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涼山話方言翻譯 用方言解析采涼山兩種名稱的讀音
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14)
#我在頭條搞創作第二期#劉邦建立漢朝后,在平定北方的匈奴時,御駕親征在白登山差點兒被匈奴俘虜,這就是有名的白登之圍,劉邦在白登解圍后歷史深深的刻下白登山的名稱。
白登山是哪座山,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就是現在山西陽高的采涼山,采涼山還有兩個名稱:紇貞山、紇干山,這里用方言試著分析一下這兩個名稱的讀音。

紇字有兩個發音:he、ge,前者在介紹古代詩文中有關紇干山的讀音標注為“he”,但“he貞”或“he干”是什么意思呢?我沒有找到這兩個名稱的由來。如果把這兩個名稱放在采涼山所處的地理位置,語言環境,或許能得出一個簡單答案。
紇字其實就是晉語“圪”字的另一個寫法,晉語“圪”字有幾種寫法,如疙、仡、紇,發音都是“ge”,現代有關晉語的書籍涉及這個字時大多數采用“圪”字,紇貞、紇真可能就是晉語圪針的古代表音的書面用字,紇貞山的名稱表示其山貌特征,意為有圪針的山,圪針在晉語分布的不同地區指酸棗、沙棘等具有針狀尖刺植物的刺或整株或果實的專稱或統稱,

去年與大同網友溝通過,他們曾實地去過采涼山,山上確實有沙棘生長;酸棗、沙棘是北方常見植物,這樣看稱采涼山為圪針山也很貼切,實際生活中,用圪針命名地名并不鮮見,如叫圪針溝的地名有好幾處,在朔州、洪洞移民歷史中經常會提到這兩地的兩處圪針溝,呼和浩特現在還有幾處以圪針溝命名的地名,同樣,如果山坡有圪針則會被稱圪針坡。

此外,圪針在有些地區寫作葛針,發音上圪針的圪方言是入聲,兩者發音在古代可能是相同的。紇貞、圪針、葛針表達意思相同,發音相同,用字相異,這是很多方言用字的特點,即本字無法確定,出現多種同音字的現象,蒲松齡編寫《日用俗字》的目的之一就是想把日常使用的俗字的本字確定下來,這其實也是很多方言研究者做的工作:確定方言詞匯的用字本字。
那么,紇干山是什么意思呢?查閱了很多晉語書籍,沒有看到圪干這個詞,推測是圪針干枯后的山體特征,這與桑干河的命名法類似。在古代酷寒的雁北地區,圪針是重要的燃料物資,冬季砍伐干枯的圪針用于生火點灶做飯或取暖是很平常的事。可以想象一下,2200多年前,入夜,劉邦與將領們被圍在白登山上,用圪針點燃收集來的枯樹枝、枯樹干,一邊取暖,一邊謀劃著怎么沖出匈奴的重重包圍……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72327.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