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知識>語文閱讀題環(huán)境描寫怎么答題(文學(xué)類語文本閱讀)
發(fā)布時間:2024-01-23閱讀(11)

(一)什么是環(huán)境描寫的手法
環(huán)境描寫的手法是指作者在交代環(huán)境時運用的各種技巧,包括描寫的具體方法(修辭手法、表達技巧等)、描寫的角度(寫作順序、觀察角度、感覺角度等)。
(二)環(huán)境描寫手法題的命題角度
考題有的側(cè)重于考查具體方法,有的側(cè)重于考查描寫角度,更多的則是綜合性考查。
題干示例
(1)(2010·江蘇卷)文中畫線部分描寫了峽谷險峻氣勢,請分析其表現(xiàn)特色。(《溜索》)
(2)(2009·安徽卷)從修辭手法的角度,對文中畫線句子的景物描寫進行賞析。(《董師傅游湖》)
題干中往往有“分析”“賞析”等作答動詞和“描寫”“景物描寫”“特色”“手法”等表答題方向的名詞。
(三 )環(huán)境描寫手法題思考“3角度”
1.從描寫技巧角度看:①白描(粗筆勾勒,突出特征)與細描(精雕細刻、濃墨重彩);②動靜結(jié)合,虛實結(jié)合,正側(cè)結(jié)合,點面結(jié)合,色彩的渲染、襯托。
2.從修辭角度看:借助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來描寫。
3.從寫景角度看:①感覺角度——視覺、聽覺、味覺、嗅覺等(形、聲、色角度);②觀察角度——定點觀察、移步換景、俯視仰視,等等;③寫景順序——由遠及近(或由近及遠)、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等等。
(四)環(huán)境描寫手法題答題步驟
第一步 審讀題干,明確指向。通過審讀題干中的關(guān)鍵詞,把握題目考查的是描寫手法,還是修辭手法。環(huán)境描寫的手法一般不是單一的,答題時要全面、準(zhǔn)確。
第二步 根據(jù)考向,思考角度。這就需要掌握環(huán)境描寫的常見手法,分析特點。要注意將描寫手法與環(huán)境特點結(jié)合起來,分析這種手法是如何突出環(huán)境特點的。
第三步 根據(jù)要求,答出作用。環(huán)境描寫手法的作用是使環(huán)境更典型、更真實,更富有立體感。(注意區(qū)分環(huán)境描寫手法的作用與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
(五)環(huán)境描寫的角度和手法
自然環(huán)境描寫的角度和手法
感官
從視覺、聽覺、味覺、嗅覺等角度出發(fā),盡可能如實地描畫,真切地再現(xiàn)描寫對象的各種外在性狀,如聲音、顏色、形態(tài)等。
觀察
定點觀察、移步換景、俯視、仰視等。
寫景順序
由遠及近或由近及遠、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等。
修辭手法
景物描寫常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追求形象性、生動性。
動靜結(jié)合
將動態(tài)描寫與靜態(tài)描寫結(jié)合起來,讓所繪景物具體、生動,才會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社會環(huán)境描寫的角度和手法
點面結(jié)合
“點”指場景的個別情景,一般是場景中作者描寫的最為突出的部分;“面”指場景的整體。點面結(jié)合,要求場景的描寫既要注意整體,又要突出重點。
簡筆勾勒
即所謂的白描手法,對環(huán)境不做精細描寫,而是用簡潔的筆墨勾畫富有特征性的景物,突出環(huán)境的特點。
精筆細描
用精細的筆墨對環(huán)境進行描寫,使整個場景熠熠生輝。
典題示例
溜索 阿城
一個鐘頭之前就聽到這隱隱悶雷,初不在意。雷總不停,才漸漸生疑,懶懶問了一句。領(lǐng)隊也只懶懶說是怒江,要過溜索了。不由捏緊了心,準(zhǔn)備一睹縱貫滇西的怒江,卻不料轉(zhuǎn)出山口,依然是悶悶的雷。見前邊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馬向前。行到岸邊,抽一口氣,腿子抖起來,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動半步。
萬丈絕壁垂直而下,馱隊原來就在這壁頂上。怒江自西北天際亮亮而來,深遠似涓涓細流,隱隱喧聲騰上來,一派森氣。俯望怒江,驀地心中一顫,再不敢向下看。
