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1)
|
林逋是北宋有名的隱逸詩人,什么叫隱逸詩人呢?其實是指那些選擇過上歸隱生活的文人,他們因為各種原因決定退居鄉間,與美景作伴。林逋少年時非常好學,很小便精通經史百家,他隱居于杭州,對西湖一帶尤為熟悉。很多人好奇林逋為什么要選擇這樣的生活,他甚至還拒絕過皇帝的好意。那下面就來和大家講講有關林逋的生平故事,如果想要了解的話,就一起來看看吧。 ![]() 隱逸詩人林逋隱士是指那些追求思想自由、德才兼備卻不愿進入世俗社會求取功名利祿的高潔之士。歷史上的隱士為數不少,但其中也有真隱假隱之分。有些人是因為官場受挫而憤然歸隱,比如東晉陶淵明、明朝唐寅;有些人是借隱士身份故弄玄虛,待價而沽,比如宋朝種放、明朝陳繼儒;還有些人則是真正的隱士,比如我們今天要介紹的這位人物——林逋。 林逋生于宋朝乾德五年(967年)。他少年時期非常好學,博覽群書,精通經史百家。古人提倡“學而優則仕”,所以絕大部分像林逋這樣的才子一般都會通過科舉考試博取功名,光耀門楣,然而林逋卻算是一個另類。他精通詩詞、繪畫,才學過人,但一生都從未嘗試走向官場。(www.ws46.com) ![]() 年輕時期的林逋曾游歷江淮,觀賞宋朝的大好河山。然而隨著年歲增長,周圍人開始對他投來異樣的目光,畢竟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像林逋這樣學富五車卻不思科舉,而是整天東游西逛的人還是很難被大家所理解的。面對世俗壓力,林逋干脆揮揮衣袖到臨安(今杭州)西湖邊的孤山上開始了隱居生活。 西湖自古游人如織,林逋選擇隱居西湖邊倒是印證了那一句“小隱于野,大隱于市”。林逋不像許多隱居者那樣刻意強調自己的隱士身份,無論是當世大儒還是新出道的無名文人前來拜訪他,他都一視同仁,來者不拒。他還經常駕乘小舟遍游西湖周邊的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對林逋來說,隱居只是他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沒必要搞得神神秘秘。 ![]() 拒絕皇上好意林逋終生不仕不娶,自然也沒有子嗣。他平日里最大的愛好就是種梅養鶴,自謂“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世人因此尊稱其為“梅妻鶴子”。林逋以自己的種梅感悟寫出了一首《山園小梅》,詩中“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成功地描繪出梅花超凡脫俗、清幽香逸的風姿,被譽為“千古詠梅絕唱”。 林逋的生活看起來極其灑脫,但實際也非常清貧。宋朝皇帝在聽聞了林逋的事情后御賜粟帛,并詔告當地府縣要好生關照這位隱士的生活。林逋很感激皇帝陛下的關懷,但他并不以此驕人,也沒有寫詩感激皇恩浩蕩。友人勸他出仕在朝廷中謀一份差事,他婉言說道:“然吾志之所適,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貴也,只覺青山綠水與我情相宜。” 林逋卒于宋朝天圣六年(1028年),終年61歲。他死后葬于孤山故廬之側,宋仁宗下旨賜其謚號“和靖”。 ![]() 一百多年后,元軍攻占臨安,治安環境一度陷入混亂狀態。許多盜墓賊趁火打劫盯上了宋朝名士的墓葬,林逋也沒有例外。盜墓賊認為林逋名氣那么大,墓中肯定有許多貴重陪葬品。結果當盜墓賊花好大力氣將林逋墓挖開后卻發現陪葬的只有一只端硯和一支玉簪。端硯是林逋生前自用之物,然而終身不娶的林逋為什么在墓葬中會有一支女性用的玉簪呢?此時人們才聯想到林逋生前曾寫過一首絕美的情詞:“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對迎,誰知離別情?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邊潮已平。” 南宋滅亡時,年僅5歲的宋恭帝在投降后被送往元大都(今北京),降封瀛國公、開府儀同三司。成年后,當年的宋恭帝、如今的瀛國公為了避禍自愿出家為僧,去吐蕃精研佛法,終成一代高僧。晚年時,宋恭帝寫下一首詩:“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黃金臺下客,應是不歸來。”詩中的林和靖指的就是林逋,宋恭帝寫此詩可能只是偶有所感,然而卻有不懷好意者在此詩上大做文章,認為這是宋恭帝有復國之意。當時正值元朝內憂外患之際,于是元朝皇帝便下令將宋恭帝處死,此時離南宋滅亡已經過去了40多年。 |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