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2)
|
明朝末年,全國形勢岌岌可危,能用的將才已然不多,而孫承宗便是其中一位非常重要的將領。孫承宗忠誠愛國,文武雙全,既是一位詩人、教育家又是出色的戰略家。孫承宗曾幫助明朝收復失地四百余里,抵抗皇太極的進攻,立有諸多戰功,但后來孫承宗卻遭到崇禎帝的棄用,這究竟是為什么呢?下面就準備為大家講講孫承宗的生平事跡,以及他的最終結局,看看他的一生有何遺憾。 ![]() 孫承宗是何人明朝自從與后金(清朝)開戰以來,鎮守遼東的督師、總督、巡撫有數十位,其中最著名的只有三位,他們堪稱是一代良將,分別是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崇禎帝即位時,熊廷弼早已被殺,袁崇煥也被他凌遲處死,尚存的只有孫承宗。可是崇禎帝卻將孫承宗罷官,棄而不用,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孫承宗是保定府高陽縣人,在學生時代,他就經常往來于邊地,喜歡向那些老兵討論軍事問題,因此“曉暢邊事”。1604年,孫承宗參加科舉考試,高中榜眼,位列第二名。1620年,時任左庶子的孫承宗出任明熹宗的日講官,負責為皇帝講課。孫承宗學識淵博,講得非常好,明熹宗每次聽完孫承宗講課,都說自己“心開”。 ![]() 當時,遼東重鎮沈陽、遼陽失守,朝野震動,于是有人推薦熟悉軍事的孫承宗出任兵部尚書。可是明熹宗不愿意孫承宗離開自己,沒有同意。之后,明熹宗任命孫承宗為禮部右侍郎。沒過多久,明朝與后金爆發廣寧之戰,遼東的明軍潰敗,形勢岌岌可危。明熹宗讓老師孫承宗擔任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 之后,孫承宗與王在晉之間爆發了一場的爭論。孫承宗主動請纓,前往遼東擔任督師,明熹宗非常高興,讓孫承宗“以原官督山海關及薊、遼、天津、登、萊諸處軍務,便宜行事,不從中制”,同時還御賜尚方寶劍。孫承宗到任后,積極整頓軍務,任用袁崇煥、祖大壽等人,自此遼東防務煥然一新。 ![]() 孫承宗怎么死的據史書記載,孫承宗在遼東四年,“修復大城九、堡四十五,練兵十一萬,立車營十二、水營五、火營二、前鋒后勁營八,造甲胄、器械、弓矢、炮石、渠答、鹵盾之具合數百萬,拓地四百里,開屯五千頃,歲入十五萬”。可是,由于孫承宗與東林黨關系較近,引起了魏忠賢的嫉妒與畏懼,最終孫承宗被免官回鄉。 崇禎帝即位后,王在晉擔任兵部尚書,由于他從中作梗,孫承宗沒有被啟用。直到崇禎二年,隨著清軍入關以及袁崇煥被捕,崇禎帝這才想起孫承宗,“詔以原官兼兵部尚書”。在孫承宗的指揮調度下,明軍收復關內失地,取得了“遵永大捷”。之后,孫承宗再度巡視遼東,在他主持下,開始修建大凌河城。 ![]() 可是城剛修完,皇太極率領清軍就來圍攻。孫承宗聞訊后,調兵遣將,“遣吳襄、宋偉往救”。不過由于遼東巡撫邱禾嘉與孫承宗不和,他多次改變出師日期,結果明朝援軍戰敗,大凌河城由于沒有外援,最終陷落。消息傳到北京,朝中大臣紛紛彈劾孫承宗,“追咎筑城非策”,說他喪師辱國。在這種情況下,孫承宗被迫辭職,時間是崇禎四年。 孫承宗雖然回鄉,但他依然惦記著遼東,“復列上邊計十六事”,希望能夠為國出力。然而崇禎帝根本沒有重視,只是“報聞而已”。孫承宗在家賦閑七年間,朝中有人多次向皇帝推薦孫承宗,崇禎帝沒有任何回應。崇禎帝為何沒有啟用孫承宗呢?我想大概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孫承宗與東林黨關系很近,名列《東林點將錄》,當時東林黨已經失去崇禎帝的信任。 其二,崇禎帝非常自負,他不認可孫承宗的能力,認為孫承宗已經老邁。崇禎十一年,清軍攻打高陽縣城,孫承宗率領全家上城抵抗,結果滿門遇害,終年七十六歲。對于孫承宗,清朝官方評價道:“攻不足者守有余,度彼之才,恢復固未易言,令專任之,猶足以慎固封守”。即使孫承宗無法恢復遼東,但以他的才能,防守綽綽有余,然而崇禎帝卻不用他! |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