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班級閱讀短文難題(生活中的語文學習)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4)
在現實生活中,“上廁所”的口語有許多種委婉的說法:方便、蹲坑、上一號、去衛生間、去洗手間,甚至還有一種戲謔的說法“去香港”等等。但在比較規范的書面語中,上廁所方便,則叫“如廁”!
可這個并不生僻的詞,卻常常被人誤用為“入廁”!其實,這兩個詞各有各的意思,不能等同,更不能混用!
“如”,在古語里有“到、往”的意思,文天祥《<指南錄>后序》中就有兩個例句:
“如揚州,過瓜洲揚子橋,竟使遇哨,無不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無辜死。
而“入”,就是“進入”的意思。
“如廁”,是文言詞語,意即“上廁所”,專指“解手、大小便”。
但古文中的“如廁”直譯就是“到廁所去”,并不能簡單地認為是“上廁所,解手”。如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一句中,”如廁“就是”往廁所去“的意思。——這實際上只是劉邦設計逃脫的一個借口。




入廁,就是進入廁所。進廁所不一定就解手,就大小便,也有可能是給別人遞草紙、打掃衛生或者修理下水管道等等。
也就是說,辨析這兩個詞義的關鍵,在于“上不上廁所”,在于是否“解手、大小便”。如果是“方便”,就用“如廁”;否則,就用“入廁”。
廁所里的標語“文明如廁”,語境再明確不過:上廁所方便要文明,簡單的說就是“小便入槽,大便入池,草紙入簍,便后洗手”!所以,“文明入廁”顯見是誤用。
校園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是一方文化的凈土。校園里使用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句話,代表的其實都是校園文化,是學校的臉面,是學校的形象,是學校的品位!
尤其是近年來,創建縣市省乃至國家級文明校園,成了提升辦學品位、辦人民滿意教育的一項硬指標。在創建文明校園的過程中,遣詞造句尤應審慎。否則,可能會適得其反。
記得上世紀末,林保健老校長在任時,將他平時寫的文章結集《追求真正的素質教育》付梓。在要我給他校對文稿時,《如廁也須講文明》一文的標題,原稿是“入廁”,我給他改了過來。以后老校長見到我時說:“你雖然學歷不高,但讀的書多,知道的東西不少。”我知道他說的是“如廁”一詞。
很顯然,看了修改稿后,老校長絕對是查了工具書,確認修改無誤后,才有了這句話!
但老校長不知道,當我不知何時第一次在什么地方看到“如廁”而不是“入廁”這個詞時,我和他一樣吃驚!哪里是讀的書多啊!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86775.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