領(lǐng)隊穩(wěn)穩(wěn)坐在馬上,笑一笑。那馬平時并不覺得雄壯,此時卻靜立如偉人,晃一晃頭,鬃飄起來。牛鈴如擊在心上,一步一響,馱隊向橫在峽上的一根索子顫顫移去。那索似有千鈞之力,扯住兩岸石壁,誰也動彈不得。
領(lǐng)隊下馬,走到索前,舉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動不動。領(lǐng)隊瞟一眼漢子們,一個精瘦短小的漢子站起來,走到索前,從索頭扯出一個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躍,腿已入套。腳一用力,飛身離岸,嗖地一下小過去,卻發(fā)現(xiàn)他腰上還牽一根繩,一端在索頭,另一端如帶一縷黑煙,彎彎劃過峽谷。一只大鷹在瘦小漢子身下十余丈處移來移去,翅膀尖上幾根羽毛在風(fēng)中抖。再看時,瘦小漢子已到索子向上彎的地方,悄沒聲地反著倒手拔索,橫在索下的繩也一抖一抖地長出去。
大家正睜眼望,對岸一個黑點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個長音飄過來,繩子抖了幾抖。三條漢子站起來,拍拍屁股,一個一個小過去。領(lǐng)隊啞聲問道:“可還歇?”余下的漢子漫聲應(yīng)道:“不消。”紛紛走到牛隊里卸馱子。
牛早臥在地上,兩眼哀哀地慢慢眨。兩個漢子拽起一條牛,罵著趕到索頭。那牛軟下去,淌出兩滴淚,大眼失了神,皮肉開始抖。漢子們縛了它的四蹄,掛在角框上,又將繩扣住框,發(fā)一聲喊,猛力一推。牛嘴咧開,叫不出聲,皮肉抖得模糊一層,屎尿盡數(shù)撒泄。過了索子一多半,那邊的漢子用力飛快地收繩,牛倒垂著,升到對岸。這邊的牛哀哀地叫著,漢子們并不理會,仍一頭一頭推過去。之后是運馱子,就玩一般了。這邊的漢子也一個接一個飛身小過去。
我戰(zhàn)戰(zhàn)兢兢跨上角框,領(lǐng)隊吼一聲:“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覺耳邊生風(fēng),僵著脖頸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覺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這索由十幾股竹皮扭絞而成,磨得賽刀。手劃出血來,黏黏的反倒抓得緊。手一松開,撕得鉆心一疼,不及多想,趕緊倒上去抓住。猛然耳邊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腳底板!”方才覺出已到索頭。慎慎地下來,腿子抖得站不住,腳倒像生下來第一遭知道世界上還有土地,親親熱熱跺幾下。
猛聽得空中一聲唿哨,尖得直入腦髓。回身卻見領(lǐng)隊早已飛到索頭,抽身躍下,走到漢子們跟前。
牛終于又上了馱,鈴鐺朗朗響著,似是急急地要離開這里。上得馬上,才覺出一身黏汗,風(fēng)吹得身子抖起來。順風(fēng)出一口長氣,又覺出悶雷原來一直響著。
(選自《阿城精選集》,有刪改)
11.文中畫線部分描寫了峽谷險峻氣勢,請分析其表現(xiàn)特色。(5分)
第一步:審題干,明題型
本題題干比較隱晦,但“峽谷險峻氣勢”已經(jīng)把環(huán)境的特點表述出來,前面還有“描寫”,后面有“表現(xiàn)特色”,可見是關(guān)于“描寫特色”方面的題型,可以把題干變換一下問法:文中畫線部分用了什么描寫手法表現(xiàn)峽谷的險峻氣勢?這樣就更能明確是“考查描寫手法”的,然后調(diào)動知識儲備,從不同方面考慮。
第二步:定角度,找對應(yīng)
從細節(jié)、動靜、修辭等角度和寫景的觀察點、寫景的順序等角度與畫線部分對照。
描寫技巧角度
“怒江自西北天際亮亮而來,深遠似涓涓細流,隱隱喧聲騰上來,一派森氣”既有粗筆勾勒整體氣勢,又有“亮亮”“隱隱”等細處著墨,突出了峽谷的險峻氣勢,這是白描與細描相結(jié)合的手法。
寫景角度
(1)觀察角度:“萬丈絕壁垂直而下,馱隊原來就在這壁頂上”可見是以壁頂為觀察點的定點觀察。
(2)感覺角度:“怒江自西北天際亮亮而來”是視覺;“深遠似涓涓細流,隱隱喧聲騰上來”是聽覺;“俯望那江,驀地心中一顫,再不敢向下看”是感覺,為內(nèi)心感受。
(3)寫景順序:“萬丈絕壁垂直而下”是仰視,“俯望那江……不敢向下看”是俯視,由此可見寫景順序是由高到低;從“怒江自西北天際……一派森氣”可以看出寫景順序是由遠及近。
【參考答案】 以壁頂為觀察點,運用白描和細節(jié)描寫相結(jié)合手法,變換視角,從視覺、聽覺、內(nèi)心感受等多方面描寫,使人如臨其境。
童年隨之而去(節(jié)選) 木心
(節(jié)略部分內(nèi)容提示)母親、姑媽等人在睡獅庵請和尚做佛事。”我”隨著在山上呆了一段時間后,天天吵著要回家,終于——
回家啰!
