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大語文有哪些特征(語文真的是巧立名目嗎)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7)

內容提要
1、語文改革對語文學習提出了什么新要求
2、“大語文”大在哪兒
3、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是什么
4、母語學習是易是難

▲ 談話現場
【王悉源】:近些年語文學科備受關注,也出現了非常多和語文相關的熱詞,比如“經典誦讀”“大語文”“整本書閱讀“等等,這些熱詞對語文教育來說是否真的很重要?比如“大語文”,我們在談論“大語文”的時候,究竟在談論什么?它是否預示著語文教育的某種傾向?相對于其他學科而言,語文學科自身核心特點在哪里?它究竟要培養孩子什么樣的核心素養?
今天我們就和愛哲團隊的語文老師們一起來聊一聊對這些話題的理解。

1、
新高考對語文教學
提出什么新要求
【王】:現在高考改革已經是大趨勢,除了高考的語文命題方向在變,語文的教材也在變。我們以前經歷的那些應試經驗,現在來看已經不太合時宜。
這樣的新形勢,對于語文教育或者說語文學習者提出了什么樣的新要求,我們各位老師可以談一談。
【許】:當下的語文改革,確實形勢可以說是越來越緊迫。進行中的語文改革有以下特點:
首先是從上而下,從教材的內容看,是以傳統文化進入中小學語文教材為切入口的,這也是它的突破點,促使語文從之前的那種工具化向人文化的方向去轉變,而且還有體制的護航。
比如說在教材上面的改編,還有語文分值的提升,以及高考題型在人文化方面的比重的傾向等這些方面,都做出了一些努力,讓語文學科在個人、社會的發展,還有整個國家的發展,有了一個連接,我覺得轉向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池】:現在語文教材的變化以及考試方向的一些調整,大家都能關注到。但是說實話,我覺得可能意義沒有大家想的那么大。
我為什么這么說?因為語文學科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學科,語文素養的提升,即使我們的教材和考察方式是最好的,也是遠遠不夠的。
語文素養的提高,有賴于大家的日常閱讀和思考,課內的語文學習只是提供了語文學習很少的一個方面。
在工具應用的方面,低年級的老師們教會了我們拼音識字造句,可能那個時代的老師們對我們的工具性的影響是最大的。那么到了高年級之后,我們理想當中的語文教學應當是有很多閱讀的成分,有很多基于課堂這種組織形式的討論、思辨、思考,語文老師應當更多在這些方面做引領。我們對于課本的依賴性本身就不應該很大。
所以說無論課本做什么樣的調整,我們希望不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語文課程改革到什么程度上,我們如果能盡早養成閱讀的習慣,閱讀包括了對詩詞和古文的閱讀、整本書的閱讀,我認為這才是一個人的人文素養提升的根本方法。
語文學習的特殊性,是由語文學科的特殊性所決定的。這樣的學科特點給我們新教育的學校其實是提供了很大的空間,我們有更大的自由度來實施更加開放、更加強調自主閱讀的學習方式。我們非常確信這樣的學習方式對于全面提高語文素養,以及我們說得功利一點,在將來的高考當中或者是其他的語文方面的考試當中,我們所能獲得的收獲應該也是最大的。因為我們提升的是能力。
關于語文內部的這種調整,無論力度多大,我覺得都是不夠的。我們不是說認為語文課本編得很差,而是說它再好也不夠,我們大家還是應該放開眼光,放開胸懷去閱讀、去思考、去思辨,這是我的看法。

