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中國的頂級國寶有哪些(下)?
發(fā)布時間:2025-10-28閱讀(2)
|
我國是一個有著上下5000年悠久歷史的古國,地大物博,在歷史上出現了很多價值連城的鎮(zhèn)國之寶。如今僅存的這些寶貝都珍藏有我國各個地區(qū)的博物館中,數量之多數不勝數。那么這些博物館的鎮(zhèn)國之寶都是些什么寶貝呢?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來長長見識,開開眼界。話不多說,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介紹分為(上)、(下)兩篇介紹,此篇為(下)篇。 南京市博物館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 ![]() 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 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只以漢代典故“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為主體圖案的梅瓶,造型端莊,胎堅釉白,在制坯、繪畫、施釉、燒制等方面均達到極高的水平,堪稱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絕品佳作。 浙江省博物館《富春山居圖》(前段) ![]() 《富春山居圖》(前段) 富春山居圖,是元朝的書畫,畫家黃公望為鄭(別號:無用師)所繪,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干濕并用,極富于變化,是黃公望的代表作,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江西省博物館商獸面紋鹿耳四足青銅甗 ![]() 商獸面紋鹿耳四足青銅甗 商獸面紋鹿耳四足青銅甗,甑鬲連體,鬲襠高,下四足。耳上各立一鹿,一雄一雌,回首相顧。鹿豎角,短尾卷,身披鱗片。甑腹飾四組展體的獸面紋。鬲足袋滿飾浮雕獸面紋,它體形巨大,氣勢雄渾,奇美詭異,穩(wěn)定性良好,有“甗王”之譽。 上海博物館王羲之上虞帖 ![]() 王羲之上虞帖 《上虞帖》是“書圣”王羲之所寫的一份信札,曾是多代皇家收藏的物品。 這件古色古香的字卷,是書法史上稱為"書圣"的東晉王羲之所寫的一份信札,名為"上虞帖"。雖是唐代摹本,它忠實地再現了原作的精神。卷子前后蓋有南唐和北宋皇室的收藏印章及歷代收藏印記,同時保留著北宋內府的裝裱格式,是一件難得的藝苑瑰寶。 湖南省博物館素紗禪衣 馬王堆一號墓T型帛畫 ![]() 素紗禪衣 曲裾素紗褝衣,西漢早期,衣長160厘米、通袖長195厘米、袖口寬27厘米、腰寬48厘米,衣重48克,1972年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在一號漢墓槨室西邊箱出土的一件竹箱內隨葬了轪侯夫人辛追生前所喜愛的時裝,其中2件薄如蟬翼、輕若煙霧的素紗褝衣特別引人注目。其衣料為輕薄的沒有染色的平紋方孔絲織物素紗,經測算,其用紗料約2.6平方米,如果除去較厚重的用作衣領、衣袖、衣襟緣邊的絹,其重量只有20多克,每平方米衣料重僅12-13克。 ![]() 馬王堆一號墓T型帛畫 馬王堆一號墓T型帛畫,中國西漢繪畫作品。長205厘米,上端寬92厘米,制作精美、色彩鮮艷、線條流暢,充分反映了漢初繪畫藝術的風格和成就,而且以神話與現實、想象與寫實交織而成的詭異絢爛場景為構圖,極具文化內涵,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描寫西漢當時現實生活的大型作品。