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5)
一、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 人。出生于沒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魯迅先生以筆為戈,戰斗一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
二、故事背景
1902年,魯迅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離別祖國,到日本留學。1904年入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醫。魯迅在仙臺學醫期間,結識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摯的情誼。
魯迅與藤野先生分別20年后的1926年,正值中國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進入高潮時期,也是魯迅世界觀發生偉大飛躍的時期。這年秋天,由于北洋軍閥反動政府的迫害,魯迅離開北京,到廈門大學任教。《藤野先生》就是這時在廈門大學圖書館樓上寫成的。
三、文學常識
散文是一種自由、靈活的抒寫見聞感受的文體。其主要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其取材十分廣泛自由,不受時空限制,但材料必須為中心思想服務,集中地表現中心思想。
四、問題歸納
1.“我”對藤野先生懷有一種什么感情?
首先是感激、懷念,然后是因“狀況無聊”對沒有寄信和照片的愧疚之情.
2.“東京也無非是這樣”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
描寫了清國留學生惡濁庸俗的生活.流露出作者矛盾、失望、痛苦、厭惡的復雜情緒.反襯一個愛國志士憂國憂民的悲憤.
3.初到仙臺的“我”受到優待,究其原因是“物以稀為貴”,句中的“大概”的理解?
物以稀為貴”,包含一個弱國國民 的辛酸,同時反映出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
4.怎樣理解“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這句話?
這種出于偏見而武斷作結論,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極大的憤慨,這種憤慨不僅是因個人的人格遭受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強面前遭到歧視而產生的悲哀.話中表達了作者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憂盼祖國強盛的愿望.
5.“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彩”句中的“何嘗”是什么意思?
何嘗”與“不”連用,以反詰的語氣加強肯定,說明他們無一例外的幸災樂禍,麻木不仁.強烈表達了作者對人們精神麻木的極其沉痛的情感.
6.“萬歲!”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彩。
前一個指受軍國主義思想毒害的日本青年學生;后一個“他們”指閑看槍斃犯人的麻木的中國人。
7.文章的結尾有何作用?
這一結尾把對藤野先生的深切懷念之情與愛國主義精神統一起來,把對往事的回憶與現實政治斗爭結合起來,從而深化了主題,使文章更具現實意義.
8.我”對藤野先生懷有一種什么感情?引用課文內容簡要回答。
“我”對藤野先生的感情: 感激、懷念,體現在:①裝訂收藏講義 ②懸掛先生的照片 ③多寫文章把懷念之情化為斗爭和力量。
9.魯迅棄醫從文的原因?你怎樣看待魯迅的這樣行為?(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原因:在課堂上看電影時,看到中國人那種麻木、不覺醒的精神狀態,他認為學醫只能醫其身體上的痛苦,而不能醫其心靈上的疾病,只有拿起筆寫文章,才能喚醒國人的不覺醒的意識。
表達情感:這是魯迅崇高的精神境界的反映,表現了他總是站在國家與民族利益的高度想問題與做事情,將自己的人生與祖國和民族聯系起來,具有極強的愛國精神和民族自尊心。
10.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國弱民倍受岐視的悲哀,激發了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為拯救民族、富國強民的愿望。
“看電影事件”使作者深感醫學只能解救病人肉體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醫治中國民眾的愚昧、麻木人的精神,喚醒民眾的覺悟。
魯迅將個人的志愿與祖國的前途命運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的精神,這是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充分體現。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84902.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