▲ 羅丹老師在給孩子們讀書
【羅】:我主要接觸的是低齡段孩子,我覺得在整個語文學習當中,低齡段孩子的基礎需要打扎實,再從低往上,一直到高考,它都是一個最基本的基石。
語文教材我覺得如果是作為識字的一個部分,或者是一個工具的話,只占非常小的一部分,還是需要注意平常的閱讀和積累。識字的基礎打好之后,才可以為后面的學習做準備。
現在低齡的語文教學,除了教材之外選用的一些繪本,都在識字基礎上會有一些互動的問題,小朋友也會通過繪本,表達自己的一些看法,鍛煉思考或者是表達的能力。
【許】:像池老師和羅老師所說的語文基礎核心素養,依靠長期的積淀和積累,這當然是我們的理想狀態。對于整個當下的教育來說,如果國家有這樣的一個風向標的轉變,可能會帶動更多的人有意識或者是不得不去做。因為大家都知道之前基于應試教育和競爭攀比,講求課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師中心,從來就沒有想到語文的一個人文性的問題,就是語文教育丟掉了“人”,所以現在是意識到了這些問題。
當然我們最終如何來解決這個問題,池老師和羅老師都從不同的角度做了一些建議,我覺得這個也是愛哲可以繼續為之努力的。
【王】:是的,就像剛才羅老師和池老師談到理想中的語文教育它應該是什么樣子,但高考的意義我認為可能更多的是在于它會對現實的教育有一個引領。
高考風向標的轉變,可以促使現實的語文教育有一定程度的變化,往更好更理想化的的方向去,這本身我覺得其實就是它最大的意義。

▲ 盡早養成閱讀的習慣是人文素養提升的根本方法
2、
“大語文”大在哪兒
【王】:老師們提到的理想中的教育,其實我們現在有一個熱詞叫做“大語文”,很多機構也在做“大語文”,我很想聽聽各位老師們對于大語文的“大”是怎么理解的,它的內涵和外延都是什么樣的?
【許】:我看過一個資料,“大語文”概念的提出是在80年代初,在語文報上面一位主編提出來了這樣一個概念,它的“大“,我們的理解就是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他們應該是相對等的,同時語文作為一個教育的載體我覺得它應該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豐富、與時俱進的,而不是僅限于書本教材。
語文不是為了考試考分,它是一個人生必修的課程,剛才羅老師他們都談到了要發展人的思維,這也是從“大語文”這里能夠開啟的,所以語文學科它的人文性,我覺得是要強調的部分,這也是一個它的“大“。
【池】:“大語文”是一個名目,現在在這樣一個社會背景之下,媒體發達的時代,大家都想發出自己的聲音,把它叫做“大語文”、“真語文”、“生命語文”這樣有各種各樣的名目,但是可能在提出這些名目的時候,有他們所主張的一些強調的方面,但是無論他們強調什么內容,其實都是應該包含在語文這個學科其中的應有之意。
我們喜歡立一些名目,然后來強調一些什么東西。如果我們做好語文分內的這些事情、本應當做好的所有的事情,其實不用再提什么“大”什么“真”什么“生活”,我們對這樣的名目都覺得是需要聳動一下大家的聽聞引起更加的重視,這都是可以理解的,也都是正向建設的。但是如果我們把語文基本的內涵都吃透了,會發現不用立新名目,包括我們現在占比分比較重的古詩文這些部分,這本來就是我們應當做的,這是我的一個認識。
如果實在要強調一下的話,對于我們以往這個課內語文教育來講,我們要多一些古代詩文的這種積累形成語感,然后增強閱讀的能力,引起閱讀的趣味,以及課內名著的這些內容,希望我們大家把它作為一個指向,能夠依據書目去讀那些書,而不是讀完概論,讀完選段就結束。
只要我們堅持閱讀,堅持輸入,那么識字的問題、寫作的問題,這些都是水到渠成的問題。如果沒有足夠量的閱讀,包括現代文,包括詩文,這些沒有足夠的閱讀量的保證,沒有足夠的輸入,我們的詞匯是貧乏的,寫作是沒有一個榜樣的,這個思想也是很淺薄的,只有我們持續進行這樣的輸入,我們去發現語文字的、詞的、詩的表達的各種各樣的趣味,那么我們這個學科就會學得非常富有勃勃生機,然后我們真正的人文素養也會提升起來。
【許】:池老師說的跟國家這個課程標準提出來的語文核心素養都是一致的,就是我們的“大”是根據現狀,“小”是它的窄化,比如說一本教材,它的這種淺薄和貧瘠來說的,但語文本意上就應該是豐厚的深邃的,我們是自然而然養成的,所以它是有一個針對性的提出一些概念。
另外像語文的一個核心素養,我們都知道從語言的這種建構和運用、思維的發展和提升以及審美的這種鑒賞和創造,最后到文化的理解和傳承,這才是語文的本意、它本來的樣子,但是關鍵是在于我們在落實的過程中,大家都是以考試考分為主,所以最后它變成了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
【羅】:我覺得某些大語文可能會有一些流于形式上面的有趣,例如學習一個古人所創作的詩,然后他的背景、他的生平可能會在課程設計上去做很多的補充,但是在補充的時候卻忽略了對本體的詩的創作理解,可能會流于一些表演或者道具,這樣就把詩詞本身的這種美淡化或者是給搶奪走了。
所以語文這種本體性的功能,我覺得在學習當中還是需要注意的,還有老師在講授的時候,側重于哪一方面,這也是非常重要的。