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幕出土。 四川三星堆博物館青銅神樹 ![]() 青銅神樹 青銅神樹,共有八棵,夏代晚期青銅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86年出土于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收藏于四川三星堆博物館。 其中一號大神樹高達3.96米,樹干殘高3.84米。有三層枝葉,每層有三根樹枝,樹枝的花果或上翹,或下垂。三根上翹樹枝的花果上都站立著一只鳥,鳥共九只(即太陽神鳥)。神樹的下部懸著一條龍,龍的頭朝下,尾在上,夭矯多姿。二號大神樹的一旁,同樣有一條蜿蜒盤桓的龍,神樹與神龍的一體形象,使神樹顯示出非凡的魅力與深厚的象征意義。 四川省博物館人面牛紋大銅罍 ![]() 人面牛紋大銅罍 西周人面牛紋大銅罍,通高79厘米,腹徑41厘米。 罍蓋的頂端浮雕成四面人形面容,造型飾紋猶如頭上戴冠的人面,與廣漢三星堆青銅大立人的頭飾有幾分相象,使人猜測它們之間是否存在某種淵源關系。蓋身反時針飾前蹄下跪側面同向的四個牛紋,罍雙耳為圓雕牛頭形,而牛身一分為二飾于肩兩側,兩牛尾之間再飾一牛頭,腹下另飾一小牛頭形耳。所有的牛紋都采用比較寫實的圓雕或高浮雕塑造。值得一提的是,從牛角等造型特點看,所飾之牛,都有一對彎曲的牛角,當為四川地區(qū)耕田的水牛形象。由于該罍裝飾的牛紋較多,因而也有人將該罍稱作牛紋罍的。全器除主圖外,沒有再飾其他紋飾,器身素潔,翠綠亮潤,如翠玉一般,是古玩界常說的典型“綠漆古”。整件器物制作精美,簡潔大氣,不愧是巴蜀青銅器的代表,國之重器。 四川省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太陽神鳥”金飾 ![]() “太陽神鳥”金飾 太陽神鳥金飾是2001年出土于四川成都金沙遺址的一張金箔,屬商代晚期作品,整個金飾呈一圓環(huán)形狀,金飾上有復雜的鏤空圖案,分內外兩層,內層為周圍等距分布有十二條旋轉的齒狀光芒;外層圖案圍繞著內層圖案,由四只相同的朝逆時針飛行的鳥組成。四只鳥首足前后相接,朝同一方向飛行,與內層漩渦旋轉方向相反。對其進行成分分析得知其含金量高達94.2%。該金飾可能是古蜀人祭祀用的神器。現藏于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遺址博物館。2005年8月16日“太陽神鳥”金飾正式成為中國文化遺產標志。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西漢偏將軍印章 ![]() 西漢偏將軍印章 “偏將軍印章”是1982年市民劉定全在嘉陵江邊拾得,捐贈給重慶市博物館收藏。此印系龜紐方形金印,通高2厘米,紐高1.2厘米,邊長2.4厘米,重108.95克。含金96%。篆刻印文“偏將軍印章”五字三行,前2字為第一行,中間2字為第二行,后1字為第三行,是一方漢代官印。 據文獻記載,偏將軍系將軍的輔佐,此官制始設于春秋,通常由帝王拜授,也有大將軍拜授的。偏將軍印沿襲了兩漢官印制度,即官高者用龜紐,中下級官吏用鼻紐的制度。金制官印流行于漢晉時期,目前全國共發(fā)現26枚,兩漢金印僅存15枚,為希罕之物,至為珍貴。 云南省博物館牛虎銅案 ![]() 牛虎銅案 戰(zhàn)國牛虎銅案,是云南青銅文化藝術的杰作,也是云南省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它出土于江川李家山墓葬群中墓坑最大,隨葬品最多的24號墓。器物主體為一頭大牛,站立狀,牛角飛翹,背部自然下落成案,尾部飾一只縮小了比例的猛虎,虎做攀爬狀,張口咬住牛尾;大牛腹下中空,橫向套飾一只站立狀小牛。