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中考語文說明文復習(中考語文總復習專題)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7)
說明文語言的品味考點一:理解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中考語文說明文復習?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中考語文說明文復習
說明文語言的品味
考點一:理解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說明文閱讀考查的詞語往往都具有較為重要的作用,這些詞語要么是關鍵信息點,要么是某一重要說明對象的簡潔概括(如指代性詞語、概念性詞語),要么就是或承前或啟后省略了相關闡釋內容。這些詞語往往已突破了其原來的意義限制,與具體語境結合而有了新的內涵。如何準確理解這些詞語的含義呢?在熟知詞語本身固有意義(即字典義)的基礎上,一般有以下幾種技巧:
(1)瞻前顧后法:聯系上下文選擇恰當的義項。
(2)比照辨析法:仔細比較,辨別文中的一詞多義現象和同義詞、近義詞在語言運用中的差異。
(3)參考語境法:根據語境揣摩詞語的語境義、比喻義、借代義等,分析詞語派生或隱含的內容。
考點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義
(1)結構比較復雜的句子。對于結構復雜的句子,可以用“抽取主干法”,抓住句子主干,理清那些修飾、限制等附加成分,進而理解其含意。
(2)內涵較為豐富的句子。對于內涵較豐富的句子,應該依照“句不離段”的原則,結合上下語境,整體解析。
(3)與文章中心和結構密切相關的句子(如文眼句、中心句、過渡句等)。這種句子體現了文章的思路,有的畫龍點睛,有的闡明要旨,有的承上啟下。要理解這些句子的含義,既要注意它在段中篇中的位置,又要看清其來龍去脈。
考點三:理解說明文的準確性、科學性、生動形象性
主要題型及答題模式:
(1)加點字詞有何作用?
答題模式:準確科學/生動形象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符合實際情況,具有科學性/激發了讀者的興趣。(抓住說明文語言準確這一特點答題)
(2)“××”詞能否替換為另一個詞語?并說明理由。
答題模式:不可以,“××”詞的意思是……,所換詞語的意思是……,換了后意思有所改變,不符合實際/沒原文形象生動。
(3)限制性詞語能否刪去?
答題模式:不能刪去。如果刪掉“××”詞,句子的意思就變成了……,顯得太絕對化;用了“××”詞,準確地說明了……,符合實際情況,留有余地,具有科學性。(“比較”“幾乎”“相當”等詞表程度,“大約”“可能”“左右”等詞表估計,“多”“有余”等表數量。)
(4)從文章中找出一個能體現說明文語言準確、形象特點的詞句并作簡要分析。
答題模式:“××”句中的“××”詞用得很準確/很形象,它表示的意思是……。
(5)“這些條件”“這種現象”“同樣道理”等含有指代意義的詞句在文中具體指代什么。
答題技巧:一般指的就是代詞前面的那句話,找最近的一句話。有時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話,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2015·杭州)
你了解空氣清新劑嗎
近日,河南長垣縣一家歌舞廳發生火災,造成11人死亡24人受傷,起火原因竟是電熱器烘烤空氣清新劑,使其1分鐘內連爆近10次。此事引發人們對常用空氣清新劑的重新認識。
很少有人想到,空氣清新劑會是一種易燃易爆物品。液體空氣清新劑其實是一種氣霧劑,其中的拋射劑,包括不燃性和可燃性兩類。前者為氟烴類物質(如氟利昂),后者為低級飽和性碳氫化合物(丙烷、丁烷等)和醚類(二甲醚)。此外,也有使用壓縮性氣體增加氣霧劑罐中的壓力的產品。由于許多氣霧劑和噴霧劑原液中含有可燃性物質,無論在生產、運輸還是使用過程中,都可能發生爆炸。
在現實生活中,不少家庭為了防止居室產生污濁空氣,往往用“香”來除臭。單從名字上看,空氣清新劑應該能使空氣清潔、氣味清新。其實不然,空氣清新劑名不符實,它是靠香味遮掩異味,并不能真正改善空氣的質量。釋放到空氣中,本身就是一種污染物質,會在去除某種污染物或多或少的同時引入新的污染物(如氟利昂等)。早在2012年9月,中科院專家就通過對市面上常見的空氣清新劑進行檢測發現,絕大部分空氣清新劑,超過40%的成分是萜類化合物,而這些化合物會與空氣中的臭氧反應,生成甲醛和粒徑小于0.1微米的超細微粒。
研究發現,帶有某種馨香氣體的揮發性溶劑被人體吸入后,會很快被吸收并侵入神經系統,使人產生“鎮靜”感。專家分析,這種藥效與中樞神經鎮靜劑相近,當嗅者體驗到某種感受后,會產生精神依賴。成癮者選擇自己喜歡的溶劑,強制性的每日重復吸入,結果引起慢性中毒。
因此,專家建議,除非特殊需要,應盡量減少空氣清新劑的使用。尤其在日照強烈,易于生成臭氧的夏秋季節。當然,專家也特別強調,并不是市面上所有的空氣清新劑都有毒害作用。如果選擇較為知名的空氣清新劑品牌,其成分是從天然植物中提取的,不含氯氟烴,或許會可靠一些。
(本文有刪改)
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是否能刪去?為什么?(考點三)
(1)它是靠香味來遮掩異味,并不能真正改善空氣的質量。
(2)其成分是從天然植物中提取的,不含氯氟烴,或許會更可靠些。
【思路點撥】 此題考查對說明語言準確性的分析能力。首先明確回答能否刪去,然后闡明理由:解釋詞語的本義和語境義→表明若刪去句意不符合實際。
【參考答案】 (1)不能刪去,“真正”強調了空氣清新劑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空氣質量。
(2)不能刪去,“或許”表示可能,準確地說明了即使是較為知名的品牌,也不是絕對安全的。
1.(考點一)怎樣理解下面句子中的“竟”字?
