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長孫皇后小名觀音婢有何寓意
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1)
|
歷史上,長孫皇后一直都有著比較高的評價,史稱 “千古賢后” 。長孫皇后是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的女兒,鮮卑族人。長孫氏13歲就嫁給了李世民,于武德九年封為皇太子妃,等李世民登基稱帝后,冊封為皇后。長孫皇后在位期間因保護忠正大臣,因此得到擁戴,而且還幫助李世民匡正他政策上的失誤,并且防止長孫氏勢力的擴張,因此長孫皇后才能如此被人尊敬。很多朋友不理解長孫皇后為什么叫觀音婢,這其中到底有何寓意呢? ![]() 1、白馬之兆長孫氏的小名叫“觀音婢”,一聽就有著很濃厚的佛家意味,佛性慈悲呀。對于觀音婢這個名字,后人猜測還有另外一層意思,長孫皇后本身就是一位觀音信徒,所以觀音婢這個名字也有著美好的寓意。 名字也是人的一生姻緣,或者李世民就是她的轉世“觀音”,讓她以一生的愛侍奉他。 說來長孫氏的童年并不是很幸福,幼年喪父后就被同母異父的哥哥長孫安業(長孫氏成為皇后,不記前嫌,讓長孫安業成為將軍,可是長孫安業邪念太多,與李孝常等人謀后當誅,長孫氏又念及骨肉親情,向李世民叩頭謝罪,才被減罪流放)攆出家門,和母親寄居在舅舅高士廉家中。讓出身高貴的她飽嘗人世冷暖。這也是她母儀天下后依然宅心仁厚,寬容待人的性格形成的原因吧! 長孫氏的父親是創造了“一箭雙雕”的右驍衛將軍長孫晟,母親高氏是北齊樂安王高勱之女,長孫一族因是北魏皇族,宗室之長,在孝文帝改革時,賜姓長孫。長孫家族作為皇族宗室,從北魏至隋以來能人輩出,可謂"門傳鐘鼎,家世山河"。卻給長孫氏爭取了一段美好姻緣,從小就跟李世民是訂了娃娃親。 李世民這個有著“龍鳳之姿,天日之表”的男子,在長孫氏的心湖里是播種了怎樣一顆種子,讓一個女人為他甘愿放下嫉妒,傾自己全力只為站在他身后,看他現世安穩就好。 由于長孫氏的哥哥對長孫氏不聞不問,所以舅舅家就是長孫氏的娘家,每次回娘家都是高府,就在長孫氏某一次回娘家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十分奇異的事情,這件事恰好被路過的小妾張氏看見。 張氏在路過長孫氏的房門口時,突然天降一匹白馬,這馬高達二丈,鞍齊備,神采飛揚,但只是轉眼間就憑空消失不見。 張氏大吃一驚,連忙把這件事告訴丈夫高士廉。高士廉遂找人占卜,得《坤》之泰卦。解約“至哉坤元,萬物滋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牝馬地類,行地無疆。”大意就是說此女必處尊位,貴不可言(后歸寧,舅高士廉妾見大馬兩丈立后舍外。懼,占之,遇坤之泰,卜者曰:坤順承天,載物無疆;馬,地類也;之泰,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 這是怎樣一個女子啊,不但博得“千古賢后”的美名,還被后人在史冊里神化,當年所做種種在一千多年后回憶起來也是讓人不得不挑起大拇指,贊不絕口。 ![]() 2、嫁的是不安分,娶的是好運氣李世民是亂世里的一道亮麗風景,劃破歷史的長空,他用自己的睿智與冒險因子在亂世里站上時代的巔峰。長孫氏用無數個不眠之夜和百轉柔情靜靜守候戰場上良人的消息。終于李世民在唐夏虎牢之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用三千五百唐軍戰勝竇建德十萬夏軍,如此懸殊的比分,在歷史上創造了一個難解的謎題。這一戰李世民被喜出望外的高祖李淵按帝王級儀仗待遇封賞,成為“天策上將”。這樣一位文韜武略俱全的人,鋒芒太盛,自然就成為太子李建成的眼中釘。 由于太子李建成沒有跟李淵一同在戰場上顯露自己的軍事天才,軍心所向自然也不在他身上。但是太子也有自己的優勢,他在為人處事上要圓滑許多,高祖宮中上至嬪妃,下到宮女等等,都已經在太子的籠絡之中。 這一點是長期征戰的李世民做不到的。 彼時的秦王妃長孫氏卻看的通透,她非常清楚對于這樣的宮運作,只有自己能擔負這個責任,為了替丈夫挽回局面,使他沒有后顧之憂的出征,她常常在宮中出入,孝順高祖李淵,同后宮妃嬪交往,以彌補丈夫與皇帝的嫌隙,在后宮中為丈夫存留助力。在尚書右仆射蕭瑀和太子少保李綱等人的鼎力支持下,高祖李淵最終沒忍心對李世民痛下死手。在長孫氏竭心盡意的周旋下,給秦府的絕地反擊也贏得了寶貴的備戰時間。 其實李世民不用說自己想問津皇位,當他的才能傾倒身邊越來越多的人之后,自然會有人就不斷鼓動他那個位置一步步靠近。長孫氏也明白丈夫的心思,雖不說,卻在關鍵時候用自己羸弱的肩膀為李世民撐起一片溫暖。直到“玄武門之變”爆發。一直站在丈夫身后的長孫氏毫無例外地出現在了丈夫身旁,從容勉勵將士。