,依然堅持每天種樹。森林的規模不斷擴大,漸漸的這個地區有了霧氣、水分、溪水、村莊、泉水、笑聲,整個地區都活了起來。作者被牧羊老人的精神感動,因此寫作了這篇文章。
三、課文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講述了一個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無聞、堅持不懈、慷慨無私地為荒漠種樹創造綠蔭的故事。贊美了植樹老人無私奉獻的精神,抒發了作者對植樹老人的無限敬佩之情。
四、詞語解釋
干涸:干枯,沒有水。
不毛之地:不長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文中用作動詞,長出草木。
硬朗:形容人身體健康,強硬有力。
坍塌:建筑物或堆積物倒下來。
造就:培養使有成就。
溜達:散步,閑走。
張揚:把隱秘的或不必讓眾人知道的事情宣揚出去。
刨根問底:比喻追究底細。形容鉆研的精神。
慷慨:大方;不吝惜。
廢墟:城鎮、村莊遭受破壞或災害后變成的荒涼地方。
光禿禿:形容沒有草木、樹葉、毛發等蓋著的樣子。
微薄:微小單薄;數量少。
五、問題鞏固
1、“既然沒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動手種樹吧?!蹦闶窃鯓永斫膺@句話的?
解析:語言樸素簡單,仿佛在不經意之間“隨便”道出了自己多年來執著地堅持植樹信念的簡單原因,更表現出牧羊老人這種無私奉獻精神的可貴。
2、“我從沒見過他有任何動搖或懷疑,只有天知道這有多難!”這句話有什么作用?
解析:穿插于故事內容之間的這些議論,恰好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得文章不僅僅是關于植樹的故事,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征,尤其令人震撼。
3、布菲老人長期義務植樹,“把這片荒原變成了綠洲”,行為令人稱贊。生活中類似“種樹”的行為也有許多,你怎樣看待這些事?
解析:堅持身體力行和貫徹美好的品德,便能將各處的“荒地”變成同樣的“沃土”!生活中,辛勤耕耘默默“種樹”的人很多,他們可能就在我們的身邊,萬千道德模范、最美普通勞動者,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不辭辛苦,協作拼搏,共同為“中國夢”貢獻一份力量。
4、參照示例,以“他是一個的人”的形式說說你對牧羊人的認識。注意結合課文中描寫牧羊人的相關語句(包括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
解析:示例1:他是一個極為認真的人,無論對勞作,還是對生活。從他挑選橡子的細節可以看出,他工作起來心無旁騖,認認真真;從“房間里收拾得很整齊,餐具洗得干干凈凈。地板上沒有一點兒灰塵,獵槍也上過了油?!囊路圩涌p得結結實實,補丁的針腳也很細,幾乎看不出”等細節,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一絲不茍,不愿馬馬虎虎地過日子。
示例2:他是一個十分無私、執著的人。雖然“風吹在瓦上,發出海浪拍打沙灘的聲音”,而當“我問他,這塊地是你的嗎?他搖搖頭說,不是”。從“他拿出一個袋子,從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著,一顆一顆仔細地挑選起來”,幾年以后,“那一大片橡樹也長得很茂盛……像筆直站立的少年一樣” 可以看出,植樹老人為了改變高原的荒漠局面而無私奉獻、勤懇執著的勞動情景。
5、課文首尾兩段作者都發表了議論,它們各有什么作用?
解析:首段的議論起到了總領全文,點題的作用,并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調;結尾的議論既照應開頭,又給主人公以高度評價,立意深遠,使文章主題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6、《植樹的牧羊人》這個故事帶給我們什么啟示?
解析: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長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變惡劣的生存環境,大自然也一定會給予豐厚的回饋,人類的可悲命運最終會被改變。
7、文章開頭說:“想真正了解一個人,要長期觀察他所做的事?!蹦阏J為文中哪些語句照應了這句話?從全文內容看,牧羊人艾爾澤阿·布菲耶種了多少年的樹?
解析: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 ,從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時間,表明時間之長;而對牧羊人幾十年植樹造林的關注,則表明了作者對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動。共種了35年。從1910年到1945年。
8、“創造有如一種連鎖效應”,文中所講的連鎖反應具體指的是什么?
解析:種樹成林之后,自然環境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現在居然流水淙淙,當水回到大地,柳樹、牡丹草、野花等一一復現,獵人們回到高地,開始獵野兔或野豬。

《走一步看一步》
一、作者介紹
莫頓·亨特(1927—1983),美國作家、心理學家。曾發表百余篇短文,并著有《可憐的動物》《痛擊》《心理學的故事》等作品,是美國文化學術界聲望極高的專業作家。
二、文章背景鏈接
本文選自《心理學與成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年版)。田文慧譯。本文是作者在晚年回憶自己8歲時爬懸崖的一次經歷。他在與五個小伙伴一起爬懸崖時,好不容易爬上一處巖石架,在向崖頂攀爬的過程中,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后來在父親的鼓勵下,終于脫險。作者將這一經驗推而廣之,成為自己人生中的寶貴財富。
三、課文中心思想
本文通過記敘童年時一次“遇險”“脫險”的經歷,揭示了一個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成小困難,一個一個認真地去解決,終將戰勝巨大困難,贏得最后的勝利。
四、詞語解釋
厭倦:對某種活動失去興趣,不愿繼續做。
聳立:高高地直立。
猶豫不決:遲疑,拿不定主意。
哄堂大笑:形容眾人一起大笑的樣子。
暈眩:感覺本身或周圍的東西在旋轉。
變化莫測:形容事物變化多端,不可捉摸。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小心翼翼:形容謹慎小心,一點不敢疏忽。
抽噎:一吸一頓地哭泣。
五、問題鞏固
1、從課文內容看,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解析:兩層含義:一是父親鼓勵“我”一步步走下懸崖的話;一是指把大困難化整為零逐個擊破,最終戰勝困難的人生哲理。
2、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直跳”中的“瘦弱”有什么表達作用?
