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兩個多小時的語文課(只是一節語文課)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3)
UP主@高盛元 在B站發布的許多視頻,剛好是一節課的時間。
視頻中的鏡頭,直接對準了高中課堂 。隨著上課鈴聲響起,他的唐詩賞析就開始了。

《題都城南莊》,是崔護到長安南莊故地重游寫下的一首詩。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桃花依舊,斯人不見,詩的最后兩句常常被人們用來形容對失去美好事物的悵然,而高盛元又進一步解釋說,它其實呈現了人生的偶然性。
“我在無意當中邂逅了你,我在無意當中錯過了你,我再來到這里時,發現我已經再也見不到你了。”
“這個世界上唯一的不變是變化,這個世界上唯一的常態是無常,這個世界上唯一的已知是未知。”

回到詩中,崔護偶然地碰到了一位少女,又偶然地錯過了。
“當我們再來到這個地方的時候,你會有一種感慨,而這種感慨就是你產生詩意的時刻。”高盛元說。
在高老師動情的解讀下,很多網友不知不覺就聽完了一節課,重新愛上語文。

對很多人來說,背古詩曾是學生時代的痛苦回憶。
而在高老師的課上,詩不再是枯燥無味的符號,而是傳遞著人間之情和詞句之美。

雖然是北大文學碩士,但他卻謙虛地說自己“才疏學淺,不會講高深的東西”。
但“不高深”正說明了“好理解”。高盛元的 PPT 上沒有注釋,但他卻能把看上去非常遙遠的歷史故事和人物,說得通俗易懂。

比如,他借王翰的《涼州詞》,還原了兩個將士即將出征的片段。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戰爭馬上要打響,一個將士手里卻還舉著一杯美酒。
高老師邊講,邊模仿將士舉起酒杯對戰友說,“盡管一會要出征了我也要喝,我要喝得醉生夢死,哪怕我一會在沙場上就要醉倒了,你千萬不要笑話我貪戀這杯酒的樣子。”

他讓同學們明白,詩中寫的是戰爭的殘酷,但卻用一種開玩笑的方式講了出來。
“我為什么要告訴你我是醉倒在沙場上的,因為我怕你看見我的尸首你會難過,我不是醉倒了,我可能就是死在那里了。”
講到這,課堂上一片寂靜,彈幕也有網友濕了眼眶。

很多人熟悉的《江南逢李龜年》,經常被后人解讀為老友重逢后的欣喜。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而高老師用兩人重逢的背景,和同學們一起探尋了更深層的含義。
詩的前兩句說的是舊況,李龜年精通音律,在過去深受達官貴人的喜愛,經常是王公貴族的座上賓。
“當岐王、崔九、李龜年這三個名字擺在一起,這不是一個名字,是一個盛唐的符號。”

詩的后兩句說的是近況,多年后杜甫再次見到他時,他卻流落江南,為了謀生只能在尋常酒肆表演。
高老師的語氣中難掩唏噓:“大家聽到他的演奏好驚奇,以前(普通老百姓)聽不到的,大家感受到的其實是一種傷感,因為那個(繁榮的)時代過去了。”
很多網友發現,自己背了十幾二十年的一首詩,如今才解其中意。

聽到這里,解讀還沒有結束。
第一層重逢,是杜甫與李龜年的重逢;第二層重逢,是杜甫與盛唐時代的重逢;而第三層重逢是杜甫與自己的重逢。
高老師接著娓娓道來:“‘岐王宅里尋常見’,他說的不僅是我經常在那里看到你,他說的是你也經常在那里看到我。”
杜甫看到李龜年時,也看到了青春時候的自己。“我曾經也有過理想的,我曾經也有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可能,可我現在怎么樣呢?”
“人最怕的就是這樣,你發現你離自己期待的樣子越來越遠。”

