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諸葛亮有1.92的身高是真的嗎?
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2)
|
說起諸葛亮,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從古至今有很多非常喜歡他的人。諸葛亮原本是一個農民,這農民一當,就當到了東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年),也就是他二十七歲的時候。那么此時這位隆中的農村知識青年,從外表上看究竟是一個什么樣子的青春風貌呢? 先看外表,包括身材、容顏和面部特征三項。其中單是前兩項,他就非同凡響。用現今流行的話來說,那是要身材有身材,要顏值有顏值。 《三國志·諸葛亮傳》對此有如下的明確記載: 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 說是諸葛亮當時不僅身材修長,而且容顏很是奇偉,即現今所說的“顏值很高”,當時的人們看到他都會感到驚異。 八尺究竟相當于現今多高呢?關鍵之處在于,三國時期的一尺,究竟相當于現今公制長度單位的多少。此前學術界對于三國時期一尺的長度,多采用相當于現今23厘米的數值。但是這一數值,乃20世紀60年代初期學術界的研究成果。當時的學者通過清代的營造尺進行折算之后,算出當時的一尺約合現今0.23米。按此數據計算,八尺就折合現今1.84米。 ![]() 1984年6月,安徽省馬鞍山市南郊發現了孫吳大將朱然的墓葬,其中出土了完整的木尺一件,其長度不多不少,正好就是24厘米。 以此為準,算得孔明身長八尺,相當于現今1.92米。在《先主傳》中注為:“七尺五寸,約合今一公尺八十公分。”在《諸葛亮傳》中則取其整數,注為:“八尺,約合今一公尺九十公分。” 蜀漢的彭羕,與諸葛亮相同,也是“身長八尺,容貌甚偉”,見《三國志·彭羕傳》。同時代人比諸葛亮更高者,則有曹魏的許褚,《三國志·許褚傳》稱其“長八尺余”。八尺有余,便是接近兩米的高度。只是許褚“腰大十圍”,雖然身材高,體型卻有點粗肥,不如諸葛亮的玉樹臨風了。 諸葛亮的籍貫,是在今山東省境內。“山東出高個兒”,是今人的總結。但是山東地界,古代也屢出“高人”。除了諸葛亮,確鑿記載于史傳者,尚有先秦的孔子和西漢的東方朔。相比于孔子、東方朔,諸葛亮1.92米的身高,又不算奇特了。可見山東出高個兒,古已有之。因此,我們不必對此有所懷疑,傾向于使用每尺23厘米的老數據,去有意降低諸葛亮的身高。 最后還有諸葛亮的面部特征。他本人的面部特征,史書沒有明確描繪,但是卻有一個相當可靠的參照者,這就是他的侄兒諸葛恪。 ![]() 諸葛格,諸葛亮胞兄諸葛瑾的大兒子。《三國志·諸葛格傳》裴松之注引《吳錄》中,對諸葛恪的面部特征有如下明確記載: 長七尺六寸,少須眉,折廣額,大口高聲。 說他身高七尺六寸,相當于現今1.82米,看來諸葛恪也有身材高大的家族遺傳基因。而他的面部特征,史文中記載有五點: 一是“少須眉”,即眉毛和胡須稀少而不濃密; 二是“折頦”,即鼻梁的凹陷處很深; 三是“廣額”,即額頭寬廣; 四是“大口”,即口形不小; 五是“高聲”,即聲音非常大。 ![]() 根據史文對諸葛亮這位侄兒的細致描繪,那么諸葛亮本人的面部特征,就大體可想而知了。 再來看風采,他也非同凡響。這方面的趣事就更多一點了。但是歸納起來,一是有情調,二是有才藝。 諸葛亮雖然自愿下鄉當了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一顆汗珠摔八瓣兒,但是官宦家族的文化修養,知識分子的高雅情調,他卻并沒有拋棄,而且還在日常生活中,時不時地展現出來。 《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魏略》說他“每晨夜從容,常抱滕長嘯”,又說他“好為《梁父吟》”。此處的“從容”一詞,乃當時的習用語,準確含義是空閑。說他早晚有空閑的時候,經常抱著膝蓋高聲長嘯;還喜歡對著那綠水青山,放歌一曲《梁父吟》。看來一個長嘯,一個高歌,正是諸葛亮的最愛了。 為何他會最愛這兩樣呢?你看《詩經》當中的《江有汜》篇,不是有“其嘯也歌”的詩句嗎?還有《白華》篇,不是也說“嘯歌傷懷”嗎?所以諸葛亮的長嘯和高歌,那都是對儒家文化傳統一種繼承性的弘揚,而不能將其視為一般性的個人情趣和愛好了。 歸結起來,成公綏筆下描繪的嘯,是一種使用口腔隨意發出響亮聲音曲調的特殊才藝。與后世的口哨或口技,具有某些類似之處。水平一般的類似于口哨,水平高超的則類似于口技了。 ![]() 不過,長嘯雖好,卻沒有歌詞相配,難以表現更為復雜的心境和感情,還得要有配詞的歌曲來做搭檔,所以諸葛亮還要高唱一曲《梁父吟》。 