▲ 王悉源老師和她的學生
【王】:語文老師們在這方面還是很有共識的。
【池】:我之前去主持一個成人的古代漢語學習班。雖然有課本,但是我講的時候增加了很多比較豐富有趣的內容。基礎內容并沒有做置換,但增加了很多內容,能夠引導大家去發現其中趣味,去獲得一些文化的啟示的內容。
然后有個學員就質問我,說我們學習要求很低,只要我們通過相關的職稱考試就可以了,你不用講這么多。
我說我是這樣想的,你要吃飽這是你的基本要求,但是我把飯做得又好吃又好看,然后讓你吃飽,這個是錯的嗎?
語文學習它就是這樣的,你越把它做得那么窄,好像是很有針對性,但其實整個學習效果會很差。但是如果我們有比較高明的指向,放開閱讀量,放開我們的精神,放飛自我地去學習,將來的成績一定會很好。
語文不像其他簡單的工具性學科,你在課內把有限的東西學得非常充分了,考試一定會考好。語文這個學科它包含的內容太多了,如果我們的能力提高之后,應付一張試卷是非常簡單的事情。
你在真正的語文整個生態系統當中去認識了字,認識了詞,學會了表達,學會了思考,其實考試的考察范圍是有限的。
【王】:剛才老師們討論了關于大語文的問題,其實我們就討論到一個語文的本體性上。在我看來語文現在有被窄化的趨勢,其實我認為也并不是說有意的窄化,而是我們沒有區分清楚語文本身和語文教材、課標之間的區別。
語文并不等于我們的語文教材,不等于我們的課標要求。因為我們的課標和教材其實是面向全國的,所以必然不可能代表我們最理想的最高的一個標準。
所以我想從這個角度上的話,其實它可能是一個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這樣的一個差別。