為了讓故事更加鮮活,他還會代入學生們的視角去解讀詩句。
比如,杜甫的《贈衛八處士》寫的是老友重逢,閑話家常。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少壯能幾時,鬢發各已蒼。
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講到“訪舊半為鬼”時,高老師讓同學們想象幾十年后和老同學重逢的場景:
“我們班的老楊你還記得嗎,在我們宿舍里他是最吵的,每天晚上也不洗腳。”
“老楊啊,老楊前年就死掉了。”
一開始,課堂上冒出了接連的笑聲,離生死太遠的年輕人還未察覺到悲傷。
但高老師卻提醒在座的同學,再過50年你們就會懂得其中的含義。

“身邊原本熟悉的那些朋友,一個個都已經走光了,所以他見到衛八才會覺得心里一熱,你還活在這個世上。”
同學們又漸漸安靜下來,體會這種微妙的心情。

講到沉重的時候,高老師偶爾也會用他的高式幽默,活躍課堂氣氛。
李白的《將進酒》寫得氣勢恢宏,豪情萬丈。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高老師說這首詩飽含節奏,情緒飽滿,開頭一句“君不見”就好比英文中的“do you see”。
“李白說,你看到沒有,黃河一去不復返,你的人生也一去不復返。”

眾所周知,杜甫一直是李白的迷弟。
安史之亂中,李白以“從逆”罪被捕,流放至夜郎(貴州一帶),杜甫得知后時刻牽掛著他。一天晚上,杜甫夢到了李白,醒來后就寫下了《夢李白二首》。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戚戚。——《夢李白·其一》

可殊不知,這一邊杜甫在煎熬中作著詩,那一邊李白已經被赦免了。
“杜甫不知道,他還在‘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而李白走到白帝城的時候,朝廷跟他說你被赦免了,他高興死了,寫下《早發白帝城》,‘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心酸的戲劇性發展,讓學生們不禁笑出了聲。

但更多的時候,高老師還是擅長用他的深情解讀,攻破同學們的心理防線。
王國維曾在《人間詞話》中,借詩詞總結了做學問的三種境界:
從“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到“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再到“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高盛元也從詩句中提煉出“離別”的三種形態:
第一種是“別時容易見時難”。
分別容易,但人生是未知的,可能兩個人一轉身就是一輩子;
第二種是“相見時難別亦難”。
是想到分別會難以再見,就無法與你輕易分別;
第三種是“人間別久不成悲”。
兩人分別得太久,你的傷口已經愈合甚至結痂了,早就感受不到痛苦了。

接著他又補充道:“最深沉的想念,反而是刻意的遺忘。”
這是隨著年齡增長,每個人都必須要直面的情感,高老師的講述再加上抒情的BGM,直戳網友的內心。

有人回憶起5年前父親去世,自己第一次經歷死別。
“我甚至已經開始記不清回憶里他的模樣,當我看到第三種離別,我已經控制不住了,仿佛這就是我要找的答案。”
有人聯想到物理學家費曼對他的妻子的深情。
妻子病逝時他一滴眼淚也沒有掉,直到在商店里看見了一件漂亮的連衣裙,喃喃道“她一定會喜歡的”,頓時失聲痛哭。

雖然講的是古詩,但詩中的故事經過高老師的解讀,在今天依然具有穿透力。無論是思念、重逢、還是離別,故事都還在繼續。
在高老師的課堂上,詩歌不是教條,而有著炙熱的情感溫度,與每個人息息相關。
有網友說高老師的課不但能引發共鳴,還能幫你找回“人性”。

這里的“失去人性”,說的是結束學生時代后,對萬事萬物逐漸麻木的心境。
在評論區,有人回憶起自己曾經丟掉的文學夢想。

被文學魅力所折服前來蹭課的理科生,也不在少數。

更多人在感嘆,原來自己誤會了語文多年。語文不是被條條框框約束的文字,而是如此有魅力的存在。

它能讓我們被風景驚艷的那一刻,發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共振;也能讓我們在回憶舊時光時,感嘆一句“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語文和詩詞看似“無用”,卻賦予了我們一種表達悲傷、表達愛與美的能力。
來源:嗶哩嗶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