將士們無不感激秦王妃的親自*勉,因此更奮發無畏。妻子無所畏懼地生死相隨不離不棄,更激勵著丈夫李世民。在唐書后妃列傳中,有這樣一句話“太宗在玄武門,方引將士入宮授甲,后親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 這一對稱得上青梅竹馬小夫妻,并沒有享受太多郎情蜜意新婚生活,卻在多變的政治局面里鑄就了牢不可破的感情。李世民對待長孫氏的態度也是如此,成則同上九重天,敗則同墜地獄,無論生死富貴,都要和妻子共同面對。 ![]() 3、青史留名,不過是愛到深處玄武門之變的勝利并沒有沖昏小夫妻的頭腦,尤其是長孫氏,一躍成為母儀天下的皇后,對她來說肩負的擔子似乎更重了。親眼見的朝代更迭,讓她對權利有了最直觀的感受,她對丈夫卿卿我我的渴望已經不知不覺升華成為盡全力維持皇族和長孫一家的前景。希望丈夫能名垂青史,自己在人間這一遭也不虛此行才好。 正是這樣的原因,長孫氏成為皇后的第一件事,也是十分著名的一件事,就是勸兄長長孫無忌辭去高官厚祿(長孫無忌是幫助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重要人物)。長孫無忌生性聰慧,勤奮好學,博通文史,而且頗有計謀,自幼就跟李世民有著深厚的友情,加上自己妹妹的關系更是好上加好,是李世民麾下最忠實的一大謀士。因此李世民一登帝位,長孫無忌就被封齊國公。而長孫氏不這么想,深以盈滿為誡,勸哥哥辭官,長孫無忌在經歷一些事情后,也對妹妹的先吃深以為然,一同跟妹妹輪番苦求太宗,終于得太宗恩準,長孫無忌以閑職高薪退避宰執之位。 長孫氏也知道皇帝不是屬于自己的皇帝,所以主動為太宗尋訪佳人,在自己才二十多歲的年紀,那是怎樣一種胸懷呢?都說自古帝王無情,面對這樣的女子,誰能無情的起來啊! 對自己的生活,長孫氏一向節儉,夠用就好,但是對嬪妃和庶出的皇子公主卻十分舍得。因太宗脾氣暴躁,每當要發脾氣責罰宮人時,長孫氏都要想法拖延處罰,等太宗消氣在慢慢為宮人辯解,整個后宮在她的庇護下,和諧溫暖,大家對長孫氏也是愛戴有加。 長孫氏也是才學淵博女子,博覽群書,與太宗談古論今起來,對太宗也是常有啟發。但是她真正的“進諫”,幾乎都是為了幫助朝中直臣,彼時她才會挺身而出,說別人想說不敢說的話。在這方面,魏征享受保護頗多。 魏征實在是不會看臉色行事,不止一次讓太宗下不來臺。有一次太宗被他頂撞的氣憤不過,退朝后恨恨滴跟皇后念叨“早晚要殺了那個鄉巴佬!”長孫氏一聽忙問鄉巴佬是誰啊?太宗咬牙切齒的說“魏征啊,總是當著滿朝文武的面頂撞我。”長孫氏聽后轉身回自己的宮中更換朝服肅立于庭中向太宗行禮。 太宗驚問緣故,長孫氏答“妾聞主明臣直,如今魏征如此耿直,自然是因為陛下已經是明君,我怎么能不向陛下道賀。”長孫氏用自己睿智既給魏征解了困,又化解了太宗怒火,同時也加深了夫妻之間的感情。 ![]() 4、盛世牡丹如果說長孫氏做這些都是為了作秀,鞏固后位的話,那么這件事足可以證明她只是為了自己的丈夫能美名天下,這一切都是因為愛。 那一年,盛年的太宗忽然病重,長孫氏雖然貴為皇后,仍然衣不解帶的侍奉太宗。她飄飄的衣帶上時刻都系著毒藥,被太宗發現后,她平靜的解釋“若有不為,義不獨生。”這一刻,跟李世民領她去玄武門的心情是否遙相呼應。 或許這毒藥才是長孫氏深入骨髓的癡情的真實表達。 貞觀十年,長孫氏病危,奄奄一息與唐太宗李世民訣別,說道:“玄齡久事陛下,預奇計密謀,非大故,愿勿置也。妾家以恩津進,無德而祿,易以取禍,無屬樞柄,以外戚奉朝請足矣!妾生無益于時,死不可以厚葬,愿因山為垅,無起墳,無用棺槨,器以瓦木,約費送終,是妾不見忘也。” 這年六月,長孫氏去世,三十六歲。 “坤厚載物,德合無疆。”這八個字長孫氏用短暫的一生已經詮釋的完美無瑕。可惜太宗在長孫氏去世后才發現她親手編纂的《女則》十卷。這書完全是長孫氏采古代婦人事跡,用來鞭策自己用的。彼時太宗才發現這個默默支持自己的女人經歷了怎么樣的孤單和清冷。 李世民看了,悲傷不已,拿著這《女則》對大臣們說:“后此書可用垂后,我豈不通天命而割情乎!顧內失吾良佐,哀不可已已!”在睹物思人的哀傷中,太宗后宮里所有活著的女人,都抵不過死去的長孫氏。從此大唐王朝再沒有皇后。 說起大唐盛世,這長孫氏莫過于盛世里一朵國色天香的牡丹。她用母性的慈愛和憐憫,呵護身邊的人和事,呵護那個朝代。她幽幽的開在太宗身旁,不多散發一分光輝,亦不會少一分美好。 【作者簡介】孫英杰,赤峰作協會員,內蒙古詩詞協會會員。作品刊發《百柳》《赤峰詩詞》《小詩界》《中國民間詩歌讀本》《悅讀閱讀2018等》等刊物,喜歡用文字慰藉心靈。 |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711564.html
上一篇:草莓晶手鐲的功效與作用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