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秦國王綰是怎樣的人 怎么當上丞相的
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1)
|
王綰這個人物,很多人可能并不是很熟悉,在最近熱播的《大秦賦》中,王綰也是多次出現,而且可以說是李斯來到秦國之后遇到的一個“貴人”,幫了他不少忙。而歷史上的王綰,史書上對他的記載并不多,生卒年都沒有記載,只知道他與李斯在秦朝建立之后,在一些制度上面存在很大的爭議,而嬴政最終選擇了李斯的建議,但在當時的情況下,其實王綰的建議卻要更好一些,下面就讓中睿百科網的小編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1、秦朝建立后要解決的問題很多人印象中秦朝建立之后,丞相應該是李斯,怎么會是王綰呢?低調的王綰實際是一個實力派,關于他的記載他的文獻并不多。他當丞相的時候,李斯是廷尉,廷尉是主管詔獄和修訂律令之人。 秦兵合六國,一統天下,這是幾百年未有之大事,接下去就是考慮怎么管理這么大的地盤。 首先解決稱號和服裝、禮儀等文化認同方面。王綰與李斯、馮劫等人一起上書希望秦始皇能用“泰皇”的稱號。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秦始皇覺得自己比三王五帝更牛,他就對王綰等人說,他不稱“泰皇”,他要稱“皇帝”,而且他是第一個皇帝,稱為始皇帝。 接著解決服裝的問題??磩〉呐笥褧l現秦國的服裝都是黑色的,為什么大家喜歡穿黑色呢?連秦始皇的衣服也是如此。這個是有講究的。秦始皇認為秦為什么能得到天下,是因為秦是水德,周是火德,水克火,才得到天下。水德有什么特點呢?更名河曰德水,以為水德之始。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然後合五德之數。 一切都決于法。黑色符合這一種氣質。所以秦以黑色為尊,數字以六為尊。 數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當然還有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等等方面的統一。這一些并沒有太大的爭議,因為統一也是為了方面統治。
2、接著解決怎么管理天下的模式這是一個大問題,秦始皇只有管理秦國的經驗,而秦國事實上是被商鞅換過血的秦國,而不是原來的秦國。商鞅重新鑄造了秦國。 當時變法那幾年是很痛苦的,商鞅用的方法也很鐵血。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者,衛鞅曰“此皆亂化之民也”,盡遷之於邊城。其後民莫敢議令。——《史記·商君列傳》換句話說秦國用秦法管理秦民,這一點秦人是經過一個痛苦的過程才認同和適應的。 統一六國之后,秦朝要管理的不止是秦地,還是其他六國之地,將秦法推廣到六國,這些六國遺民適應嗎?百分百不適應。不適應怎么辦?也用商鞅這種鐵血方式嗎? 秦始皇的確采用這種方式,但是面積太大,人數太多,這方法并不好,六國百姓心中只有恨。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聞之,遣御史逐問,莫服,盡取石旁居人誅之——《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一開始也考慮到這個困難,所以用統一的管理方式,還是差異化的管理方式呢?秦朝展開過一次大討論。主要分二派。一派是以丞相王綰為首的。一派是以廷尉李斯為代表。 王綰提出的觀點是: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這個類似一朝二制,離秦地近的用秦的管理方式,遠的由王子負責管理,實際上就是郡縣制與分封制混合。 李斯的觀點是: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周朝是前車之鑒,李斯的觀點就是單純的郡縣制,不能再重蹈周朝的覆轍。秦始皇將自己命名為始皇,他看到的是萬世之大秦。如果分封之后的確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所以他覺得李斯說的有道理,不能將這個后患留給大秦。
3、王綰的辦法才是最好的李斯的說法是對的,但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王綰的才是最務實的。為什么這么說? 第一秦朝的管理系統是很落后的,信息反饋很落后。一旦有什么事情發生,郡守肯定無法自己決定,需要上報朝廷,等朝廷反饋才可以動手。很多急事早就錯過最佳的黃金處理時間。 雖然秦始皇修了很多從咸陽出發的馳道,提升反饋速度,但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哪怕到了唐、明時期還是采用混合制度,比如唐朝的大都護府和上都護府制度,明朝的土司制度等等。 第二、六國對秦沒有認同感,需要機動權。六國的百姓對秦朝沒有認同感和好感,他們只是屈服于秦之武力。當六國舉兵,百姓紛紛應之,這就是明證。沒有認同感就代表著會生事,那就需要讓郡守擁有極大的權力,便宜行事。事實上郡守沒有這么大的權力,但是藩王有這樣大的權力。 第三、沒了護衛力量。當秦之外的六國起兵,甚至到子嬰投降劉邦之時,只見六國起兵反抗,卻從沒有見到秦國被滅秦人起兵反抗。《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沛公又讓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比擞忠嫦?,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秦人這種反應讓人瞠目結舌,都亡國了不想著報仇還擔心劉邦不能在秦地稱王。這是什么邏輯?可見秦在認同感和凝聚力方面的教化做的何等之差。如果有公子分封在各地,就算是秦二世胡作非為,當六國起兵,他們肯定會起勤王之兵,或割地自守,未必就會贏,但起碼不會敗的這么快。 比如呂后已經奪得劉氏江山,最后為什么無法根本替換呢?因為劉氏在外封王很多,他們就是劉氏的穩定力量。如果秦朝有亂,自然有秦始皇的子孫起兵護衛,而不是出現無人復國的現象。 有些人會反對,那七王之亂是怎么形成的呢?這的確是分封制的問題,但這是沒有辦法之事。因為老百姓形成共同的認知需要時間。分封然后再慢慢削藩是一條必由之路,這是大一統的起步。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治大國如烹小鮮,治國之策需要的是最符合實際的,而不是找到一條好的措施就可以解決問題,太過超前往往會出大問題。王莽改制失敗就是最好的例子。 有些人又會反問,為什么到東漢、曹魏時期就不需要這些呢?因為經過西漢之后,大家已經達到一個共同的價值觀,實現融合,那就是認同一個天下,不再是將自己定位為六國之子民??たh制的確是大趨勢,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秦始皇一統天下時王綰的混合制才是最符合實際的。 劉邦平定天下之后繼續用混合制才慢慢讓老百姓形成對漢王朝的認知。當然漢景帝的削藩,漢武帝的推恩令這些都是必經過程。如果秦始皇的步子沒有邁的這么快,采用王綰之策,相信秦不會這么快滅亡。全部郡縣制之后,遇到一個昏庸的皇帝再加上完全不認同大秦的子民,這無疑是一場大災難。 |
上一篇:白肉是指什么肉白肉和紅肉的區別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