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10)
我所了解的西安歷史文化之二
——羊肉泡饃、biangbiang面、油茶
很多到過西安和沒有到過西安的外地朋友,對“西安”這兩個字除了它為十三朝古都之外,延伸的想象無非也就是肉夾饃、羊肉泡饃之類。羊肉泡饃,可以說是最具代表性的西安美食。這道美食由來已久,古時稱它為“羊羹”,早在北宋時期,蘇東坡就留有詩句贊美:“秦烹惟羊羹,隴饌有熊臘。”在西安,老孫家以及隆盛祥的牛羊肉泡饃、橋梓口賈永信臘牛肉算是最有名的老字號了。
面條像腰帶的“biangbiang面”也值得一提。相傳是一位窮困潦倒的秀才趕往咸陽,路過一家面館時,聞其香味,加之饑腸轆轆,聽見里面“biáng—biáng—”之聲不絕,不覺便進去,叫小二給他上一碗本店的招牌面,秀才吃完覺得好吃得不得了,正準備結賬的時候卻發現口袋里面沒有錢,于是便和店主商量怎么抵這一碗面錢,店主讓秀才發揮他的所長,把這個面的名字寫出來,秀才見這面制作的時候發出“biang-biang”這樣奇怪的聲音,便提筆寫下了“biang”字,店主極為滿意便讓其抵了這一碗面錢。這也不由得讓我回憶起,去歲冬日在石油大駐扎的那段時光,占用人家的教室也就罷了,還經常光顧人家的餐廳,每當學習餓了就去喋一小盆蘸水面,7元錢,好吃不貴,美滋滋。

一碗美食一段過往,不論是一碗湯還是一碗飯,都能找到一些溫暖的記憶。看到“油茶”,想起了小時候,母親給我們做“炒面”吃,類似于油茶面的做法,只不過是純面粉做的,所謂的五仁啥都沒有。母親一般會做兩種口味,咸的和原味的。當早餐吃,開水沖食,咸的吃膩了就換口味,給原味的加點白砂糖攪拌均勻,舔著吃干的。那時候,要聽說誰家做炒面了,就眼紅嘴饞,嚷嚷著也讓母親做。每次吃的時候都很舍不得,小心翼翼的用小勺子挖一點點,攢著慢慢吃。長大后,有次和母親拉家常,母親才道出了實情,長長的吁嘆了一聲:“唉,瓜女子,過去人窮,沒啥吃,沒錢給你們姊妹買奶粉喝,炒炒面當奶粉吃,哄瓜娃呢”。
如今,一碗普普通通的“炒面”也發展成為關中地區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早餐小吃——“關中油茶”。那么,“油茶”它是一種茶嗎?顯然不是,之所以稱它為“油茶”,是因為它主要是由小麥粉和山茶油,再加一些芝麻、花生、果脯等料制作而成。
事實上,關中油茶歷史悠久,它是由西周時的“酏食”(酏,讀作:yǐ)演變發展而成。到隋唐五代時,屬于風味各異的飯粥品種之一。清光緒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避難西安,陜南地方官吏曾進貢御用,慈禧太后食后,贊不絕口。
而今,關于油茶的特產有說是北京的,有說是陜西的,也有說是河南等地的,眾說紛紜。不過,可以總結出一點,這種傳統的美食在民間廣泛流傳,深受老百姓的喜愛、歡迎。在西安,我也吃過幾次,都是壺壺茶,一次在八府莊的村子里,還有幾次是在西工大校區邊的早市上喝過。那時,每天早上去西工大操場跑步,完了在早市上溜達一圈,順便在路邊攤位上喝一碗油茶,說來也是一碗油茶一根麻花一種情懷啊!
陜西我知道的能論的上是有品牌的油茶,大概算是“德富祥”了吧,是專業從事傳統清真食品研究、開發、生產和銷售的現代化企業。印象中,小時候逢年過節走親戚,基本都送油茶,五仁咸油茶、中老年油茶。在我家油茶幾乎都是被我一人承包的,管它什么中老年的,我通吃,每次都沖的稠稠的,一勺一勺,像剜吃豆花一樣,那種感覺妙不可言。

河南的武陟油茶在國內也是素負盛名,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成名于秦朝末年。據歷史記載,公元前206年,楚漢相爭時劉邦受傷于武德縣,住在姓呂的家里。呂氏以膏湯積殼茶食之,三個月后劉邦傷愈。詩云:“佳膳出武德兮,膏湯勝宮筵。”劉邦即位后,在長安思食膏湯不得,即召呂某入宮,封為五品油茶大師,封油茶為御膳。
以至后來的清代年間,武陟油茶依然廣受歡迎。相傳,雍正帝至武陟視察黃河險工,當朝知縣吳世碌以武陟油茶進奉,雍正食之大喜,稱贊“武陟油茶潤如酥,山珍海味難媲美”,并傳旨廣開油茶館,武陟油茶由此盛名遠揚。
一不小心對外省的油茶也打了個廣告,誰讓我是河南的媳婦呢,哈哈,油茶的故事就先講到這兒吧!當然,除了以上我介紹到的美食之外,還有秦嶺的土蜂蜜以及回民街具有代表性的希木酸奶也是杠杠滴!留著你們自己慢慢去品吧,我就不劇透了。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