解析:再次表明“我”身體的病弱,與前文“在過去的八年歲月中,我絕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個病弱的孩子”照應,也為后文“我”戰勝困難后產生了“巨大的成就感和類似驕傲的感覺”作鋪墊。
2、為什么父親說“不要想有多遠,有多困難”?
解析: 因為想著距離,就會被困難所嚇倒,就沒有戰勝它的信心了。
4、 “我”由這次經歷得到了怎樣的人生感悟?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解析:這次經歷使“我”懂得大困難是由小困難組成的,小困難是不難戰勝的,只要一步一步地戰勝小困難,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畫龍點睛,點明主題的作用。
5、文中多次提到杰里,有何用意?
解析:多次提到杰里,是行文的需要。一方面,表現杰里是很重視友情的,起初他鼓勵“我”別做膽小鬼;當大家離去時,他“看起來很擔心”;最后是他領著父親來找“我”的。杰里和其他孩子一樣貪玩,又有別于其他孩子。另一方面,“我”因為杰里的鼓勵才決定要去爬懸崖,然后遇險;之后,因為有杰里的引導,父親才找到“我”,使“我”脫險。整個事件的起因和結果串連起來,使行文更加嚴密。
6、我從這次人生體驗中,獲得了怎樣的人生啟示呢?請從文中找出提示主題的中心句。
解析:中心句:不要看下面遙遠的巖石,而是注意相對輕松、容易的第一小步,邁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這樣體會每一步帶來的成就感,知道達成了自己的目標。這個時候,再回頭看,就會對自己走過的這段漫漫長路感到驚訝和驕傲。
啟示: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無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為一小步一小步,困難就不大了。
7、本文采用了什么寫作手法?
解析:本文寫的是“我”在父親的引導下,小心翼翼地走一步,再走一步,終于戰勝了陡峭的山崖這件小事,但作者卻從這件小事中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在困難面前不應該畏難怯步,而要冷靜地分析困難,化解困難,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漸進,堅持到底。這樣就可能積小勝為大勝,促使困難向勝利轉化。這個道理讓作者受益終生。這種用親身經歷的一件小事說明道理的記敘方法是一種以小見大的寫法。

《誡子書》
一、作者介紹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瑯琊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三國時期蜀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二、文章背景鏈接
本文選自《諸葛亮集》卷一(中華書局2009年版)?!墩]子書》是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諸葛亮晚年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成為后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自己一生的總結。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此書信中。通過這些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如此深切。特別是他在《誡子書》中對道德、修養、教育方法的重視,更值得我們今天對加強自身修養和后代教育的重視。
三、注釋
⑴夫(fū):句首發語詞,無實在的意義。
⑵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⑶行:操守、品德。
⑷淡泊:清靜而不貪圖名利。
⑸明志:表達自己崇高的志向
⑹寧靜:這里指安靜,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⑺致遠:實現遠大目標。
⑻廣才:增長才干。
⑼淫慢:過度的享樂,慢:懈怠,懶惰。淫,過度
⑽勵精:奮勉,振奮。
⑾險躁:冒險急躁,與上文“寧靜”相對而言
⑿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⒀馳:消失、逝去。
⒁日:時間。
⒂遂:于是,就。
⒃枯落:枯葉一樣飄零,形容人韶華逝去
⒄接世:接觸社會,承擔事物;有“用世”的意思。
⒅窮廬:破房子。
⒆將復何及:怎么還來得及。
⒇才:才干
四、課文譯文
品德高尚、德才兼備的人,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
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
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增長才干必須刻苦學習。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
過度享樂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奮精神,輕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華隨著光陰流逝,意志隨著歲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敗葉那樣(成了無所作為的人)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到那時,)守在破房子里,悲傷嘆息,又怎么來得及呢?(窮廬,亦可解為空虛的心靈。)
五、問題鞏固
1、諸葛亮寫這封信以“君子”做榜樣,用意是什么?
解析:因為古代的君子是指品德高尚、學有所成的人,是一般人學習效仿的榜樣。諸葛亮希望兒子也能成為一名君子。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以此培養自己的品德。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
2、“儉以養德”與“靜”有何關系?
解析:因為節儉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費。這就要求人們的內心世界始終保持寧靜,不會為貪圖豐厚的物質享受而分神勞力。“儉以養德”是建立在“靜”的基礎上的美德。
3、本文中作者認為成才成學的條件是什么?它們之間是什么關系?
解析:志、學、才。作者主張以儉養德、以靜求學、以學廣才,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礎,但志向的培養又必須修養道德,造就人才必須從靜與儉的修養開始。
2、①本文就哪幾方面進行了論述?②這幾個方面是如何展開論述的?③你能再補充一個論據(道理或事實均可)嗎?
解析:①就學習和做人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②無論做人還是學習,作者都強調一個“靜”字,修身要靜,學習要靜,獲得成功也取決于靜,把失敗歸結于“躁”字,把靜、躁加以對比,增強了論述的效果。
③薛談學謳,自足而歸,知不足而得返。就是“躁”的最好的例證;羊子學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動,復返求學,終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證。
3、諸葛亮認為成才成學的條件是什么?
解析:志:以儉養德;學:以靜求學;才:以學廣才。這三者是互相聯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須努力學習,要想學有所得,就必須確立大志 。“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養德”是成才的關鍵。這就是諸葛亮的治學之道。
本文為原創文章。圖片來源于網絡。轉載請標明出處。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