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西方龍有哪些傳說?為何總是扮演反面角色?
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1)
|
在如今的東西方文化藝術當中,東西方的龍有著截然不同的形象。不僅僅在外表上有著巨大的茶語,更重要的是身份地位上也完全是兩個極端。東方的龍帶有著神性,極少會最為惡勢力而出現,是很多東方人所信仰的東西。而西方的龍基本上就是邪惡的大反派,經常不是被人殺死,就是吃了一大堆人的惡龍。那么,西方的屠龍文化,到底怎么來的呢? ![]() 如果提到歐洲的屠龍故事,最經典的套路就是騎士拯救公主,稍微了解歐洲歷史的人,就會立刻想到“圣喬治屠龍”的故事。 關于圣喬治的記載,最早來自公元322年,當時以色列地區一個地方主教厄烏斯比烏斯,他用文字記錄了圣喬治的大概故事。按照真實史料,圣喬治大約出生于公元260年,他們一家都虔誠的信仰著基督教。圣喬治后來成為了羅馬騎兵軍官,驍勇善戰,很有威望。 公元302年的時候,皇帝戴克里先頒布了一項法令,開始迫害軍隊中的基督徒。皇帝對圣喬治說,如果他能放棄基督教,改信羅馬的神,就給他財富和地位。但是虔誠的圣喬治拒絕了,也因此激怒了皇帝,最終在公元303年被斬首。 正因為圣喬治的軍官身份,這樣的抗爭注定會成為傳奇故事。君士坦丁大帝在羅馬帝國實現宗教和平之后,圣喬治也迅速成為了傳奇人物,并于494年被教會封為圣徒。 ![]() 下面,我們要說說民間傳說中,圣喬治屠龍的故事。 關于這個故事的書面記載,最早出現在11世紀時小亞細亞的格列高利文本;13世紀的時候,意大利人Jacopo da Varagine 所著的《黃金傳說》又提到了這個故事。 故事中說,在利比亞有一個小國家,人們依靠一片湖泊獲取生活用水。但是,湖泊里住著一條惡龍,時刻威脅著所有民眾。按照惡龍的要求,人們每天都要獻祭兩頭綿羊才行。不過,這個國家似乎非常窮,沒過多久就把綿羊獻祭完了。 惡龍得不到綿羊,于是讓民眾每天提供一個少女代替。民眾們沒有辦法,只好通過抽簽的方式,每天選擇一名少女……但是沒過多久,竟然選到了這個國家的公主。國王舍不得公主去送死,于是懇請臣民換一個人去,但是大家都不同意,沒辦法,公主只好被送到了湖邊。而就在此時,圣喬治路過這里,他身穿戰甲、手持長矛,用十字架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然后干掉了惡龍…… 被殺死的惡龍血流滿地,形成了一個十字形,于是成了英格蘭民族旗幟圖案的來源:白色背景下的紅十字架。 ![]() 圣喬治的故事廣為流傳,屠龍故事也出現在各種繪畫雕塑作品之中。所以,大家看到的圣喬治屠龍繪畫,背景一般都有一個美麗的少女,那就是被拯救的公主。 而大量的現代屠龍故事,尤其是童話故事,也基本上都按照這個套路來的:英勇的騎士殺死惡龍,拯救了公主——只不過現代故事往往強調的是騎士的英勇,圣喬治的故事強調的是十字架的護佑。 所以,殺死惡龍的并非普通人,而是虔誠信仰基督教的騎士。圣喬治屠龍的故事基本可以確定一個事實:在11世紀之后,基督教已經完全控制歐洲,為了強化信仰的力量,惡龍成了基督徒的劍下亡魂。 ![]() 那么,在基督教控制歐洲之前,龍又是怎樣的形象?是不是邪惡的呢? 公元8世紀左右,歐洲文學三大英雄史詩的《貝奧武夫》完成了,這部長篇敘事詩,講述了斯堪的納維亞的英雄貝奧武夫的故事。 