回望了一眼 ---睡獅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這樣大的庵呢?這些人都不問問。
家庭教師是前清中舉的飽學(xué)鴻儒,我卻是塊亂點頭的頑石,一味敷衍度日。背書,作對子,還混得過,私底下只想翻稗書。那時代,尤其是我家吧,”禁書”的范圍之廣,連唐詩宋詞也不準(zhǔn)上桌,說:”還早。”所以一本《歷代名窯釋》中的兩句”雨過天青云開處,者般顏色做將來”,我就覺得清新有味道,瑯瑯上口。某日對著案頭一只青瓷水盂,不覺漏了嘴,老夫子竟聽見了,訓(xùn)道:”哪里來的歪詩,以后不可吟風(fēng)弄月,喪志的呢!”一肚皮悶瞀的怨氣,這個暗躉躉的書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寫個”逃”,怎么個逃法呢,一點策略也沒有。
滿船的人興奮地等待解纜起篙,我忽然想著了睡獅庵中的一只碗!那碗?yún)s有來歷。------我不愿吃齋,老法師特意贈我一只名窯的小盂,青藍得十分可愛,盛來的飯,似乎變得可口了。母親說:”畢竟老法師道行高,摸得著孫行者的脾氣。”
我又誦起:”雨過天青云開處,者般顏色做將來。”母親說:
“對的,是越窯,這只叫夗,這只色澤特別好,也只有大當(dāng)家和尚才拿得出這樣的寶貝,小心摔破了。”
每次餐畢,我自去泉邊洗凈,藏好。臨走的那晚,我用棉紙包了,放在枕邊。不料清晨被催起后頭昏昏地盡呆看眾人忙碌,忘記將那碗放進箱籠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這船要起篙的當(dāng)兒,驀地想起:
“碗!”
“什么?”母親不知所云。
“那飯碗,越窯夗。”
“你放在哪里?”
“枕頭邊!”
母親素知凡是我想著什么東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辦法是那東西到了我手上。
“回去可以買,同樣的!”
“買不到!不會一樣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夗是有一無二。
“怎么辦呢,再上去拿。”母親的意思是:難道不開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我走過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纜的樹樁上,低頭凝視河水。
滿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顧,繼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無人上岸來勸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親才能使我離開樹樁。母親沒有說什么,輕聲吩咐一個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襖三腳兩步飛過跳板,上山了。
船里的吱吱喳喳漸息,各自找樂子,下棋、戲牌、嗑瓜子,有的開了和尚所賜的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搖搖手。這河灘有的是好玩的東西,五色小石卵,黛綠的螺螄,青灰而透明的小蝦……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這么長的時間。
鷓鴣在遠處一聲聲叫。夜里下過雨。
是那年輕的船夫的嗓音——來啰……來啰……可是不見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條小徑,兩手空空地奔近來,我感到不祥——碗沒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他憨笑著伸手入懷,從斜搭而系腰帶的棉襖里,掏出那只夗,棉紙濕了破了,他臉上倒沒有汗——我雙手接過,謝了他。捧著,走過跳板……
一陣搖晃,漸聞櫓聲欸乃,碧波像大匹軟緞,蕩漾舒展,船頭的水聲,船梢搖櫓者的斷續(xù)語聲,顯得異樣地寧適。我不愿進艙去,獨自靠前舷而坐。夜間是下過大雨,還聽到雷聲。兩岸山色蒼翠,水里的倒影鮮活閃裊,迎面的風(fēng)又暖又涼,母親為什么不來。
河面漸寬,山也平下來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順手潑去,陽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來,可以潑得遠些——一脫手,碗飛掉了!
那碗在急旋中平平著水,像一片斷梗的小荷葉,浮著,氽著,向船后漸遠漸遠……
望著望不見的東西——醒不過來了。
對母親怎說——那船夫。
母親出艙來,端著一碟印糕艾餃。
我告訴了她。
“有人會撈得的,就是沉了,將來有人會撈起來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進艙來喝熱茶……這種事以后多著呢。”
最后一句很輕很輕,什么意思?
現(xiàn)在回想起來,我的一生中,確實多的是這種事,比越窯的夗,珍貴百倍千倍萬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脫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時,那浮氽的夗,隨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16.分析文中畫波浪線段落景物描寫手法。(5分)
【參考答案】比喻,把碧波比作大匹軟緞,寫出水面的蕩漾舒展;感官角度,視覺聽覺結(jié)合;選材角度,選取“櫓聲”“碧波”“山色”“水里倒影”“風(fēng)”。這幾句景物描寫表現(xiàn)了眼前風(fēng)景的優(yōu)美宜人,襯托了越窯盌失而復(fù)得后我心情的愉悅寧適。
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m.avcorse.com/read-88221.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