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宋高宗趙構原本也是熱血青年,為何后來卻變了?
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2)
|
現如今如果一說起南宋時期宋高宗趙構,很多人都會對他殺掉岳飛的事情耿耿于懷,這其實表明了他的一種態度,也就是對待金國的態度,很顯然是有一些偏安一隅的,甚至讓人覺得是有種茍且偷生的感覺,完全不在意失去的國土。但其實,趙構曾經也是一個熱血青年,他最初的形象和思想,都是非常正面的,那為什么后來卻變成了一個負面的形象呢?趙構究竟是經歷了些什么,是什么事情讓他變化這么大呢?今天就讓中睿百科網的小編帶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時勢變易,人心也隨之而變。趙構起初以皇子身份,滿懷抵御外虜之心。此后做了皇帝,出于捍衛權力、保住皇位的考慮,趙構最終完全轉變了心態。權力的魔力,由此可見一斑。
1、亂局登基,立場漸變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趙構曾入金營議和,毫不畏懼,以至于金人懷疑其皇子身份。被放歸后,趙構于是年冬天本來奉命北上求和,被宗澤勸阻,遂免遭俘虜。 此后,趙構被任命為河北兵馬大元帥,但他卻按兵不動,并不理會徽、欽二帝的勤王命令。趙構手握重兵,卻屢避敵鋒,只顧保存實力。 從這時起,趙構像變了個人似的,再沒有了之前勇敢無畏的心態。至于原因,竊以為趙構已是感覺到亂局之中大有可為,有了野心的他自然與從前不同。知道以后有稱帝的機會,任誰也會更惜命。 現實果然印證了他的判斷。翌年,徽欽二帝被擄,趙構于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既然嘗到了甜頭,趙構以后當然還會選擇自保,不管求和是否屈辱。
2、畏懼胡塵,流亡東海以保存實力為策略并不能說明膽小,但趙構稱帝后的行為卻實在不是勇敢者所為。他果斷放棄中原,南渡而乞降。乞降不得再逃,最后從明州(今浙江寧波)逃到海上,金兵不習水戰乃罷。 直到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金兵撤離江南后,趙構才又回到臨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將臨安府定為南宋的行在,南宋朝廷才真正安定下來。 細想也不能完全怪趙構膽怯。他正是由于父兄被擄才即帝位,自然心有余悸,生怕自己也落此下場。另外,俗話說光腳的不怕穿鞋的,趙構也一樣。從前只是一個普通的皇子,再加上此前缺乏經歷,猶如初生牛犢,所以能勇敢無畏。如今當了皇帝,既有保存宗廟社稷的責任,也體會到了九五之尊的感覺,加之作為皇帝也是金國的重點關注對象,也難怪趙構會害怕。
3、政治成熟,疑心益重公元1129年,即趙構流亡海上這年,發生了“苗劉兵變”,苗傅和劉正彥利用軍士對朝政的不滿,發動兵變,以清君側的旗號,殺了宋高宗所信任的同簽書樞密院事王淵和一些宦官,宋高宗被逼讓位給太子趙旉。 雖然不久后,文臣呂頤浩、張浚聯合武將韓世忠、劉光世、張俊平定叛亂,擁立宋高宗復位,但此事還是讓趙構切實體會到武將的威脅。自此趙構更加理解重文抑武的祖制。 隨著政治上的成熟,趙構益發害怕武將勢力尾大不掉。岳飛雖然滿懷報國之志,但不懂得趙構內心的隱憂,最終因為耿直的性格招來了殺身之禍。 殺害岳飛是宋高宗永遠抹不去的污點,但他茍且偷安也并不完全錯誤。南宋雖然經濟繁榮,但朝廷的財力還是有限,連年戰爭難以支撐。 結語 趙構的性格極為復雜,也很矛盾。他既有雄心壯志,也以自身利益為重。當他初入金營時,因為沒有利益糾葛而表現為熱血青年。掌握到權力后,膽怯、猜忌與自私就充斥其內心。類似的還有明代宗景泰帝,立場變了,心態變了,看似不正常,實則情理之中。 |
上一篇:紫黃晶是天然的嗎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