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司馬光那么聰明,為什么要反對王安石?
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1)
|
說到司馬光,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了,這個一直在課本里面的經典故事,顯示出了司馬光過人的智慧,但歷史上真實的司馬光,雖然很從聰明,但是后來在王安石實行變法的時候,他為什么要進行反對?王安石的變法其實也并非全然不可取,但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司馬光對王安石的變法這樣反對?下面就讓中睿百科網的小編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1、王安石變法的目的司馬光和王安石都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一個寫了一本流傳千古的史書《資治通鑒》,一個是強硬的改革家,那么一個寫書的文人和一個改革家怎么會攪在一起,司馬光和王安石究竟有什么恩怨,導致司馬光在執政之后把王安石的所有變法內容都廢除了? 其實王安石變法的性質從根本上來說,就是朝廷以行政手段插手經濟。王安石認為,社會已經混亂無序了,朝廷必須要出手,全面插手經濟運行。 政見不合朝廷插手經濟有沒有好處?當然有。比如當時朝廷不頒布《青苗法》,老百姓就只能借高利貸,受到有錢人的壓榨。而朝廷插手之后,就緩解了這個問題;再比如當時的商人故意囤積居奇,導致物價上漲,老百姓被迫受壓榨。而王安石改革,建立更多的國營物流公司、國營商場后,老百姓就不用再受這重壓榨了。 另外,王安石改革還有很多正面影響,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好,既然王安石的改革有這么多好處,司馬光為什么還敢站出來反對呢?司馬光的理由是這么說的:朝廷全面插手社會經濟運行,肯定不是好事。即使是這些改革都是出于好心,但最終也會把事情辦壞。
2、司馬光為什么反對王安石用直白的話說就是——司馬光認為王安石變法,只是說得好聽,說什么“民不加賦”,都是在自欺欺人。王安石所做的一切,只不過是換了個明目,變相盤剝老百姓。如此這樣還不如直接加稅來得爽快。 實事求是地說,司馬光的話,有道理。王安石變法期間,確實有很多法令失控,導致變法明明是辦好事,但卻攪亂了社會。而正是王安石的這個弱點,讓司馬光抓到了攻擊他的把柄。 性格不合司馬光的理政能力很一般,他在地方上的政績很一般,在三司的作為也很一般。不過他的性格很直,再加上有人給他撐腰,這使得他雖然理政能力不行,但后來卻通過扎實的學術水平和給朝廷提意見,變成一個出色的禮官和稱職的諫臣。 想象一下,如果一個人缺乏政務能力,但又長時間擔任諫臣,**罵爽了。這個人會變成什么模樣? 想必肯定就是時時都覺得自己是對的,自視甚高。對事物本末倒置,習慣了只**,只提意見,但不辦事的官僚作風。前面說了,王安安變法是有問題的。一個有問題的變法,再加上一個習慣了提意見的職業噴子,司馬光怎么可能不反對王安石?
3、司馬光缺乏經驗關于司馬光缺乏從政經驗的論斷,這里簡單說明一下。 司馬光從二十歲中進士開始,一直至五十三歲擔任知長安京兆府。在這期間,他沒有擔任過主官。知縣、知州、知府,一路監司主官,他都沒有擔任過。什么主管經驗都沒有,可想而知,他的從政水平能高到哪去? 回到朝中后,司馬光歷任官知諫院、翰林學士等清要之職,直至王安石開始變法。在這一段時間里,他也是以練嘴為主,缺乏辦事經驗。 實事求是的說,以官僚的角度來看,司馬光是不稱職的。當時習慣性練嘴的官員也不止他一個,但像他這樣完全沒有施政作為的官員,還真難得找。就連蘇軾在基層為官時都還留有著名的“蘇堤”。司馬光和這些嘴炮同志相比,真的也就只剩下“一身是嘴”了。 有人給司馬光鳴冤,說他不反對變法,而是反對王安石式的激進變法。 這個觀點我承認有道理。比如王安石下臺滾蛋后,司馬光修改了《免役法》,他在王安石的基礎之上,把選擇權交給了民眾。通過司馬光這么一改,上等戶可以選擇服役也可以選擇交錢雇人服役,而下等戶也可以不再需要繳納免疫寬剩錢。對比王安石摟錢的政策,司馬光版的法令是善政,尤其對于窮人而言。 但我還是要說,司馬光這些小修小補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北宋積貧積弱的問題。他往死了噴王安石,又拿不出更好的解決問題的系統性辦法,積貧積弱的問題仍然存在,那么他噴的意義在哪里呢?這難道不是為了反對而反對,為了抬杠而抬杠?
4、司馬光反對王安石背后的南北方對立私人意見北宋開國,以北方為根本,逐步南下,滅掉南唐、后蜀、南漢等國,統一中原。這就導致了當時的北方人在某種程度上,壟斷了朝政,不讓南方人在朝內有話語權。南方人受打壓,你覺得南方人會怎么樣?不用想,當然是借各種機會翻盤了。 事實上,通觀王安石改革,主張改革的恰恰就是以南方人為主,而重因循的守舊派,也恰恰就是以北方人為主。 王安石江西人,司馬光是山西人,如果以淮河為界分南北,那王安石就是南方人,司馬光就是北方人。他們各自的同盟伙伴,比如改革派的呂惠卿、章淳、蔡京是福建人,曾布是江西人。守舊派的韓琦、程顥、程頤是河南人。這就是很典型的南北之爭了。 想想看,司馬光作為北方人,他在目睹南方人通過變法獲得話語權時,他能沒私心嗎?當然,反對改革的人里面,也有南方人。比如蘇軾和歐陽修。 不過他們與司馬光這類舊黨相比,反對改革的力度并不大。屬于是游走于新舊黨之間的理性中間派。換而言之,政治位置決定了司馬光對王安石改革的立場。如果他不是北方人,而是南方人,或許他反對的立場就不會那么激烈了。 由此可見,司馬光之所以會發對王安石,其實摻雜了很多政治上以及個人對王安石的不滿,因此也就不難怪在宋神宗和王安石相繼去世以后,當司馬光執政后,便全部廢除了王安石的變法內容,這就是“元祐更化”事件。 從此以后宋朝陷入了無盡的黨爭之中無法脫身,很多人把黨爭歸咎在王安石身上,殊不知司馬光的舉動才是導致事態進一步惡化的推手。 |
上一篇:粉晶的作用與功效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