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姚鼐登泰山記相關知識(姚鼐登泰山記入選語文教材)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3)
今秋新學期起,山東開始使用高中統編思想政治、語文和歷史三科教材。27 日上午,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高中三科教材統編情況,姚鼐(nài)所作的《登泰山記》入選語文教材。

《登泰山記》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間創作的泰山題材著名散文,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觀賞日出的經過,描寫了泰山的雄奇形勢,并考察糾正了泰山記載的錯誤,文字簡潔生動,寫景尤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其級七千有余”“半山居霧”“足下皆云漫”等語言描述,既體現了泰山的雄偉,也把讀者帶入了泰山美景當中。
據悉,今年新啟用的統編三科教材,已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首批在北京、天津、遼寧、上海、山東、海南六省市高中起始年級使用,屆時,將有更多的高中生通過文章了解泰山的魅力,了解泰山文化、泰安文化。

登泰山記
姚鼐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來看看文中是如何描述泰山的(譯文)↓↓↓
登泰山記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濟水向東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濟水。處在那陽谷和陰谷南北分界處的,是古代春秋時期齊國所筑長城的遺址。最高的日觀峰,在古長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年)十二月從京城里出發,冒著風雪啟程,經過齊河縣、長清縣,穿過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過長城的城墻,到達泰安。這月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純從南邊的山腳登山。攀行四十五里遠,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級,那些臺階共有七千多級。
泰山正南面有三條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環繞泰安城,這就是酈道元書中所說的環水。我起初順著中谷進去。(沿著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過中嶺,再沿著西邊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巔頂。古時候登泰山,沿著東邊的水道進入,道路中有座天門。這東邊的山谷,古時候稱它為“天門溪水”,是我沒有到過的。現在(我)經過的中嶺和山頂,擋在路上的像門檻一樣的山崖,世上人都稱它為“天門”。一路上大霧彌漫、冰凍溜滑,石階幾乎無法攀登。等到已經登上山頂,只見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遠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停留在半山腰處的云霧,又像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
戊申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時候,我和子穎坐在日觀亭里,等待日出。這時大風揚起的積雪撲面打來。日觀亭東面從腳底往下一片云霧彌漫,依稀可見云中幾十個白色的像骰子似的東西,那是山峰。天邊的云彩形成一條線(呈現出)奇異的顏色,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的。太陽升上來了,紅的像朱砂一樣,下面有紅光晃動搖蕩著托著它。有人說,這是東海。回頭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沒照到,或紅或白,顏色錯雜,都像彎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樣子。
日觀亭西面有一座東岳大帝廟,又有一座碧霞元君(東岳大帝的女兒)廟。皇帝的行宮(出外巡行時居住的處所)就在碧霞元君廟的東面。這一天,(還)觀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從唐朝顯慶年間以來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經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對著道路的石刻,都趕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頭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圓形的。雜樹很少,多是松樹,松樹都生長在石頭的縫隙里,樹頂是平的。冰天雪地,沒有瀑布,沒有飛鳥走獸的聲音和蹤跡。日觀峰附近幾里以內沒有樹木,積雪厚得同人的膝蓋一樣平齊。
桐城姚鼐記述。
翻看古今詩文,除了《登泰山記》,還有很多描繪泰山的文章。杜甫的《望岳》耳熟能詳;李白的《游泰山》六首讓人領略詩仙筆下的泰山;馮驥才的《挑山工》把泰山精神展示地淋漓盡致;季羨林的《泰山頌》氣勢磅礴;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描繪了雨中登山的獨特情趣;徐志摩、汪曾祺、李健吾、臧克家、老舍等作家,都曾為泰山著筆。
“泰山巖巖,魯邦所詹”出自《詩經?閟宮》,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對于泰山的情感就是如此厚重。
《望岳》中“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寥寥數字,描繪了泰山的高大巍峨和神奇秀麗。
元代賈魯的《登泰山》,首句便是“岱宗何崔嵬,群山無與比”的感嘆。
明代張岱《泰山》中“牛喘四十里,蟹行十八盤”可以說把攀登十八盤時的情景描繪地栩栩如生。
季羨林 泰山頌
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描繪了細雨蒙蒙中拾級而上至岱頂的過程,“有雨趣而無淋漓之苦”。
汪曾祺寫道“從某個意思上說,泰山是一面鏡子,照出每個人的價值。”
馮驥才在《挑山工》中寫道他作了一幅泰山挑山工的畫,“這幅畫一直掛在我的書桌前,因為我需要它”,這是一種精神的敬仰。
最后一起來領略下詩仙李白筆下的泰山↓↓↓
【游泰山】
李白
其一
四月上泰山,石屏御道開。六龍過萬壑,澗谷隨縈回。馬跡繞碧峰,于今滿青苔。
飛流灑絕巘,水急松聲哀。北眺崿嶂奇,傾崖向東摧。洞門閉石扇,地底興云雷。
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銀臺。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玉女四五人,飄搖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遺我流霞杯。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曠然小宇宙,棄世何悠哉。
其二
清曉騎白鹿,直上天門山。山際逢羽人,方瞳好容顏。捫蘿欲就語,卻掩青云關。
遺我鳥跡書,飄然落巖間。其字乃上古,讀之了不閑。感此三嘆息,從師方未還。
其三
平明登日觀,舉手開云關。精神四飛揚,如出天地間。黃河從西來,窈窕入遠山。
憑崖覽八極,目盡長空閑。偶然值青童,綠發雙云鬟。笑我晚學仙,蹉跎凋朱顏。
躊躇忽不見,浩蕩難追攀。
其四
清齋三千日,裂素寫道經。吟誦有所得,眾神衛我形。云行信長風,颯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觀,伏檻窺東溟。海色動遠山,天雞已先鳴。銀臺出倒景,白浪翻長鯨。
安得不死藥,高飛向蓬瀛。
其五
日觀東北傾,兩崖夾雙石。海水落眼前,天光遙空碧。千峰爭攢聚,萬壑絕凌歷。
緬彼鶴上仙,去無云中跡。長松入云漢,遠望不盈尺。山花異人間,五月雪中白。
終當遇安期,于此煉玉液。
其六
朝飲王母池,暝投天門關。獨抱綠綺琴,夜行青山間。山明月露白,夜靜松風歇。
仙人游碧峰,處處笙歌發。寂靜娛清暉,玉真連翠微。想象鸞鳳舞,飄搖龍虎衣。
捫天摘匏瓜,恍惚不憶歸。舉手弄清淺,誤攀織女機。明晨坐相失,但見五云飛。
在中國的名山峻岳中,沒有哪座大山像泰山那樣,歷史文化悠久燦爛而內涵深邃,借用郭沫若先生的話講,“泰山是中華文化史的局部縮影”。季羨林先生強調,“欲弘揚中華文化必先弘揚泰山文化,這是順理成章的事”。泰山的文化內涵和象征意義深深扎根于民族的心靈深處。希望有更多的人走近泰山,了解泰山文化!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