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憂喜交集典故出處介紹
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1)
|
其實早年的曹操還是非常血氣方剛的,為了除掉董卓好幾次差點丟了性命。第一次是準備刺殺董卓,當時曹操已經抱著視死如歸的精神去了,只不過最終失敗。還有一次是董卓準備遷都,曹操想要集結十八路諸侯同董卓決戰,但是被袁紹給拒絕了,隨后只好自己帶兵挑戰董卓,后來差點被殺還好曹洪趕到救了曹操一命。這次講述的成語“憂喜交集"就和這個故事有關,一起來看看當時到底發生了什么吧。 ![]()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六回。發生在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曹操、曹洪和徐榮。原文如下: 兩個軍士伏于草中,見操馬來,二槍齊發,操馬中槍而倒。操翻身落馬,被二卒擒住。只見一將飛馬而來,揮刀砍死兩個步軍,下馬救起曹操。操視之,乃曹洪也……操上馬,洪脫去衣甲,拖刀跟馬而走。約走至四更余,只見前面一條大河,阻住去路,后面喊聲漸近。操曰:“命已至此,不得復活矣!”洪急扶操下馬,脫去袍鎧,負操渡水。才過彼岸,追兵已到,隔水放箭。操帶水而走。 ![]() 比及天明,又走三十余里,土岡下少歇。忽然喊聲起處,一彪人馬趕來:卻是徐榮從上流渡河來追。操正慌急間,只見夏侯惇、夏侯淵引數十騎飛至,大喝:“徐榮無傷吾主!”徐榮便奔夏侯惇,惇挺槍來迎。交馬數合,惇刺徐榮于馬下,殺散余兵。隨后曹仁、李典、樂進各引兵尋到,見了曹操,憂喜交集;聚集殘兵五百余人,同回河內。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董卓火燒京城洛陽,曹操認為十八路諸侯應與董卓決一死戰,但卻遭到袁紹的拒絕。曹操一怒之下,單獨率部發起進攻,不料卻在滎陽遭遇董卓不見徐榮的伏擊。曹軍傷亡慘重,曹操自己也被敵兵活捉。危急之際,曹洪快馬趕到,殺了敵兵,帶著負傷的曹操逃跑。不料到了天明時分,二人又遭遇徐榮的追殺。幸好此時夏侯惇及時趕到,殺死徐榮,曹操終于脫險。 ![]()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便是文中提到的“憂喜交集”,意為憂傷和喜悅這兩種心情交織在一起。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www.ws46.Com) 首先要說明的一點是,滎陽之戰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這一點在《三國志?武帝紀》中有明確的記載:“到滎陽汴水,遇卓將徐榮,與戰不利,士卒死傷甚多。太祖為流矢所中,所乘馬被創,從弟洪以馬與太祖,得夜遁去。”這場戰斗也是曹操軍事生涯中最為慘痛的失敗之一,自己也幾乎喪命。 ![]() 三國時人繆襲曾經寫過一首名為《戰滎陽》的詩,對這場戰斗有過一個詳細的描述,這里不妨全文應用,讓大家有個清晰的認識:“戰滎陽,汴水陂。戎士憤怒,貫甲馳。陣未成,退徐榮。二萬騎,塹壘平。戎馬傷,六軍驚。勢不集,眾幾傾。白日沒,時晦冥,顧中牟,心屏營。同盟疑,計無成,賴我武皇,萬國寧。”從這首詩中也可看出,曹操在此戰中的慘狀。 不過,這段描述有兩點與歷史是不相符的。首先是徐榮的身份。小說中稱徐榮是滎陽太守,在真實的歷史中,徐榮的身份則是中郎將。其次,歷史上的徐榮并非死在夏侯惇的槍下。徐榮在滎陽大敗曹操后,又在梁縣與孫堅交手,差點要了孫堅的命。董卓被殺后,徐榮依附了呂布,奉命在長安附近抵御李傕、郭汜的進犯,最終戰死疆場。 |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