歌手唱歌,最好要有一個合適的歌臺,オ能盡情展現一番。 我們眼前這位隆中最喜愛飆歌的“麥霸”,有沒有自己親自選中的歌臺呢? 當然有的。唐代歐陽詢等編輯的《藝文類聚》卷七引錄的《荊南圖制》記載: 鄧(縣)城西七里,有作樂山。諸葛亮常登此山,為《梁父吟》。 說是鄧縣城池的西邊七里郊外,有一座山,名叫作樂山,諸葛亮經常會登上這座山頂,放歌一曲《梁父吟》。 看來這座作樂山,顧名思義,就是當地人們在此登山尋找快樂的地方。當時的鄧縣,就在襄陽的北面不遠,從鄧縣管轄的隆中前往作樂山也就十多里路的距離。每當諸葛亮忙完農事有了閑空,來到這作樂山的山頂縱情高歌《梁父吟》之時,胸中的豪情總是奔涌起伏,大有傲視古今吞吐宇宙之意了。來源: www.ws46.com 《梁父吟》,又名《梁甫吟》,這是一首先秦時期出現的樂曲。 ![]() 明白了《梁父吟》是什么樣的歌曲之后,我們就可以來破解諸葛亮與《梁父吟》之間的謎團了。《藝文類聚》卷十九引錄了一首作者署名為諸葛亮的《梁父吟》歌詞,文句如下: 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里。 里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 問是誰家冢?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 ![]() 第一個謎團,這首歌曲真的是諸葛亮本人的作品嗎? 歌曲的曲調和歌詞,兩者的版權肯定都不屬于他。關于曲調,前面已經說得很清楚,那是先秦時期出現的一首古曲,早在他之前就已經流傳很久了,論版權自然沒有他的份兒。至于歌詞,也不可能出自他本人之手。因為《三國志·諸葛亮傳》說得非常之明白,他最欽佩的前輩,第一個就是大名鼎鼎的管仲。如果他本人要想來為這首古曲配詞,他還不如直接去寫形象比晏嬰更為光輝的老前輩管仲好了。同樣都是齊國的大臣,他干嗎不去寫自己最為傾慕的管仲,卻要去寫次一等的晏嬰,還把晏嬰寫成一個進讒言、耍陰謀的角色呢? 第二個謎團,歌詞的真正作者究竟是誰呢? 歌詞當中,對齊國故都臨淄(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的地方風物,有相當細致、具體而生動的描繪。因此,原創者應當是齊國故地,甚至就是臨淄這一帶對三位勇士的悲慘遭遇抱有深刻同情的民眾。 他們經常在臨淄蕩陰里的三座大墳堆前面來來往往,自然會有所感觸和議論。其中有文化的人士,再把這種民眾的感觸和議論加以提煉,寫成可以與古曲相配的文雅歌詞,這首《梁父吟》就誕生了。 雖然誕生的具體時間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最為合理的推斷是,歌詞的原型,應當產生于先秦時期的齊國故地,所以才會在西漢時與相配的曲調一起,被收集到樂府當中。 ![]() 但是,到了東漢時期,歌詞的文本應當又經過了一次更為精細的文學加工,最后才形成《藝文類聚》中的樣子。 第三個謎團,為何《藝文類聚》又把諸葛亮說成是歌詞的作者呢? 原因有四。首先,歌詞原型的作者,已經遙遠難考。其次,經過諸葛亮的傳唱,這首歌曲才得以著稱于世。再次,他也很可能在不斷傳唱當中,對其中的文句有所加工,使之更加雅馴和上口。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點,《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明確記載他“好為《梁父吟》”。基于這四點,《藝文類聚》就直接把他當成這首歌曲的作者了。準確地說,諸葛亮應當是這首歌曲的主要傳唱者,甚至還有可能是精細加工者,但肯定不是歌詞的原創者。 第四個謎團,為何諸葛亮會十分喜歡這首歌曲? 前面說過,諸葛亮的老家在陽都縣。而陽都縣的正西邊,直線距離不到三百里處,就是春秋時魯國的都城曲阜(今山東省曲阜市);陽都縣的正北面,直線距離三百里左右處,又是齊國的故都臨淄。所以他的家鄉就在齊魯大地的交匯地帶。他十分喜歡這首歌曲,根本原因在于它所蘊含的故鄉色彩實在是太濃厚了。 上面所介紹的青年諸葛亮非凡的外表和風采,這都屬于外在的美好可以稱之為“外美”。但是,他最重要的非凡之處,還在于內含的優秀品質,可以稱之為“內秀”。正是因為有了內秀的實質性根本,再與外美形成絕佳的配合,所以當時人們給他的評語也同樣非凡,這就是廣泛流傳而眾所周知的“臥龍”,即等待時機充分施展遠大抱負的杰出人オ。這正是: 兼修內外雄心在,美譽人稱是“臥龍”。 |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715739.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