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語文專升本答題模板 專升本語文精講
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7)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有春的嫵媚,夏有夏的妖嬈,冬有冬的莊重,而秋,更是風情萬種,千姿百態。從古到今,無數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筆、自己的心情去詮釋心中的秋。今天,我們攜手步入郁達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來品味他筆下那獨有的“故都秋味”。
走進郁達夫
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陽人,是一位為抗日救國而殉難的愛國主義作家。1913年留學日本,曾和郭沫若、成仿吾等組織以抗日為宗旨的夏社,后又組織了創造社(在日本創立)。130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32年參加中國民權保障同盟。1937年參加抗日,1945年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于印尼的蘇門答臘島。
郁達夫是“五四”以來很有影響的一位作家,1921年10月以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短篇小說集《沉淪》出道。他的小說多采用“自敘傳”的方式和第一人稱的寫法。代表作——短篇小說:《沉淪》、《薄奠》、《春風沉醉的晚上》 ;
中篇小說:《迷羊》、《出奔》、《她是一個弱女子》;
散文集:《達夫散文集》、《屐痕處處》、《閑書》。

一分鐘概述
《故都的秋》出自郁達夫最后一本散文集《閑書》,是一篇贊美北京秋天的游記散文。整篇文章蘊含一種深沉的故都之戀、故國之愛,文中將悲秋與頌秋結合起來的描寫與作者的人生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故都的秋”體現了作者一直追求的“深刻厚重”的生命形態——悲涼之中富有內涵。通過與“南國之秋”的對比描寫,渲染出北國(北京)秋天的”清、靜、悲涼“,處處滲透著郁達夫積極與消極情緒糾結與斗爭的痕跡。全文中心突出,結構印記,形散神聚。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熔于一爐。
核心考點
1、本文作者及代表作。(見正文)
2、本文的文體類型:描寫北京秋天的游記散文。
3、本文的中心線索及整體結構:全文圍繞著北京秋天“清、靜、悲涼”、“色彩濃、秋味永”為中心線索展開。(整體結構見結構圖)
4、結構特點:線索清晰、中心突出、結構嚴謹、形散神聚。
5、藝術特色:寫法靈活,記敘、描寫、議論、抒情交錯運用、熔于一爐。
6、寫作手法:對比反襯。
7、文中“廿niàn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黃酒”、“稀飯”、“鱸魚”、“黃犬”等指——“南國之秋”;“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zhè寺的鐘聲”、“白干”等指——“北國之秋”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74243.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