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東坡肉的特點及其來歷簡介東坡肉的由來你真的知道嗎
發(fā)布時間:2025-11-12閱讀(2)
導語:北宋元豐五年,有一個經(jīng)常被流放的官員,這個人就是蘇軾,而他的著作浪淘沙也是人盡皆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可是不少人童年的陰影,那時候天天背詩句,而蘇大家占了一半,可見蘇軾多喜歡創(chuàng)作了,而蘇軾又叫蘇東坡,有很多會有這樣的疑慮,他和東坡肉是不是有什么關系?沒錯,這道菜名,就是蘇軾起的名字,蘇軾那可是歷史上人盡皆知的吃貨,而對于蘇軾來說既然活著,就不能白白地活著,要白白胖胖地活著。

蘇軾被皇帝貶謫到湖北黃州,他的日常就是創(chuàng)作,但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一個新天賦,“吃”,他從天南吃到了地北,下到野菜上到豬頭,一樣也沒放過,甚至還寫進了詩篇里,成為了廣為流傳的菜譜。

而其中最有名的,莫過于東坡肉,東坡肉這道名菜,不僅在古代深受人們喜愛,而在今天這道菜也是家中愛吃的常菜,大家都知道東坡肉是用豬肉做的,而在宋朝年間,人們是不愛吃豬肉的,一般都吃羊肉,而且豬肉非常便宜,對于豬肉來說,屬于富人不愛吃,窮人不耐煮的,而蘇軾改變了這一現(xiàn)狀,東坡肉成為當時的流行菜。

而我們現(xiàn)在的東坡肉是味道和賣相是非常有食欲的,放了很多料酒和醬油進行上色,比較有滋味,看起來也更加有食欲,而蘇軾的東坡肉當時并沒有那么多材料,其實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白水豬肉,需要煮到一定時辰,肉才會更好吃,更鮮美,但在那個時候,能有如此美味已經(jīng)非常不錯了。

后來蘇軾第二次貶謫到惠州嶺南,在那里發(fā)現(xiàn)了美味,荔枝,也創(chuàng)作出了現(xiàn)如今我們人人都聽過的這首詩,其中一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堪稱經(jīng)典,也由此讓人想到了楊玉環(huán)。

而蘇軾作為一名吃貨,不僅僅發(fā)明了東坡肉,還發(fā)明出了羊脊骨的菜譜,而羊脊骨的做法和味道也是一絕的,起名叫做羊蝎子,當時蘇軾被第二次貶謫,一般人家只吃羊肉,而羊骨頭一般都會低價售出,非常便宜,而蘇軾就鉆了這個空子,作出了美味的羊蝎子,而蘇軾是蜀中人,所以吃這個羊蝎子的時候還喜歡沾著白糖吃,那味道更是一絕。

蘇軾這一生是一直是在奔波的,其中他還做了一首詩,其中內容說道: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這里說到的三個地方就是蘇軾貶謫的三個地方,而第三次貶謫就是在儋州海南,這次貶謫得更遠了,貶去了海邊,雖然離家遠,孤身一人比較孤獨,但是蘇軾去了就不愿意回來了,因為到了那邊,蘇軾又發(fā)現(xiàn)了另一種美味,那就是生蠔,以至于后期讓他回到京城他都不愿意回來,也不向身邊的人分享,他認為這可是絕味,舍不得告訴別人,可見蘇軾屬實是吃貨一枚了。

結語:對于蘇軾來說,這一生都在貶謫,但是對生活從不會失去希望,雖然被貶好幾回,但似乎對于蘇軾來說,這些都是他發(fā)現(xiàn)美食的道路,是他的經(jīng)歷,而他是一個世俗看淡,只為口忙的人,被趕出了朝廷,那就把心思放在廚房,即使多次貶謫,內心也不渺茫,向“吃”看齊,即使孤身一人流落四方,也會用美食豐富自己,有著一顆發(fā)現(xiàn)美食的眼睛,創(chuàng)作美食的雙手,我們要向蘇軾學習。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