起火原因竟是電熱器烘烤空氣清新劑,使其1分鐘內連爆近10次。
2.(考點二)談談你對下面句子含義的理解。
成癮者選擇自己喜歡的溶劑,強制性的每日重復吸入,結果引起慢性中毒。
3.(考點三)下面句中加點的詞語在句子中有什么作用?
(1)由于許多氣霧劑和噴霧劑原液中含有可燃性物質,無論在生產、運輸還是使用過程中,都可能發生爆炸。
(2)研究發現,帶有某種馨香氣體的揮發性溶劑被人體吸入后,會很快被吸收并侵入神經系統,使人產生“鎮靜”感。
(一)(2016·預測)
植物中的“酒徒”
歐陽軍
①提起美酒,相信許多嗜酒者都會垂涎欲滴,而植物界的“酒徒”,或許你還不知道吧。
②在植物界,有些植物被酒誘惑而去“偷”嘗其味,還有一些植物,“喝”酒居然上癮,說它們是植物“酒徒”并不過分。
③在英國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里,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有趣的事:一桶波爾圖葡萄酒貯存在地窖里,等到用時卻發現,酒桶尚在,而桶內滴酒全無。是誰偷偷喝光了一桶美酒?查來查去,發現小偷竟是一株生長在地窖之上、幾米之外的綠油油的常春藤。瞧!它的根須扎進酒桶里,似乎還意猶未盡。
④原來,這株長在院墻外的常春藤,嗅見酒香后,它的根便不辭辛勞地穿過院墻,又伸入地窖,最后扎進酒桶里,天長日久,一桶美酒居然被它“喝”個精光,難怪它通體碧綠、身強力壯呢!
⑤有些植物不光愛喝酒,而且喝酒還上了癮,成了不折不扣的綠色“癮君子”。在日本東京葛飾區的帝釋天佛寺內,生長著一棵高約10米、樹干周長1米的瑞龍松,據說這棵松樹已有300多歲高齡。
⑥當地居民米山宗春一家三代視其為寶,每年春天為它修剪完畢后,一定要在松樹的四周挖6個大洞,每個洞內灌入米酒10瓶,約10升。
⑦米山宗春說,他們已經這樣做了10年,如果哪一年不灌酒,這棵樹便垂頭耷腦,生氣全無。為了這棵瑞龍松能夠生長旺盛,他們全家每年都讓它過一回酒癮。的確,花諺中早有“人喝啤酒發胖,花喝啤酒發壯……啤酒含的營養多,澆花花繁葉更茂”“花喝啤酒,花期能長久”等說法。這是因為米酒、啤酒以及葡萄酒中含有糖、磷酸鹽、氨基酸及其他營養物質,可以為大多數花卉的枝葉提供多種營養成分,難怪它們愛喝呢!
⑧但是,正如世間有愛喝酒的人也有不愛喝酒的人一樣,植物界有酒徒,也有潔身自好、滴酒不沾者。巴西亞馬孫河流域生長著一種草,叫測酒草,它對酒極為敏感,避之唯恐不及。喝過酒的人靠近它,即使口中存留的一點酒味也會使它的葉子“深感厭惡”地卷起來。
(選自《經典閱讀》2014年第3期)
1.本文說明的對象是什么?
★2.(考點一)指出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
天長日久,一桶美酒居然被它“喝”個精光,難怪它通體碧綠、身強力壯呢!
3.第⑥段畫線句子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何作用?
★4.(考點三)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能否去掉?為什么?
