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風行草偃是什么意思?典故出處介紹
發(fā)布時間:2025-10-28閱讀(1)
|
風行草偃這個成語可能大家會感到比較的陌生,風行草偃的第一個字讀“yǎn”,意思是用道德文教是可以感化人的。那這次就為大家介紹下風行草偃這個成語,還有他的典故出處。一般我們可能都不喜歡聽大道理,但是等我們長大以后有了自己的判斷力,就能分辨哪些是對我們有用的道理道德,這都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而在古代這些就被看的更重了。 ![]()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張纮傳》注引《吳書》,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主人公是江東謀士張纮。原文如下: 纮至,與在朝公卿及知舊述策材略絕異,平定三郡,風行草偃,加以忠敬款誠,乃心王室。時曹公為司空,欲加恩厚,以悅遠人,至乃優(yōu)文褒崇,改號加封,辟纮為掾,舉高第,補侍御吏,后以纮為九江太守。纮心戀舊恩,思還反命,以疾固辭。 ![]()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張纮來到許縣后,向朝中的文武百官和之前的好友們介紹孫策的才能國人,謀略出眾,平定江東三郡時,當?shù)匕傩毡粡越谈谢娂姎w順。同時,孫策對朝廷非常忠心。當時曹操擔任司空,他想給張纮施以恩惠,以便讓孫策高興,于是便夸贊張纮,加封他的官職,先是任命他為曹掾,又將他的考績列為優(yōu)等,授予侍御史之職,后來又任命張纮為九江郡太守。但張纮心系故主孫策,想回去復(fù)命,于是便稱病拒絕。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該段記載中的“風行草偃”,意為百姓被徳教所感化。這個成語最早的出處見于《論語·顏淵》?!熬又嘛L,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 說完了成語,再來說說這個故事的相關(guān)人物和歷史背景。張纮,是漢末淮泗名士,后加入孫策集團被參與平定江東之戰(zhàn)。到了獻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張纮接受了一項重大使命,作為孫策集團的使者前往曹操控制的漢末朝廷。張纮來到許縣后,在曹操及其手下面前夸贊孫策的驍勇善戰(zhàn)和管理有方,故此才出現(xiàn)了“風行草偃”這句成語,目的是介紹江東整體形勢的穩(wěn)定。 不過,張纮的這個介紹其實有很多的水分。孫策所發(fā)送的江東之戰(zhàn),其實并沒有這么一帆風順,遭到了江東世家大族和百姓的強烈反抗。為了穩(wěn)定局勢,孫策采取了高壓手段,誅其名豪,導(dǎo)致江東局勢動蕩,這種局面一直持續(xù)到孫權(quán)掌權(quán)初期。 ![]() 對于孫策在江東的一舉一動,曹操心里是非常清楚的。正如后來郭嘉所說的那樣:“策新并江東,所誅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于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于匹夫之手?!敝徊贿^此時他正在集中精力對付袁紹集團,無暇染指江東。故此,曹操也就順水推舟,加封張纮的官職以安撫孫策。(www.ws46.com) |
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m.avcorse.com/read-725320.html
上一篇:綠豆沙藕圓是夏季美食嗎?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