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9)

用思維導圖學習,可以鍛煉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總結歸納能力,把看似分散的知識點連成線、結成網,使知識系統化、規律化、結構化;知識系統化的力量是很強大的,根據一定的結構組織起來的力量絕對不是個體力量的簡單疊加,而是呈幾何級數增長。就好比是撿葡萄,你一粒一粒撿,恐怕最多拿幾十粒,但要是把葡萄串成串,拿到的葡萄可能多幾十倍。思維導圖就是幫你找到正確的路徑,走出最短的距離,讓學生學習起來更輕松。
下面分享部編版語文五年級第二單元《將相和》知識拓展思維導圖,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知識拓展思維導圖
知識拓展問題思考
1、藺相如、廉頗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結合具體事例說一說。
藺相如是一個勇敢機智、不畏強暴人,他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
在“完璧歸趙”這個故事中,藺相如見秦王絕口不提以璧換城,便說:“這塊璧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 機智地要回和氏璧,接著說“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撞碎在這柱子上!”然后捧著璧,往后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從他的語言和行動中可以看出他不畏強暴、機智勇敢。
“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將軍嗎?……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呀!”
則可以看出他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
廉頗
威震朝野,秦王也懼他幾分,知道他屯兵邊界就不敢妄動。
他耿直爽快,當藺相如的職位比他高時,他毫不遮掩地表達了自己的不滿。
“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
他勇于改過,一員老將脫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其精神令人敬佩。
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
2、這三個故事之間是什么關系?
這三個故事緊密聯系,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3、藺相如比廉頗更重要,你認同這種說法嗎?
不認同。他們一個是文臣一個是武將,起的作用不同,但都很重要。藺相如幾次順利完成使命,他的機智勇敢是重要原因之一,但也離不開廉頗的緊密配合。
背景材料
作者: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 [1] ,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 [2-6] [7] 。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司馬遷早年受學于孔安國、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戰國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