大牛與小胡用模鑄造,一次成型,小牛則另鑄再焊接于大牛腹下。作為滇國的一件祭器,牛虎銅案在力學和美學上都達到了極高水平,幾近完美。 貴州省博物館唐開元投龍銅簡 ![]() 唐開元投龍銅簡 唐開元二十六年,高35.9厘米,寬12厘米,厚0.8厘米,重3270克。投龍簡系封建皇帝舉行“投龍”典禮時,刊刻告文的銅版或銀版。 此簡為長方形銅板,素地無紋飾,通體蒼翠如玉,間有褐色斑痕。正面陰刻楷書李隆基告文、年款等共五行八十六字,背面刻字三行共五十一字。 這件簡為唐玄宗李隆基為祈“長生之法”,于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投刺紫蓋仙洞”之銅版簡,時年玄宗53歲。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翔鷺紋銅鼓 ![]() 翔鷺紋銅鼓 西漢翔鷺紋銅鼓,高36.8厘米,面徑56.4厘米,足徑67.5厘米。1976年出土于廣西貴縣(今貴港市)羅泊灣1號墓。 鼓面中心為太陽紋,十二芒,芒外七暈圈,主暈為銜魚翔鷺紋,其余飾櫛紋、勾連雷紋和鋸齒紋。鼓身九暈圈,飾鋸齒紋、圓圈紋、羽人劃船紋和羽人舞蹈紋。鼓胸為六組羽人劃船紋,每船六人,其中三船的劃船者皆戴羽冠,另三船各有一**人,船頭下方有銜魚站立的鷺鷥或花身水鳥,水中有游魚。鼓腰飾八組羽人舞蹈紋,每組二至三人,頭戴羽飾,下身系展開的羽裙,兩臂外展,雙腿叉開作舞蹈狀。舞上空有銜魚的翔鷺。足部一側臥刻篆文“百廿斤”。銅鼓實測重30750克,彌足珍貴,整器品相完好、鑄造精良,在國內實屬罕見,堪稱國寶級文物。 該鼓屬石寨山型銅鼓。銅鼓是西甌、駱越的重器,甌駱人不僅用作伴舞節(jié)樂,還曾把它作為權力和財富的象征。銅鼓集冶煉、鑄造、繪畫、雕塑、音樂、舞蹈于一身,是南方古代民族特有的綜合藝術精品。銅鼓文化源遠流長,融政治、經濟、文化于一體,兩千余年綿延不絕。直到今天,我們仍可在許多民族村寨領略到它的奇異風采。 廣東省博物館千金猴王硯 ![]() 千金猴王硯 千金猴王硯,是粵博其中一件鎮(zhèn)館之寶。猴王硯以端石中最名貴的老坑石雕刻而成,硯中集合了魚腦凍、 胭脂火捺、微塵青花、玫瑰紫和金線等眾多名貴石品。凡具有魚腦凍的硯臺都質地高潔,發(fā)墨細膩。此硯中的魚腦凍更是獨一無二,天然呈現出一只獼猴形象。獼猴形“魚腦凍”被完整的保留在硯堂中。 據說猴王硯因名氣太大,曾幾經輾轉,多次易主。抗日戰(zhàn)爭時,何氏后代把猴王硯賣給了一古董商,后又轉到汪精衛(wèi)之妻手里。日本投降后被接收大員掠奪, 再落入私人手中,1951年猴王硯又被賣到了廣州文物店,中山大學教授商承祚先生得知后又從文物店買下此硯,后再轉讓給了廣東省文管會收藏。廣東省博物館建立后才正式收藏了此硯, 結束了它“顛沛流離”的命運。 福建博物院云紋青銅大鐃 ![]() 云紋青銅大鐃 福建博物院館藏的西周云紋青銅大鐃,是1978年12月26日,建甌縣小橋公社陽澤大隊社員在陽澤村東北黃科山開墾茶園時所發(fā)現的。鐃重100.35公斤,通高76.8厘米,造型渾厚、鑄造精細、紋飾精美、通體銹色翠綠,整件器物穩(wěn)重古樸。商周時期這樣大型甬鐘的出土,不但在我省是首次的,在國內也是比較罕見的,已被定為國家一級珍貴文物,為研究西周時期禮制和禮樂器的發(fā)展、演變;探討福建古代文化及其與外地的關系等問題,增添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鐃,形制似鈴,但無舌而有中空之柄,屬手執(zhí)敲擊樂器,其用途是在退軍時敲擊之止鼓,以示退兵,是一種古代的軍樂器。鐃腔體外表多有紋飾,體內外與柄或有銘文,紋飾與銘文皆以柄所在方向為正,由此可知鐃在使用時,口是向上的。小型的鐃,應是在中空短柄中接續(xù)木柄,手執(zhí)木柄敲擊發(fā)聲的。但大型的鐃不便手執(zhí),則當是插在座上敲擊的。 