▲ 正在上語文課的愛哲學生
3、
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
【王】:我還想說一點,其實每個學科都會有自己不同的一個面向,每個學科都在提供一種看待世界的視角。比如數學,在數學這個學科里面可能萬物都是由數組成的,在音樂里面一切都是可以用聲音來表示,是被音樂化的,它是律動的節奏的音符化的一個世界,在美術里面是線條和色彩的世界。
語文其實提供了一個視角,就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語言系統,而不只是工具性的,像剛才許老師提到的,它同時是審美的、是人文的,這是我們語文的一套獨特的表示系統。我們其實也是關照生活、關照現實世界的,從這個角度來想,語文它區別于其他學科的地方在哪?這個問題我想拋給各位老師,語文真正獨立于其他學科、能夠帶給孩子的一個核心素養是什么?
【許】:大家都能模模糊糊地感覺到語文是語言文字,然后是歷史、文學、文化,好像語文是包羅萬象的,比如大家經常會說文史不分家,也就是語文真的非常大。那么,基于語文的核心素養,就是經由語言,到修辭,然后再到整個的文化,這一個個層面的逐漸遞進。
我們一再強調從閱讀開始,每個階段的各種閱讀,不同年齡段孩子喜歡的一些形式,那么接下來就是說如何來落實語文的核心素養。
教材真的只是語文的資源之一,不能把它看成是全部,我們可以再想想蘇霍姆林斯基(前蘇聯教育學家)的教育學,是明確提出有第二套大綱的,那么我們基于教材、基于整個孩子的成長發展、整個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一個需要,以及一個人成長所需的背景,我們可以開發出另外一整套新的教材。就是說外延很多,涉及到很多領域,我想在這一方面池老師是比較有感觸的。
【池】:語文有各方面的用途和各種層面的趣味。
語文的拼音和識字,是包括語文在內的各種學科開始全面學習的基礎。我們學會了這種層面的工具之后,開始了閱讀,你的閱讀理解能力本身也是開展一切學習的基礎。而我們在各種接受信息的方式當中,從文字當中提取有效的信息,這可能是一種最主要的提取信息的方式。據目前我們課內學習的形式來看,可能文字還是最主要的載體。
如果我們能力不斷得到強化和磨礪,那么對于其他學科的學習都是一個很好的工具和能力。那么能力提升之后,我們慢慢進入文本,然后獲得了趣味。這個趣味有文學的趣味,有生活的趣味,你會成為一個內心世界豐富的人,有感受力的人。我們在具有這樣的感受力,在面對生活的時候,我們就不是一個非常無趣的人。
基于這樣的學習這樣的趣味,然后我們的思想的深度也會得到加強。比如說我們要理解一個人,理解一篇作品,我們肯定要去聯系他的時代背景,他的思想來源,那么我們對于其他的文史類的學科都是有涉及的。語文素養的提高,跟其他的思辨能力和一些學習方法是共同伴生的。
那么進而再進到詩詞方面的話,詩歌是一個母語的文學形式的精粹,我們作為一個說漢語的人,要學會去體察母語最美的這種藝術形式。

▲ 愛哲學生詩歌作品
那么基于此,你的審美境界、情感表達、思想也都會附帶著獲得提升。無論是任何學科,我們都要接觸歷史,都要接觸古代的文獻,那么我們文言文的學習能力,決定著你能不能很快突破語言的障礙,去面對一個有3000年歷史的文本資料的豐富礦藏,如果你沒有辦法接通資源會很可惜,這個資源對于我們任何學科的學習都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說這就是語文的所謂用途和作用。語文可以說不像其他學科,可以是無邊無際的,但是語文的學習又應當是閱讀,要享受閱讀所帶來的趣味。如果我們能在低幼階段養成閱讀的興趣和習慣。那么對于一個人的語文學習、全面的學習以及整個人生都會是一個非常大的幫助。那么對付那一張小試卷,就是水到渠成迎刃而解的事情。如果我們把人生都局限在一張方方的小試卷上,那么其他這些大問題是不能解決的。
【羅】:我前段時間教孩子們一首詩,詩里是一只小螞蟻,撿到了一片葉子,它在上面咬了三個洞,然后把葉子然后通過郵遞員遞給了小蟲子,小蟲子看到這三個洞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然后小蟲子也咬了三個洞。
其實前面的小螞蟻咬的三個洞代表的是“我想你”,然后小蟲子咬的三個洞代表是“看不懂”。
所以文字一方面傳達情誼和理解對方的意思,有的時候又是起到傳遞的工作或者是一種橋梁。

