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什么
發布時間:2025-11-02閱讀(1)
流傳于山東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是柳腔。柳腔是山東省即墨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乾隆年間,肘鼓子傳入即墨后,與當地民間小調、秧歌相互融合,形成柳腔,主要流傳于即墨地區,后流行于膠東一帶,并傳入青島市區。 文化特征:1、語言:柳腔運用即墨地區方言,屬于漢語北方方言的膠遼官話,通俗易懂,樸素親切,富于夸張,充滿生活氣息,具有濃烈的鄉土風味。同時,善于運用比興和夸張手法,增強感染力。2、音樂:柳腔采用民樂伴奏,分為文場和武場。文場由弦樂和管樂組成,弦樂主要樂器有四胡、二胡、中胡、琵琶、月琴、三弦、揚琴等;管樂有笙、嗩吶、笛子等。管樂主要是用以吹奏過門、曲牌,起過度和創造氣氛作用。武場的主要樂器有板鼓、大鑼、小鑼、吊鈸、小鈸、啞鈸、碰鐘、大小堂鼓等,用于打擊伴奏。樂譜和鼓點多借用于柳子和京劇的套數。3、曲牌:柳腔的曲牌包括演唱曲牌、弦樂伴奏曲牌和吹打樂曲牌,大部分由當地民歌、小調發展而來,也有一部分是由其他劇種移植來的。常用的曲牌有《四不象》《悲垛子》《花垛子》《句句雙》《豆葉青》《朝天子》《登天梯》《愁中悶》《芙蓉花》《南鑼》《大鋸缸》等近5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