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繪本為什么不能 為什么大部分繪本都沒有拼音
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11)

書媽媽繪本,閱讀伴成長!
越來越多的爸爸媽媽開始發現繪本的好:
有的繪本“專治”不肯乖乖上床睡覺“病”,

有的繪本給予孩子勇氣面對“可怕”的影子,

還有的繪本告訴孩子怎樣管理自己的情緒……

繪本有那么多的好,在不少父母眼里,它卻還有那么一丁點“不完美”——如果給繪本里的文字標上漢語拼音就完美了。
有了漢語拼音,孩子不僅可以自己讀繪本,還可以認字呀,可以鍛煉朗讀能力,可以積累好詞好句,可以……
爸媽希望繪本注音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相信你也發現了,大部分繪本卻沒有滿足我們的期望。為什么繪本沒有注音呢?
圖畫才是繪本的“根”
其實很多人對于為什么要給孩子看繪本并不清楚,很容易將繪本等同于普通的兒童讀物。
大人們也因此很容易產生誤解,認為文字是主體、圖是輔助,繪本就像小人書。有了這樣的認知作為基礎,文字注音的必要性顯得順理成章——沒有注音孩子自己不就看不懂了嗎?
但事實上,在繪本的世界里,圖畫才是“王”。
“插圖,對兒童來說,是閱讀的最初入口,他們的閱讀興趣正是被插圖激活的?!?/p>
圖畫是閱讀的入口,更是孩子進入奇妙的故事世界的大門。
松居直先生曾講過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可以幫助你我理解圖畫對于幼兒閱讀是多么重要。
這是一個日本幼兒園中班老師的親身經歷:
這位老師很喜歡給班里的小朋友講各種各樣的故事,帶著他們一起讀圖畫書。
這天,她想試試看給孩子們講《一寸法師》的故事,盡管對于4歲的孩子,理解這個故事可能會很難,但老師還是想看看孩子們的反應。
“今天我要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崩蠋熣f,原本嘰嘰喳喳的孩子們立馬安靜下來了。
“這個故事的名字叫《一寸法師》……”
“老師老師,一寸‘帽子’是什么樣的帽子呀?”(在日語里,帽子的發音和法師的發音類似。)

在日常生活中,一個4歲的孩子很難會碰到“法師”這個詞,當它和“一寸”組合在一起,只會讓孩子們更困惑。
但他們還是努力地試圖去理解,就在這個時候,“帽子”這個詞就突然從他們腦子里蹦出來了,“啊,原來是帽子呀,那一寸帽子是什么樣的帽子呀?”所以孩子才會這樣發問。
老師聽到這個問題大吃一驚,看看班上的其他孩子,聽了那個孩子的提問后大多數都露出了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啊~~原來是帽子呀”,然后睜著大眼睛期待老師繼續講下去。
但是,“帽子”不可能出生,也不可能乘坐木碗做的船,如果繼續講下去,孩子們會越來越糊涂。
想象不出故事世界,孩子們只會對這個故事失去興趣,沒有耐心再聽下去。長此以往可能孩子對故事再也提不起興趣了。
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兒呀。
所以老師趕緊拿出了圖畫書,這一次,孩子們在展開想象的翅膀時有了一個共同的形象作為基礎。當他們對故事的想象遇到障礙時,圖畫會給他們帶來新的線索。孩子們就是這樣通過圖畫在腦海里構建出一個完整的故事世界,通過不斷的想象與探索獲得閱讀的快樂。
圖畫是繪本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兒童閱讀的起點。
繪本作家了解孩子的世界。在創作的整個過程中,他們的靶心便是如何用圖畫來講故事,讓完全不認字的幼兒只看圖畫也能明白故事的內容。
圖畫這樣重要,那文字是不是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呢?這是一種極端的看法,其實文字在圖畫書中也有作用,它對圖畫起到輔助作用。
既然有文字,豈不是有注音會更好?
其實繪本作家沒有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任何注音符號作為輔助是有自己的考量的。

(《大家晚安》作者克里斯·霍頓的創作過程)
在創作的過程中,畫面有前后順序,圖畫中的構圖也是巧妙安排過的,文字應該出現在什么地方也是經過精心考量的。不放拼音,其實也是有理由的。
首先,注音會破壞畫面的平衡感和美感。漢字是方塊字,拼音是字母,他們的結合,總是有點別扭的。
其次便是破壞故事的連貫性,繪本是親子共讀用的,很早就放手讓他們自己讀繪本,確實是不科學的。
繪本是父母講給孩子聽的
好多孩子一個故事聽五六遍都不會膩,有了注音,學會了拼音的他們就可以自己念了,獨立閱讀不是很重要嗎?而且我們也可以“解放”了呀!!
但是,很早讓孩子自己讀圖畫書,其實是教育的敗筆。
特別是孩子到了五六歲,假如書里面有注音的話,他會很努力地拼出來,閱讀的樂趣其實是折損了的。
舉個例子,大人讀英文原版小說的時候,如果每個不認識的單詞都要查一下字典,那么你還能享受閱讀的過程嗎?誠實地講,至少對于我來說,與其說是在享受閱讀英文小說的樂趣,不如說我是在拿英文小說學英語。
這樣的閱讀不僅很難產生閱讀的樂趣,連故事的完整都不能保證,你總是被種種“阻礙”打斷,要費很多力氣才能將故事串聯起來。對于我們成人是如此,對于處在同樣境遇的孩子呢?我想答案不言自明。
給繪本注音,讓孩子追著每個字去讀繪本,其實是在學拼音,運氣好的話,還能認漢字。
閱讀的樂趣無從談起,更不要提自主閱讀了。
繪本什么時候變成冷冰冰的教科書了呢?

