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4)
【文/寒柏隴臥子】注:如需轉載,請事先告知,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原創文章,全網刪帖保護;如遇侵權,必將追究責任。
在中國古代,上至天子皇帝,下至黎民百姓,大至封岳祭祖,小到鋪路修橋,只要是具備條件,幾乎都借此立石刻字,以茲永久紀念。
因此碑的種類五花八門,比如像立在五岳頂上的祭神碑,至今仍隨處可見的建廟碑,打仗血戰之后的紀功碑,大小不等形式迥異的橋碑、路碑、亭碑,以及貞婦、烈女、義士、孝子碑等等,不一而足。
這些石碑中,最常見的要算墳前立的墓碑了。墓碑上大都刻有為墓主人歌功頌德的碑文,當然也有一些墓碑因種種原因成了無字碑。在唐代,陵墓前立碑的風氣極盛,無字碑也就逐漸多了起來,乾陵武則天的無字碑無疑是最為著名的一塊石碑。
首先,乾陵的無字碑是武則天立的嗎?
不少游人來到陜西乾陵,總是先急匆匆的詢問:“無字碑在哪兒?”
無字碑座落在乾陵司馬道東側,北靠土闕,南依翁仲,西與述圣紀碑相對,很是奇崛瑰麗、巍峨壯觀。
無字碑是用一塊完整的巨石雕鑿而成的,它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重量達近百噸,給人以一種凝重厚實、渾然一體的美感。
碑首雕刻了8條螭龍,巧妙的纏繞在一起,龍體鱗甲分明、筋骨裸露,整體觀感是靜中寓動,顯得生氣勃勃;碑的兩側刻有《升龍圖》,上面龍騰若翔、栩栩如生;碑座上刻有《獅馬圖》,寶馬屈蹄俯首、溫順可愛,雄獅則昂首怒目、十分威嚴。石碑上還有許多花草紋飾,線條精細流暢,因而這座無字碑歷來聞名遐邇,讓很多人都想親自來一睹豐姿。
△碑首螭龍
那么,這座著名的無字碑是不是武則天樹立的呢?
根據有關史書記載,唐高宗死后,乾陵的選址、設計及營建,都是在武則天的直接指導下進行的。那么作為乾陵地面上的主要大型石雕,無字碑也很有可能是在當時豎立的;再從無字碑與另一塊重要石碑述圣紀碑相互對應的情況看,很可能二碑是同時豎立的。由此看來,無字碑的確應該是武則天豎立的。
武則天精心設計并豎立的無字碑,在整個乾陵陵園的石雕中,不僅因處于顯著的位置而引人注目,并且更以其精湛的雕刻藝術與獨特的豐姿韻味,以及種種富于傳奇色彩的傳說故事而倍受人們的青睞,真正是名傳八方。
人們來到乾陵,幾乎都要在無字碑前駐足觀看,或凝眸注視,或攝影留念,或指點評說,或考證研究……
無字碑如今在人們眼中,不僅是乾陵的象征,更是一代女皇武則天的象征。
可是,無字碑為什么又有了字?
人們看到無字碑上密密麻麻的字跡,不免疑問:既然叫“無字碑”,為什么上面又有這么多字呢?
確實,無字碑當初的確沒有刻字,如今我們看到的字是宋代以后的人們刻上去的。
據統計,從宋到明,共有39人刻了42節文字,正面32節,背面10節。這些內容中除了金朝人刻有關于修復乾陵的一節外,其余皆為歷代官宦游歷乾陵時的記游文字和歷代文人寫的吊古抒懷詩詞。
乾陵無字碑上的題詞,最早的是宋徽宗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谷正叔題寫的記游文字,其原文是:
“開封王谷正叔,按行邊部南還京兆,道經奉天,同邑尉李定應之恭拜乾陵時,男僅從行。崇寧癸末季冬初八日題。”
類似的題詞還有5段,均為宋人所刻。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3月,宋京還題了很有意思的一首五言律詩:
千山頭角縮,萬木爪牙深。
有客能占氣,無人解摸金。
難名帝堯德,易卜漢文心。
慷慨松風外,停車聊一吟。
明代題詞和題詩的數量最多,內容也不僅僅限于拜謁、憑吊及記游,還有許多至今讀來依然不乏真知灼見和藝術魅力的詠古抒懷詩詞。例如,明嘉靖年(公元1525年)進士王尚炯送楊遂庵還朝路過乾陵時所作的一首詞:
無字碑,誰立豎?
