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1)
|
解縉是明朝時期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號稱是明朝時期的第一大才子,直到現在也還是有很多人對解縉賠付萬分。但是如果你對解縉足夠了解的話,你會發現解縉的處人處事方面非常的欠缺。解縉最后被人醉殺了,純粹就是自己作的,缺乏政治智慧,為人處事太過于的高調,引得一些人心懷叵測。 ![]() 1、不忠不義建文四年(1402年),在燕王朱棣的靖難軍隊即將攻破南京之際,解縉與胡廣、王艮兩位老鄉兼好友聚會,商議未來的出路。解縉滿口君臣大義,一副視死如歸的做派,胡廣也附和解縉,只有王艮沉默不語,暗自流淚。結果三人回家后,解縉、胡廣二人便收拾行裝爭先恐后出城向燕王朱棣投誠,只有閉口不言的王艮回家后服毒自盡,以身報國。 人常說“聽其言而觀其行”,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未來的自由,但是解縉的言行不一讓人看透他的虛偽,他就是一個滿口仁義道德的偽君子:于公他背叛建文帝是為不忠;于私他欺騙好友是為不義。因此無論解縉在文學上取得多大的成就,我始終認為他是一個不忠不義的小人。 ![]() 2、恃才傲物解縉是個天才,從小就是一個“學霸”,洪武二十一年(此時解縉20歲)中進士開始步入仕途,朱元璋對他非常器重。但是剛剛入仕的解縉就鋒芒畢露,因得罪同事而被貶官,但是他仍然不知收斂,依舊口無遮攔,朱元璋不得不通知解縉的父親將其帶回,讓他回家讀書十年以修身養性。 朱元璋的一番好意似乎并沒有讓解縉有所轉變。朱棣登上皇位后,解縉獲得重用,成為內閣首輔和《永樂大典》的主編,春風得意的解縉變得更加忘乎所以,做人做事益發高調,得罪了一堆同僚而不自知。 ![]() 3、站隊太子朱棣得位不正,因此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尤其慎重:大兒子朱高熾身體肥胖、性格文弱、靖難時一直坐鎮后方;二兒子朱高煦英明神武、作戰勇猛、靖難時一直追隨在朱棣身邊,戰功赫赫,朱棣更加偏向于朱高煦。猶豫不定的朱棣就詢問解縉的意見,解縉認為朱高熾仁孝,應當被立為太子,見朱棣不為所動,甚至搬出了朱高熾的兒子,朱棣最喜歡的長孫朱瞻基,最終促使朱棣下定決定立朱高熾為太子。 解縉從此便以太子黨自居,知情后的朱高煦從此與解縉結仇,多次在朱棣面前給解縉挖坑,而解縉根本不把朱高煦放在眼中,多次提醒朱棣要疏遠朱高煦,以免后患。挑撥父子感情的解縉因此被朱棣厭惡而被貶去廣西,后又改為貶去交趾。 ![]() 4、醉臥雪地永樂八年(1410年),解縉進京奏事,恰逢朱棣遠征在外,解縉就直接拜見了太子朱高熾后離開京城。朱高煦向朱棣打小報告說解縉私下與太子圖謀不軌,朱棣以“以無人臣禮”將解縉關入詔獄。 永樂十三年(1415年),朱棣看到錦衣衛上報的名單中就問到:“縉猶在耶?”錦衣衛頭目紀綱充分領會領導意圖,將解縉灌醉后埋在雪中,解縉被“醉殺”。 ![]() 5、結語不可否認解縉是個才華橫溢的人,在文學上成就很高,但是他的死亡完全屬于咎由自取,原因有三: 一是一次不忠,百次不用。任何一個皇帝都不會喜歡不忠的臣子,朱棣之所以在登基之初重用解縉,其根本出發點只是為了中和誅殺方孝孺十族的惡劣影響,以解縉為榜樣,告訴天下讀書人什么是識時務者為俊杰。 二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解縉憑借自己的才華獲得皇帝器重,但是他為人張揚,目空一切,往往得罪人而不自知,這就是他在遭遇困境時總有人落井下石,而沒有人雪中伸出援手的原由。 三是不知進退,不識時務。解縉過早的站隊太子朱高熾,完全沒有明白朱棣的制衡之道。朱棣在位期間多次領兵遠征蒙古,期間全部是由朱高熾監國。為防止朱高熾借機掌權,朱棣必須扶持朱高煦,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大權不會旁落。但是解縉的所作所為與朱棣的謀劃背道而馳,被朱棣教訓也是理所應當。 |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