建甌出土的這件銅鐃為大型鐃,為雙范合鑄而成,鐃口朝上,此鐃器形高大,應是插在器座上敲擊的。鐃體兩面花紋相同,無銘文,每面各有圓枚十八個。左右各列三行圓枚,每行三個。枚作半球狀凸起,直徑3.5、高約2厘米,上飾渦紋,枚上為景,景作乳頭狀,高約0.8厘米。鐃通體紋飾以商周時期流行的云雷紋為主,甬(即柄)上部兩面各飾獸目一對,與云雷紋組成獸面紋。旋(甬上凸起的一圈為旋)上以細云雷紋為地,飾凸起的勾連云紋。鼓部(鐃體的上部,敲擊處為鼓)中央稍高起,裝飾有云雷紋及其獸面紋。此種大鐃目前所知主要出自南方湖南、浙江、廣西、福建、江西、江蘇六省,其時代約在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海南省博物館越王亓北古劍 ![]() 越王亓北古劍 越王亓北古劍,又稱“盲姑”劍、“不壽”劍,系越王勾踐之孫王不壽的自用劍,距今已有2400年的歷史,目前發(fā)現存世僅三柄,尤以入藏海南省博物館的這柄最為完整,是所有存世的越王劍中最長的一把,品相極佳。 劍身通體散發(fā)冷光,刃口鋒利,斜寬從厚格式,中脊起線,兩從斜弧,雙刃呈弧形于近鋒處收狹,喇叭形素面劍首,莖為柱形,莖上有平行箍2道,上有錯金紋飾,劍首環(huán)銘及劍格銘文共計32個字,全部為錯金鳥蟲書篆體,歷經2400年風風雨雨,銘文依然清晰可辨,色彩鮮明。 臺灣臺北故宮博物院翠玉白菜、東坡肉形石 毛公鼎、 《快雪時晴帖》 ![]() 翠玉白菜 這件與真實白菜相似度幾乎百分百的作品,是由翠玉所琢碾而成,親切的題材、潔白的菜身與翠綠的葉子,都讓人感覺十分熟悉而親近,別忘了看看菜葉上停留的兩只昆蟲,它們可是寓意多子多孫的螽斯和蝗蟲。 此件作品原至于紫禁城的永和宮,永和宮為光緒皇帝妃子瑾妃的寢宮,因此有人推測此器為瑾妃的嫁妝,象征其清白,并企求多子多孫。 ![]() 東坡肉形石 這塊清代的東坡肉形石,是一塊天然的石頭,色澤紋理全是天然形成的,看上去完全是一塊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塊。“肉”的肥瘦層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 ![]() 毛公鼎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銅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陜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徑47厘米,重34.7公斤。口飾重環(huán)紋一道,敞口,雙立耳,三蹄足。 毛公鼎銘文長度接近五百字(有497字、499字、500字三說),在目前所見青銅器銘文中為最長。銘文的內容可分成七段,是說: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興朝政,乃請叔父毛公為其治理國家內外的大小政務,并飭勤公無私,最后頒贈命服厚賜,毛公因而鑄鼎傳示子孫永寶。 ![]() 《快雪時晴帖》 《快雪時晴帖》是晉朝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以行書寫成,紙本墨跡。縱23厘米,橫14.8厘米,4行,28字。《快雪時晴帖》是一封書札,其內容是作者寫他在大雪初晴時的愉快心情及對親朋的問候。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以上這些各地博物館的珍貴館藏是不是讓您大開眼界呢?如果有時間,也建議您到博物館參觀實物珍品,感受中國文化,歷史變遷。 |
上一篇:高湯的制作方法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