在日本東京葛飾區的帝釋天佛寺內,生長著一棵高約10米、樹干周長1米的瑞龍松,據說這棵松樹已有300多歲高齡。
5.下面對文章內容的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常春藤因“喝”酒而通體碧綠、身強力壯。
B.日本的瑞龍松是植物界中不折不扣的“癮君子”。
C.因為米酒、啤酒以及葡萄酒中含有糖、磷酸鹽、氨基酸及其他營養物質,所以植物都愛“喝”酒。
D.“人喝啤酒發胖,花喝啤酒發壯”的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6.(考點三)本文在說明語言上有何特點?試舉例說明。
(二)(2016·原創)
維生素B12的是非
①最近有媒體報道稱,某種功能飲料標注維生素B12含量為7.60微克,是成人日適宜攝入量的3倍。有專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人體過量攝入維生素B12會產生毒副作用:有些人可能有過敏反應,甚至會出現過敏性休克?!?/p>
②但是根據美國醫學科學院的報告,至今未發現過量攝入維生素B12會產生任何不良反應,所以沒有設置每日攝入量的上限。例如,在一次臨床試驗中,試驗對象每天口服1000微克維生素B12,長達5年,也未發現有任何不良反應。國內文獻偶爾有注射維生素B12制劑導致過敏的報道,但那是注射,不是口服,很可能是由于制劑里的雜質導致的。不太可能有人會對口服一種必需營養素過敏,否則是難以生存的。
③因此不用擔心維生素B12會攝入過多,該擔心的是維生素B12攝入不足。維生素B12在人體內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紅細胞形成、神經功能和DNA合成所必需的。如果缺乏維生素B12,人會感到虛弱、疲憊、沒有食欲、便秘、體重減少,嚴重時患巨幼細胞貧血,大腦和神經系統出現嚴重的不可逆損傷,導致癡呆。只有動物性食物,例如肉、蛋、奶,才含有維生素B12,植物性食物里是沒有的。某些植物性食物,例如螺旋藻,含有類似維生素B12的物質,但是不能被人體利用,被叫做偽維生素B12。食物中的維生素B12都和蛋白質結合在一起,人吃下去后,在胃里由胃酸和蛋白酶將維生素B12和蛋白質分離開,然后,分離的維生素B12與胃壁細胞分泌的一種糖蛋白結合在一起,在回腸末端被吸收進血液里。
④從維生素B12在食物中的分布及其吸收過程,可以知道容易缺乏維生素B12的有這么幾類人。一類是素食者。他們不吃動物性食物,當然無從攝入維生素B12。所以嚴格的素食者必然是維生素B12缺乏癥患者,素食是不健康的。不過,現在素食者可以通過服用維生素B12制劑,或通過吃添加了維生素B12的食品來補充維生素B12。
⑤一類是老人。50歲以上的老人大約有10~30%患有萎縮性胃炎,胃酸分泌不足,沒法把食物中的維生素B12與蛋白質分離,也就沒法吸收食物中的維生素B12。所以美國醫學科學院建議,50歲以上的老人每天通過口服維生素制劑或維生素B12強化食品來補充維生素B12,因為維生素制劑或維生素B12強化食品里的維生素B12是分離的,老人即使患有萎縮性胃炎也可以吸收。這也可算是天然的東西未必比人造的東西好的一個例子。
⑥年輕人也有可能患維生素B12缺乏癥。例如如果患有胃、腸方面的疾病,會影響到對食物中的維生素B12的吸收,也需要通過口服維生素制劑或維生素B12強化食品來補充維生素B12。有的人患有一種叫作惡性貧血的自身免疫疾病,胃壁細胞遭到破壞,不能分泌與維生素B12結合的糖蛋白,也就沒法吸收維生素B12,從而導致巨幼細胞貧血和神經系統損傷。這些人即使是口服維生素制劑也沒法吸收維生素B12,只能是通過注射維生素B12來補充維生素B12。
⑦調查表明,維生素B12缺乏癥其實相當普遍,在一般人群中受影響的比例在1.5%到15%之間,許多人為何會患維生素B12缺乏癥,原因不明。在這種情況下,補充維生素B12制劑,或用維生素B12強化食品,就顯得很重要。以“專家”的身份妖魔化維生素B12強化食品,信口開河夸大維生素B12攝入過量的害處,是很不負責任的。
1.下列表述和推斷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雖然出現過注射維生素B12制劑導致過敏的病例,但這并不能證明口服也會導致過敏。
B.通過服用螺旋藻來補充人體所需維生素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C.50歲以上的老人之所以容易缺乏維生素B12,是因為他們中的不少人患有萎縮性胃炎,沒法吸收食物中的維生素B12。
D.患有維生素B12缺乏癥的年輕人,只能是通過注射維生素B12來補充維生素B12。
2.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第③段的內容。
★3.(考點一)“這也可算是天然的東西未必比人造的東西好的一個例子”一句中“這”所指代的內容是什么?
4.文章第④~⑥段所運用的說明方法有哪幾種?運用這些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考點三)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能否刪去?為什么?
國內文獻偶爾有注射維生素B12制劑導致過敏的報道,但那是注射,不是口服,很可能是由于制劑里的雜質導致的。
★6.(考點二)文章結尾畫線句子有何作用?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