雖然在公元8世紀的時候,是英國盎格魯撒克遜民族把貝奧武夫當成了英雄,但是這個故事本身和英國毫無關系:古丹麥國王荷羅斯加建造了一個大殿,并且舉行了盛大的慶典。結果宴會引起了怪獸哥倫多的注意,它襲擊了慶祝的人們。于是,古丹麥開始了和怪獸的抗爭。十多年后,瑞典南部的偉大領主貝奧武夫決定幫助古丹麥,于是帶領勇敢的士兵來對抗怪獸了。 在怪獸哥倫多吃掉了貝奧武夫的一個部下之時,這位英雄謹慎的觀察著,尋找最好的進攻時機。當哥倫多沖向貝奧武夫的時候,英雄迅速抓住了怪獸的胳膊,并且成功的讓怪獸哥倫多留下了一條手臂。受傷的哥倫多逃回巢穴,很快就死去了。后來貝奧武夫又殺死了怪獸哥倫多的母親,成了所有人的大英雄。 ![]() 在貝奧武夫故事的最后,講述他和一頭噴火巨龍作戰,并最終與之同歸于盡。而這條噴火巨龍的特征,直到現在依然是西方龍的最大特色:守護寶藏。 按照貝奧武夫的傳說,一支遠古文明守護著古代寶藏,當他們的最后的族人死去之后,一條噴火惡龍發現了寶藏,然后一直守護了300年時間。某一天,一個奴隸發現了寶藏,并偷走了一個杯子獻給了自己的主人,結果巨龍非常生氣,開始向人類報復——貝奧武夫正是為了拯救自己的王國,才和巨龍同歸于盡的。 在這個古老的傳說之中,噴火巨龍顯然不是主角。但是我們也能看出,在圣喬治屠龍之前的傳說中,巨龍似乎并不是邪惡的:巨龍的任務是守護寶藏,不會主動與人類為敵,除非寶藏被偷。 從這個意義上說,公元8世紀的歐洲龍,是和財富密切相關的——而實際上,巨龍隱喻著“巨大財富也伴隨著危險”。 ![]() 公元8世紀前后,在北歐有什么和財富有關的事情嗎?當然有,縱橫歐洲數百年的維京人,正是從8世紀左右開始,不斷入侵歐洲沿海和不列顛群島,造就了著名的“維京時代”。 歐洲人雖然稱呼他們維京海盜,但是對于維京人自身而言,惡劣的自然環境逼迫他們必須靠打劫為生,這是一種“英雄行為”——我們再想想關于噴火巨龍的傳說,正好印證了北歐海盜們的經歷,不列顛群島和歐洲大陸遍布財富,維京人要勇敢的冒險,打敗敵人才能獲得寶藏! 所以,8世紀的北歐,必須要為了生存不斷的戰斗,哪怕旅途很危險。于是在傳說中,劫掠過程中遇到的種種艱辛,被形象化為一條巨龍,必須打敗它才能成為英雄。 ![]() 我們再往前看幾百年時間,大約創作于1200年的《尼伯龍根之歌》,源于5世紀的口頭英雄傳說,里面的巨龍,也是寶藏的守衛者。 在故事里,侏儒安德瓦利的財寶被火神洛基所搶,憤怒的安德瓦利對其中的一枚指環嚇了詛咒:只要得到它的人就會招來災禍。而最先受到詛咒的侏儒王子法夫納,因為貪婪而化身為一條巨龍,守護寶藏,殺死每一個想靠近的人。 直到故事中的主人公齊格飛,用神劍殺死了巨龍,才讓指環流落民間…… 所以,在更早的5世紀以前,巨龍也并非與人類為敵的反派,它們僅僅是寶藏的守護者。再看古希臘神話中,赫拉克勒斯要得到的金蘋果,是被百頭巨龍所守護著;伊阿宋與金羊毛的故事中,寶藏守護者也是一條巨龍…… ![]()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在最早的歐洲傳說中,巨龍代表著寶藏守護者,并沒有邪惡的屬性(至少不會主動去攻擊人類);但是在后來的傳說中,在人們為財富而冒險的故事中,巨大的歐洲龍慢慢加強了邪惡屬性,成了人類也可以殺死的對象。 11世紀教會開始把龍邪惡化,此時的歐洲龍不僅僅是寶藏的守護者,也開始為禍人間,成了騎士們屠殺的對象…… 所以,西方龍的形象不斷地變化,才慢慢的成為現在的樣子,成為大多數影視作品中的反派。 |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