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8)

















































一、導入新課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幾句詩寫的是哪一位歷史人物?(學生回答引出諸葛亮)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的智慧的化身,其實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讓我們學習一篇諸葛亮寫給他兒子的家信——《誡子書》,去體會慈父的殷殷情懷,智者的諄諄教誨。
二、教學新課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注意停頓。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2.全班齊讀課文。
1.合作探究:小組合作,解決翻譯過程中遇到的難題。
(1)重點詞語解釋
靜以修身(屏除雜念和干擾,寧靜專一) 非寧靜無以致遠(達到遠大目標)
非學無以廣才(增長才干) 淫慢則不能勵精(放縱懈怠)
年與時馳(疾行,指迅速逝去)
遂成枯落(凋落,衰殘。比喻人年老志衰,沒有用處)
(2)重點句子翻譯
①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翻譯:不能淡泊自守,就無法明確志向,不能寧靜專一,就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②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翻譯:年紀隨同時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隨同歲月而消失,最終凋落衰殘,大多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
2.翻譯全文。
君子的行為操守,以寧靜來修養身心,以節儉來培養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無法明確志向,不能寧靜專一,就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干來自學習。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干,不定下志向就無法學有所成。放縱懈怠,就無法振奮精神,輕薄浮躁就不能修養性情。年紀隨同時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隨同歲月而消失,最終凋落衰殘,大多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只能悲哀地坐守著窮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那時再悔恨又怎么來得及!
1.本文作者闡述的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兩方面進行論述的?
明確:論點: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分別從治學和修身兩個方面進行論述,一正一反,說服力強。
2.本文作者抓住一個“靜”字,圍繞學習告誡兒子要成才必須具備哪幾個條件?
明確:①淡泊: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②立志: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③惜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3.諸葛亮認為成才的條件是什么?這幾個條件之間有什么關系?
明確:諸葛亮認為成才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志、學、才。他主張以儉養德、以靜求學、以學廣才,這三者是互相聯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須努力學習,要想學有所得,就必須確立大志(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礎,而“修身、養德”是成才的關鍵。
4.“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話的核心是一個“靜”字。“儉以養德”與“靜”有何關系?
明確:看似無關,實則關系密切。因為節儉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費。這就要求人們的內心世界始終保持寧靜,不會因為貪圖豐厚的物質享受而分神勞力。
請學生從文中找出自己喜歡的一個句子,談談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啟發。
示例一:“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時光飛逝,我們要珍惜時光,不能等到自己變老,和世界脫節,才悲嘆歲月蹉跎,那將于事無補。
示例二:“非志無以成學。”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從小確立大志,否則人生就沒有了方向。周總理在12歲的時候就發出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這一崇高的志向激勵著他為中華之崛起“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