李兮唐,周兮武。
千秋冤結一抔土,
唐家余子不足數,
于闐此意晦終古。
這首詞嘲弄了唐太宗之后唐代諸位皇帝的昏庸無能,又透露出了作者對無字碑的石料是來自于何處的猜想。
在無字碑正面大約2米的地方,刻有明嘉靖年丁亥(公元1527年)2月4日題的一首詩:
突突孤孤插太清,
行人遙指是乾陵。
則天虐炎今何在?
殿臺焚燒石獸崩,
乾陵松柏遭兵燹,
滿野牛羊春草齊。
唯有乾人懷舊德,
年年麥飯祀昭儀。
但讓人既可惜又覺得憤怒的是,這段字跡雋秀、內容深刻的題詩在前些年幾乎被密密麻麻的現代游人題寫的“到此一游”之類的字跡所覆蓋了,后來實在覺得有礙觀瞻,有關部門不得不把它鏟磨掉了。
巍巍的無字碑上,歷經宋、金、元、明、清各代,鐫刻了許多文字,不僅在內容上自然形成了評價武則天的另類“碑文”,而且在書法上是真、草、隸、篆、行五體皆備。
形象的說,它的確稱得上是一部跨越朝代的石質巨書;也許,這也可能正符合武則天當初立碑的本意。
△乾陵無字碑幢
那么,無字碑上的文字都是漢字嗎?
乾陵無字碑上的題詞,除了用漢字鐫刻的一些耐人尋味的詩篇和一些游記之外,還有金朝天會年間(公元1134年)到正大元年(公元1224年)的4段題詞。
在無字碑右上方有一塊加雙框十分醒目的文字,這是金代人刻的一段反映當時金朝皇帝的弟弟都統經略郎君主持修復乾陵的文字,也是金代所刻4段題詞中最重要的內容。
這段文字中大字為少數民族文字,小字注釋為漢字,其內容為:
“大金皇弟都統經略郎君行記。大金皇弟都統經略郎君餉以疆場,無事獵于梁山之陽。至唐乾陵,殿廡頹然,一無所睹,爰命有司鳩工修飾。今復謁陵下,繪像一新,回廊四起。不勝欣懌。與禮陽太守酣飲而歸。時天會十二年歲次甲寅仲冬十有四日。尚書職方郎中黃應期、宥州刺史王圭從行。奉命題。”
起初,人們誤以為這段少數民族文字是金朝的女真文。直到二十世紀60年代,在內蒙古巴林右旗附近發現了遼代興宗、道宗皇帝與皇后的契丹文字哀冊,這才弄清二者同屬一種文字,即為早于女真文的契丹文。
契丹文是公元920年創制的,從創制使用到廢止僅僅只有200多年。這段文字是公元1134年用契丹小字刻寫的,當時金代還在通用契丹字。過了50年后,金章宗才“詔罷契丹字”,開始全面推行新創的女真文字。
因為女真文字的創建是受了契丹文字的影響,因此難免有相似之處,所以在當時證據不足的情況下,此文很容易被誤判為女真文字。
并且因為女真文的推行,使契丹文幾乎絕跡了,在浩如煙海的史籍中僅僅保存有5個契丹文字。因而,這段契丹文字的碑刻確實是極為珍貴的,更顯示了無字碑的特殊價值。
△無字碑后刻@碑文
首先,在中國數千年漫長的歷史中,乾陵無字碑既不是最早的、也不是最后的、更不是唯一的無字碑。
乾陵無字碑之所以馳名中外,給人們的印象如此之深,以至于有些人產生唯乾陵有無字碑的誤解,主要是因為乾陵的無字碑是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所立的,并且石碑形體巨大、為整石所鑿就,造型十分獨特,說是“無字”實則“有字”的玄妙,所以也就格外引人注目,倍受世人青睞了。
另:對唐周歷史及武則天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鏈接閱讀本人其它與之相關的多篇文章
注:文中圖片來源網絡,如侵則刪。
本人專注于文化歷史、讀書心得、詩詞對聯、文玩收藏、郵票錢幣及書法知識等方面。關注@寒柏隴臥子,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閃光時刻」主題征文 二期#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84413.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