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16)
1.通過小標題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揣摩關鍵句段的含義。
2.品味語言,體會其表達效果。
3.了解鄧稼先的成就,感受他的襟懷,把握課文的思想內涵

1、作者簡介
楊振寧,美籍華人,物理學家。1957年與李政道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人之一。
2、寫作背景
這是鄧稼先的好友楊振寧為他寫的一篇回憶錄。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病逝世,結束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光輝一生。對于鄧稼先的逝世,楊振寧教授無限悲痛。為了緬懷好友,作者以中華幾千年文化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來的民族情結、五十年的朋友深情為基調,用飽含感情的語言寫了這篇傳記。
3、文體知識
傳記 是一種常見的文學形式。主要記述人物的生平事跡,根據各種書面的、口述的回憶、調查等相關材料,加以選擇性的編排、描寫與說明而成。傳記一般不虛構,紀實性是傳記的基本要求。

4、讀準字音
宰割(zǎi) 元勛(xūn) 氫彈(qīnɡ) 直腸癌(ái)
奠基(diàn) 婦孺皆知(rú) 選聘(pìn) 夐(xiònɡ)
曛(xūn) 鋌(tǐnɡ) 籌劃(chóu) 殷紅(yān)
摯友(zhì) 彷徨(pánɡ huánɡ)
5、辨清字形
愧(kuì)慚愧 攝(shè)攝影
槐(huái)槐樹 懾(shè)威懾
魁(kuí)魁梧 鑷(niè)鑷子
6、理解詞語
宰割:比喻侵略、壓迫、剝削。
鮮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可歌可泣:值得歌頌,使人感動得流淚,指悲壯的事跡使人非常感動。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謹慎,貢獻出全部精力,一直到死為止。
當之無愧:當得起某種稱號或榮譽,無須感到慚愧。
家喻戶曉:每家每戶都知道。
鋒芒畢露:指銳氣和才干全都表現出來。多形容人氣盛逞強。
婦孺皆知:連婦女小孩都知道,表示眾所周知。
熱淚滿眶:形容因非常高興、感激或悲傷而流的眼淚充滿了眼睛。
馬革裹尸:用馬皮把尸體包裹起來,指軍人戰死于戰場。
縈帶:環繞。
層出不窮:接連不斷地出現,沒有窮盡。

1、【整體感知】
概括六個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來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的背景下推出鄧稼先。
第二部分:簡單介紹鄧稼先的生平經歷和貢獻。肯定鄧稼先“‘兩彈’元勛”的地位,贊揚鄧稼先“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光輝一生。
第三部分:在同美國“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的對比中來寫鄧稼先。
第四部分:作者寫自己得到的消息,中國的原子彈工程沒有任何外國人參加,是自力更生搞出來的,因而感情受到極大震蕩,一時熱淚滿眶。
第五部分:寫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鄧稼先所表現出來的超凡的創造才能與身先士卒、不怕犧牲的獻身精神。
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寫給鄧稼先夫人的電報、書信中的幾段話,總評鄧稼先,總結全文。
2、【分析主體形象】
1.第?段中,作者為什么稱鄧稼先是“中華民族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
作者稱鄧稼先是“奠基人”“開拓者”,充分贊揚了鄧稼先在我國核武器的基礎建設和發展方面作出的巨大貢獻,肯定了他在我國核武器事業發展領域的地位。
2.奧本海默和鄧稼先兩個人最大的相同點是什么?為什么把他倆對比著寫?
他們分別是美國和中國原子彈設計的領導人,各是兩國的功臣。此處的對比,不僅說明奧本海默與鄧稼先對各自國家的貢獻巨大,還說明鄧稼先的堅毅和奉獻精神,這樣就自然而然地得出后文的結論:“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黨員”。
3、【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將鄧稼先這一人物放在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中描寫、評價,抓住了他忠厚平實、真誠坦白的性格特點,突出了他對民族的貢獻,高度贊揚了他深沉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將個人生命奉獻給祖國國防事業的崇高情懷。

1.結構獨特,角度新穎。
作者采用“橫式結構法”,巧立小標題,通過“板塊”并列的結構,將鄧稼先的生平事跡與杰出貢獻同國家的興衰、民族的強弱聯系起來。
2.選材精確,突出主題。
鄧稼先的故事有很多很多,但作者選擇最能表現其精神的事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力地表現了文章的主題。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