▲ 羅丹老師在給低年級學生講解繪本
【許】:確實語文是一個非常基礎性的學科,因為它是了解世界的一個工具,而且是發端性的,像數學等所有其他學科都要依賴于它,那么這個工具的學會使用的起點,應該也是帶著趣味的,所以池老師強調從小養成這種閱讀習慣。
讀什么、怎么讀也是非常有講究的,像我們當下的教育,一年級就要去學拼音,我們已經反對了12年了。現在改也是改得有限,依然是在考試中各種限制。
對于低年齡段的孩子來說,首先最吸引他的可能就是各種各樣有趣的故事,因為我們整個人類的發展也就是一個故事,我們把這個故事傳遞給孩子,讓孩子經由這個故事來體驗和認識世界,來掌握一些工具。那么這個對于低段的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羅老師會給大家讀這樣的一些兒歌。兒童的小詩也非常有趣的,這些都是對低年齡段孩子一種非常好的興趣的激發和引領。
所以,我覺得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也并不是那么硬硬的、干巴巴的,我們可以經由故事進入閱讀,經過不斷的反復的滾動的這種閱讀來識字。拼音這種符號性的、機械性的東西,對孩子來說確實是非常有殺傷力的,所以我們是非常要注意一個尺寸的把握。

▲ 低年齡段孩子需要興趣的激發和引領
【羅】:我這兩天正好看到孩子們在學英語的ABCD,然后如果按照部編教材的上冊,前面有一個識字,后面就是用拼音在學,學a、o、e的時候可能會有一個混淆,可能在同一個字母發兩個音的時候,這種轉變對于他們剛剛去接觸也是有一些難度。所以有的地方會是高年級再去接觸拼音學習,后期再去識字。
【許】:拼音只是一個識字的工具,而且不是必然的。所以說孩子的認知像皮亞杰(兒童心理學家)所說的,是由具體的生活經驗的感知,然后再到慢慢的圖示化,最后才抽象出來符號化,所以是這樣的一個認知和生命的發展規律。
我們一旦違背了規律,使用僵硬的硬塞硬灌,實際對孩子來說是非常大的傷害。這個國家現在已經注意到了,所以在教材上面把拼音教學也滯后了,這是一個雖然有點遲,但也是可喜的進步。
【王】:我現在在帶三年級的孩子,有個孩子之前是在家自學,所以沒有學拼音,但是這個孩子的識字閱讀完全沒有任何問題,他現在遇到的最大障礙可能就是如果要去公立學校參加考試的話,拼音是不過關的。
【許】:所以這就是當下語文教育的一個非常矛盾的困境,我們到底是要以什么標準去看一個人,我們最終把這個人放到整個人生這樣一個很長很深廣的角度來說,你最終對他的期望是什么?所以評價標準也要進行改革。
【池】:另外一個方面,有些是技術問題,例如這個孩子有足夠的閱讀量,心智足夠發達,比如說暑假一個月就讓他專練拼音,我相信他很快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好多技術層面的問題,我們不能夠把它過度上綱上線。我們如果很容易就能把它解決掉,那自己想辦法解決就好了。
因為這樣的一個考察它具有一定的公共性,教育是一個很公共的東西,包括我們所謂的課本的設定、教材的編寫、考試的方式、它是一個很公共的東西,它保障的是一個基本的東西。
如果我們有了足夠的識字量,語文拼音的學習是一個輔助性的工具。
【羅】:就在今年暑假,有一個小朋友都三年級了,他的拼音不太好,基本的音是會讀的,然后他通過看字,比如我的信,就知道是怎么讀的,知道這個字怎么讀,然后反過來再去讀拼音。

