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2)
01、竹里館
唐/王維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作者簡介:
王維(約701-761),摩詰,河東(今山西永濟西)人,祖籍太原祁縣(今山西祁縣)人,曾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唐代詩人、畫家,有“詩佛”之稱。蘇軾贊賞王維語曰:“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

誦讀提示:
作者晚年曾在陜西藍田的輞川居住。竹里館是輞川別墅的二十景之一,應當是建在竹林里的屋舍。這首詩寫山林幽居情趣。前兩句寫詩人獨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邊彈琴,一邊發出長長的嘯聲(吟詠、歌唱)。后兩句寫自己僻居山林,并不感到孤獨,因為有那一輪皎潔的月亮在照耀自己。
全詩描繪出一幅月夜竹林彈琴吟詠圖,表現出一種悠然閑適的心境和自得其樂的情趣。這就是王維詩的特色——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譯文
獨自閑坐在幽靜竹林,一邊彈琴一邊高歌長嘯。
深深的山林中無人知曉,只有一輪明月靜靜與我相伴。
注釋
竹里館:輞川別墅勝景之一,房屋周圍有竹林,故名。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嘯(xiào):嘬口發出長而清脆的聲音,類似于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與“獨坐”相應,意思是說,左右無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來相照。
長嘯:撮口而呼,這里指吟詠、歌唱。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來抒發感情。魏晉名士稱吹口哨為嘯。
02.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誦讀提示:
這首詩寫鄉思。主要敘述詩人客居洛陽的一個夜晚,聽到抒發離別行旅之苦的笛聲,勾起思念家鄉和親人的深情。
譯文:
這是從誰家飄出的悠揚笛聲呢?它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客居之夜聽到《折楊柳》的曲子,誰又能不生出懷念故鄉的愁情?
注釋:
洛城:今河南洛陽。
玉笛:笛子的美稱。
暗飛聲:聲音不知從何處傳來。
聲:聲音。春風:指春天的風,比喻恩澤,融和的氣氛等引申涵義聞:聽;聽見。
折柳:即《折楊柳》笛曲,樂府“鼓角橫吹曲”調名,內容多寫離情別緒。曲中表達了送別時的哀怨感情。
故園:指故鄉,家鄉。

03.逢入京使
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作者簡介:
岑參(約715-770),江陵(今湖北荊州)人,曾任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唐代邊塞詩人。從軍多年,對邊塞生活體驗深刻,有《岑嘉州詩集》。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誦讀提示:
夲詩是詩人第一次遠赴西域,半路忽遇老相識。立馬而談,互敘寒暖,知道對方返京述職,請他捎信回家的情景。
作者抓住這稍縱即逝的片段,抒寫了報國與親情難以兩全的、以及思念親人又不愿讓親人掛念的復雜感情。

04.晚春
唐/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 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飛。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州)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唐代文學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誦讀提示:
暮春時節,百花盛開,萬紫千紅,花木好像知道春天就要結束了,所以特別珍惜這最后的時光,爭芳斗艷,盡情舒展生命的本色。而那些“無才思”的楊花榆莢,在春風中紛紛飄落,只曉得如雪花那樣,毫無目的的漫天飛舞。
詩人用擬人手法描繪晚春景色,表達了對大好時光的珍惜之情。還寄寓著人們應該乘時而進,抓緊時機,創造有價值人生的意思。
譯文:
花草樹木知道春天即將歸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腳步,紛紛爭奇斗艷就連那沒有美麗顏色的楊花和榆錢也不甘寂寞,隨風起舞,化作漫天飛雪。
注釋:
不久歸:將結束。
楊花:指柳絮
榆莢:亦稱榆錢。榆未生葉時,先在枝間生莢,莢小,形如錢,莢花呈白色,隨風飄落。
才思:才華和能力。
解(jie):知道。

感謝閱讀。精美內容每日更新,請多關注。
歡迎收藏、轉發、點贊。
圖片來自網絡,如侵立刪。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85686.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