“充分感受圖畫書魅力的孩子,很快會進入下一個讀書階段?!?/strong>
與其急功近利希望孩子通過繪本學習拼音和漢字,不如和孩子一起享受共讀的樂趣,當父母發自內心地為孩子朗讀時,故事才會在孩子心中留下痕跡。
和孩子一起體驗故事的世界會成為你們共通的經驗,這樣的經驗對孩子來說很珍貴,會成為你們之間的紐帶。

“讀書絕不是賽跑,不能比誰快誰慢,父母急躁的情緒只會妨礙孩子讀書的進展?!?strong>有你為孩子充滿感情地講述繪本里的故事,我們真的還有必要給繪本注音嗎?
獲獎好繪本都不帶拼音:
繪本作為讓孩子養成閱讀習慣的啟蒙讀物,我們肯定有發現,它們的畫面都是非常漂亮的,而且,基本上都是作者用畫筆畫出來的,色彩、構圖都是非常符合孩子心智特點的。
有心的家長肯定有發現,孩子在閱讀繪本的時候,他們的注意力更多是在圖片上,更多的是在閱圖,甚至是非常細小的點。
通過看繪本中精美的圖片,充分的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和觀察力,能很好的讓孩子進入到故事的意境中。
▼下圖凱迪克大獎作品《大衛不可以系列》
拿小年齡段的繪本《大衛不可以》為例,整本書文字很少,圖片很大很夸張,而且單頁就能編成一個故事,繪本中文字的作用是對內容進行引導閱讀,更多是讓孩子去觀察大衛家的擺設,大衛的表情,想象大衛接下來要做什么動作...

▼下圖凱迪克大獎作品《小房子》
文字內容開始增多,(講的保護環境的,符合3歲~8歲孩子閱讀,當然也符合8歲以上的孩子閱讀,上不封頂),但你們有發現文字上還加上拼音嗎?答案是沒有的 。

我做了這么多年教育,講了上千個故事,不管是國際安徒生獎、凱迪克獎、凱特格林納威獎還是紐伯瑞兒童文學獎繪本作品,都是不帶拼音的。我相信家長們也都有觀察到。


國內正版繪本,99%以上都是不帶注音的。
▌拼音就是一個工具:
在尹建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有說到這樣一句話,我覺得非常有道理:
拼音相當于二胡演奏員偶爾使用過的那塊松香,可以讓弓毛更潤滑,卻用不著在每個孩子初學二胡時就先去花費好長時間學習關于松香的知識。拼音是一個工具,可是現在這個“工具的工具”,卻變成了工具本身和目的本身。
其實以前壓根就沒有拼音,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為了學習漢字,他們開始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漢語。也是一個認字的工具。
即使到了小學認字階段,閱讀的過程中,拼音容易讓孩子更加依賴,而且認字效果也會變差。
這個我也特地問了電子工業出版社的小伙伴,出版社的小伙伴說到,如果依賴拼音,孩子對文字的接受和感知能力會變差,這個怎么理解?
識字是孩子自行找規律的過程。比如金字旁都和金屬相關。有心做部首的字,大多和感情相關?;ハ嘀g有聯系,而不是簡單漢字。邊讀邊猜想這個過程更有益孩子的智力發育越鍛煉越聰明。
這時候,有家長又要問了:為什么小學語文課本要有拼音???
我想說的是,小學課本有就夠了,買的課外書就不要有了,再說,如果孩子不認識字,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學會使用字典就可以了,用得著每個字都標嗎?
▌注音讀物的重點偏離,毫無美感可言
很多帶拼音的繪本都是這樣的:
密密麻麻的拼音和文字擠在一起,沒有什么排版,更沒有什么設計感。至今我都沒有見過真正有哪套注音讀物,可以跟“美”字沾上邊的。只要加了注音,書的重點就不是圖畫、美感、形象和有趣了,而幫助孩子養成閱讀習慣,培養閱讀興趣的書,重點是美感,是想象力,是觀察力.....
我經常在故事里面強調,讓爸爸媽媽參與進來,繪本是一個很好的載體,在親子閱讀繪本的時候,如果我們的畫面是這樣的......你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孩子還看的下去嗎?增進親子感情怎么增?
▌別讓拼音讓你的孩子厭學:
家長可能會受到學校和社會帶來的壓力,給孩子讀注音讀物,也是希望能早早讓孩子接觸拼音,不至于在集體學習中落后。
其實拼音學習的落后根本不是大事兒,反倒是讓孩子早早接觸拼音,付出痛苦的努力,卻收獲不到學習的快樂,最后,失去了對閱讀,對文字的興趣,產生厭學心理,那就真的本末倒置了。前面我舉例的B媽媽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
假如孩子已經認識了某個字,加注音在字上,其實也只是多此一舉。就像我們閱讀英文句子,即便在認識的單詞上標上音標,我們也是忽略而過,注意力肯定是在不認識的單詞上。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74106.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