▲ 許玲玲老師在給學生們上24節氣詩文課
【許】:所以我原來做新課程實驗和改革的時候,有非常清晰的一個體驗。之前我們從K班到一二年級,帶著孩子大量讀故事和繪本,孩子們特別喜歡,每天要開辟出一節語文課。我們先是把繪本的上面的字全部給摳了,然后講故事來吸引他,然后第二遍把字給還原,我們來一起去讀,就是讓他去反復地滾動識字,但是并不教學拼音。
學生基礎好的話,一般我們是在一年級下或者是二年級,我們才把拼音教學拿過來,我們做一個穿越拼音王國的游戲。一般有一個月我們就把那些拼音全都解決了,而且孩子們一年級以后,他們的識字量已經非常驚人了。
另外還有一個我們當時的心得,就是基于教材里的識字的編寫,還是蠻有梯度的,我們基于這個教材做一些字源識字,我想池老師天天都在解字,首先我們原來的字是象形文字,那么我們把這些漢字從甲骨文開始的整個字源的發展過程展示出來,讓孩子來感受這個字初創時候背后的故事。
所以帶著這樣的一個興趣和探究,孩子們對字就有了一些感覺和感情,而不是生硬的符號化的一種教學。
所以有很多種方法來教識字,而不僅僅是拼音。如果真的是為了考試,說實在的,哪怕從二年級開始使用拼音,那么到小學六年級還有好多年都可以反復來練習,又有什么好擔心的呢?
【王】:對,其實大家剛才談到的這個問題是有一個設計的手段和目的的問題,我們學習拼音它其實只是一個手段,很多時候我們可能在評價的時候,會把這個手段作為一個最終的目的去進行考察。
所以在我們教學的時候,包括家長在去關照孩子學習的時候也要注意,我們需要有一種以終為始的心態,而不只關注某一個局部。
【許】:確實要把人生拉長,很多家長的焦慮從學前就開始了,我看到了被焦慮所捆綁的各種家長,一方面是受急功近利的大環境影響,但另一方面也是我們自己確實對整個教育的不夠了解、理解,以及對自己所想要的東西不明白,所以才會造成這些短視。而這些短視帶來的危害,大家都已經看到了。
所以這也就是我們這些學校、我們愛哲的價值所在,愛哲就是需要從這些地方做突破口,給孩子一個舒展的自由的學習成長環境,讓他在這樣的一個積淀過程中去學習。其實那些東西孩子都能夠習得,但我們絕對不是用生硬的、填鴨的、訓練的、枯燥的方式去教學,讓孩子受到傷害,如果最終一個人都沒有了熱愛世界的這種心和能力,他人生的意義又在哪里呢?
【王】:對,教育一定是一個慢功夫,不管什么時候,我們用匠人的心去雕琢孩子,那才能夠得到最好的效果。有的時候我們的心態如果略微有些浮躁,我們可能就容易一葉障目。

▲ 愛哲高年級學生們在進行整本書閱讀
4、
母語學習是易是難?
【王】:語文其實還有一個最獨特的地方,它是我們的母語,和剛才羅老師提到英文學習還是很不一樣的,雖然都是語言,作為母語學習,語文在不同的家長那里,不同的孩子那里,他的反應就非常不一樣。
有的人會認為這個太簡單了,因為我們從生下來開始,我們就在這樣的環境,每天都在學語文,我為什么還要到學校去學語文?但是有的人會覺得語文太難了,寫作好難,閱讀理解好難,識字好像都好難。我想知道一下各位老師們怎么看待?
【許】:這個是母語和一個文化學科的區別。就是說你會說這門語言并不代表你真的是經過一定的科學精確的訓練,掌握了這門學科的奧妙。
人的學習也是經歷了三個階段,這是懷特海(英國數學家、哲學家和教育理論家)說的,就是說經由浪漫的感受到精確的學習,再到綜合的應用。
不論我們學漢語還是他們學英語,我們在這種環境里面,你會說這種語言并不代表你就能夠理解這種文化,因為它背后還有很多系統的知識性的東西,它是需要你積淀積累,而且需要你去理解,需要你去探究,所以還有一個內化,這就是語文學習的后面的核心素養上的問題了,你得仔細了解基本的語言功能,你還有思維的提升,還有審美的創造,還有文化的理解和傳承。所以說這些都是要經過專門訓練的,教育的目標就是這樣的。
【池】:還是我們剛才講的話,大家每天每個人家里都會做飯,然后把自己喂飽,但是同樣的菜品,是不是大家做的口味都一樣呢?像我這樣高溫消毒的水平,弄出來的飯和大廚做出來的是一樣嗎?一樣的料,是不是覺得我們做出來的和那些大廚做出來的相比,他們做的那么好吃?
語文這種母語日常的使用,一般的都可以了,甚至都不用受教育,我們在社會上都可以習得。
但是我們學習的層級是不一樣的,一個字兒我們這么寫,哪怕寫錯了,大家也能看明白。但是首先你要把它寫精確,然后如果想對自己有更嚴格的要求,以獲得更加豐富的學習內容的話,你得知道這個字,它的發展變化的源流是為什么?這么寫在構字的時候古人是怎么想的等等問題,那么這樣的話你學習的內容就豐富起來了。
這些詩詞你覺得十幾個字念完了背完了,有什么用?作為母語的一個最精粹的這種文學形式,我們詩詞當中承載了審美教育、文化傳承。像詩詞學習的話,沒有一個200首以上的積累,你很難形成對它的語感。
這個語感是什么東西呢?它是一種非常神秘的,非常終極的一種趣味,這個東西只能靠量來磨礪才能獲得。雖然我們說得比較玄虛,但它又是切實存在的,就像兩個人的感情一樣,你說你表面上看產生了什么新的東西嗎?沒有,但是兩個人處久了,日久就生情,這樣的一種感覺。

