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心懷叵測典故出處介紹
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1)
|
馬超在三國中不僅實力超群,更是公認的美男子之一。其實馬超會加入劉備也是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敵人,他就是曹操。曹操將馬超的父親馬騰殺害,馬超接過馬騰的部隊就與曹操展開了多年的征戰,也成為了曹操在西北最棘手的敵人。但是曹操用計挑撥馬超和韓遂之間的關系,從而瓦解了他們的聯盟,選擇逐一擊破。這次介紹的成語“心懷叵測”就和馬超還有曹操之間的恩怨有關,下面就來一起看看背后的典故吧。 ![]()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五十七回,發生在馬騰奉曹操之命率部前往許昌之際,相關人物分別為馬騰、馬超和馬岱。原文如下: (馬騰)乃與長子馬超商議曰:“吾自與董承受衣帶詔以來,與劉玄德約共討賊,不幸董承已死,玄德屢敗。我又僻處西涼,未能協助玄德。今聞玄德已得荊州,我正欲展昔日之志,而曹操反來召我,當是如何?”馬超曰:“操奉天子之命以召父親。今若不往,彼必以逆命責我矣。當乘其來召,竟往京師,于中取事,則昔日之志可展也。”馬騰兄子馬岱諫曰:“曹操心懷叵測,叔父若往,恐遭其害。” 超曰:“兒愿盡起西涼之兵,隨父親殺入許昌,為天下除害,有何不可?”騰曰:“汝自統羌兵保守西涼,只教次子馬休、馬鐵并侄馬岱隨我同往。曹操見有汝在西涼,又有韓遂相助,諒不敢加害于我也。”超曰:“父親欲往,切不可輕入京師。當隨機應變,觀其動靜。”騰曰:“吾自有處,不必多慮。”于是馬騰乃引西涼兵五千,先教馬休、馬鐵為前部,留馬岱在后接應,迤邐望許昌而來。離許昌二十里屯住軍馬。 ![]()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曹操聽說劉備打算與孫權一起發動北伐,心中大驚,擔心盤踞西北的馬騰會趁著自己與孫劉兩家決戰之際趁虛進攻中原。謀士荀攸建議先將馬騰騙到許昌并將其除掉。于是,曹操下令將馬騰晉升為征南將軍,命其前往許昌。馬騰臨行前,兒子馬超及侄子馬岱紛紛勸阻,但均被馬騰拒絕。最終,馬騰來到許昌后被曹操殺害,由此引發了馬超起兵復仇的故事。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馬岱在勸阻馬騰時所說的“心懷叵測”,意為心存險惡,不可推測。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 馬騰離開老巢關中前往許昌并最終被曹擦殺害,這一點是歷史的真實,但起因、過程及結果卻與小說有著巨大的差異。《三國志·馬超傳》中說:“騰與韓遂不和,求還京畿。于是征為衛尉,以超為偏將軍,封都亭侯,領騰部曲。”《三國志·馬超傳》注引《典略》說:“(建安)十三年,征(馬騰)為衛尉,騰自見年老,遂入宿衛。”《三國志·張既傳》則說:“太祖將征荊州,而騰等分據關中。太祖復遣既喻騰等,令釋部曲求還。騰已許之而更猶豫,既恐為變,乃移諸縣促儲偫,二千石郊迎。騰不得已,發東。太祖表騰為衛尉,子超為將軍,統其眾。” 從這三個記載可以看出,馬騰前往許昌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曹操為了消除后顧之憂,派張既將馬騰勸到了許昌,二是馬騰自己因為在與韓遂的爭斗中長期處于劣勢,因此主動提出前往許昌以換取曹操的支持。而小說中提到的馬騰與“衣帶詔”有關這完全是小說的虛構,并非歷史的真實。 ![]() 馬騰是什么時候被殺的呢?小說的情節是馬騰進入許昌后就遭了曹操的毒手,而真實的歷史卻并非如此。《三國志·馬超傳》注引《典略》載:“是歲,曹公西征,與超等戰于河、渭之交,超等敗走。超至安定,遂奔涼州。詔收滅超家屬。”這個時間是獻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也就是馬超遭遇潼關之戰慘敗之后。這也就意味著馬超的叛亂并非因為父親被曹操所殺而起,而是馬超在馬騰尚在之時便發動了叛亂,而曹操則是在馬超叛亂的一年后才被曹操所殺。 小說作者對這個歷史故事做出如此重大改動的意義何在呢?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在真實的歷史中,馬超的名聲很差,被嗤之為“背父叛君”的無知之輩。但在《三國演義》當中,馬超卻被作者塑造成了一個苦大仇深的正面人物。因此,作者不得不對違背歷史,將馬超的形象改頭換面,這才將馬騰被害的時間改到了馬超起兵叛亂之前。可以這么設想一下,如果作者不作這樣的改動,那馬超也就不可能變成正面人物,也就沒了五虎將。 |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