▲ 池玉璽老師所做主題為《漢字常識與傳統文化教學》的演講現場
你要跟各種各樣的事情建立一個更加深度的鏈接,而不是一個泛泛之交、點頭之交,而是你能夠形成跟它的深度鏈接,在這樣的鏈接當中獲得了無窮的趣味,對于這個世界有了你更加深刻廣闊的感受,這樣才是學習的目標,要不然我們所有的學科都不用學習。
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空著手也不至于說完全就餓死,但是從知識學習來講的話,要對自己有所要求,而且你越深入,越有一定量的積累,你就越會發現語文學科的各種妙處,從它的字到它的詞、詩文、整個的思想都有它的無窮趣味。淺表的學習、淺嘗輒止是遠遠不能獲得的。
【許】:所以語文其實我們淺了說,是我們的語言家園,但是往深了說,它又是上升到了非常高的一個水平,它是科學的或者是哲學的,或者是整個非常廣泛的領域,是需要有專門訓練的,所以為什么我們在高等教育里面大家都會涉及到語言文字,那么唐宋文學還有古漢語文學它就細分了,是因為每一個領域都要有精確的一個訓練,當然最終的指向是屬于人文學科。
我們普通人會說母語,這只是說明你學這種語言、這種學科對你來說有了一個先天的優勢。
剛才說到了學英語的問題,其實語言的學習它的整個漸進規律是相似的,那么基于母語的學習,它就像人的生物本能,你的反應是非常自然的,所以你在母語環境里面去訓練思維、去訓練你整個的各種表達、獨立性和審辨性,我們認為這個就是人的一種本能,你是避免不了的。
為什么母語要為先,外語第二。我們學習外語就相當于是像你剛才說的,它就是作為一門語言,我會說了,可以和不同語種的人去交流了,它才是一個真正的交流的工具。但是這背后你的思想,整個文化的文明的這種東西,它一定是基于你的母語學習來積淀完成了。
當下大家從小拼命抓英語,但是有時候忽略了母語,但是這樣做你是跟孩子的本能對抗,請問最后你到底能收獲一個什么樣的孩子?
【王】:能感受到許老師對這種狀況深切憂慮。剛才其實大家都聊到語文是有非常好的一個延展性,它可以很淺、非常的基礎,基礎到甚至作為母語的學習者來說,我們都不用學,我們就只是做個交際的工具也可以,但是它也可以有非常高的一個延展性,可以有無窮豐富的內涵和意蘊。
對語文邊界和無窮趣味的一個探索,正是我們語文學習的真正價值所在。
很高興能和愛哲的幾位語文老師一起探討和語文相關的話題,之后我們也會就語文的其他一些熱點的話題,進行系列的訪談,歡迎各位持續關注。今天我們的對話就到此結束。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