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民俗>清朝買官需要多少錢?最高可以買到什么級別的官?
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1)
|
清朝有個“捐官”的制度,就是俗稱的拿錢買官,其實這在中國的歷史上并不是首創,過去許多朝代都有過類似的做法,但是都是小規模的,而且還受到言官的議論,但是清朝賣官鬻爵已經形成了一種制度,是公開長期的。大家一定會好奇,清朝買官需要多少錢?最高可以買到什么級別的官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1)三藩之亂開始賣官時代 到了清朝,順治十一年,生員納米三百石可以準貢;俊秀捐米二百石,可以入監讀書。自康熙以后,捐輸、納監幾乎成了慣例。康熙朝捐輸制度之所以泛濫皆因三藩之亂。 即使是明朝,對于納監制度的批評都非常多,反對理由大多是納監來的官員往往比較貪,除此以外,就是擠了正式科舉人員的道路。 清朝讀書人最高的理想就是做官,但做官并非那么容易,有三種途徑,一種是正途,二是捐納,三種則是引薦。 先說正途,也就是科舉考試,先童生、再秀才,近而舉人,終而進士。以七品縣令看,舉人就有資格擔任了,進士則最次要做縣令。舉人也是縣令的重要來源。 再說舉薦。本來按科場定例:現任的京官三品以上及翰詹科道,外任官員布政使、按察使以上,武官提督、總兵以上,他們的子孫、同胞兄弟,以及同胞兄弟之子,參加鄉試的稱為“官生”,卷子另外編為“官卷”。“'官'生”的錄取是“提前批”,且每二十名“‘官生”取其中一名。 ![]() (2)道光前后是賣官時代分水嶺 道光前,禮部會試、順天府鄉試的主考官與房考官的家人和親屬若參加考試,考官們必需回避不能閱卷。要將這些試卷單獨封起來,派專人閱卷擇優錄取。當然,皇帝也可以特批高級官員的孩子為“舉人”。例如,雍正六年鄉試后,雍正要求高官家的年齡在二十歲以上的子弟,準許每位大臣各舉薦一個,此次推舉共十二人被賜為“舉人”。 最后說說捐納制度。捐官大概比率在平均百分之二三十。 之所以要捐官,主要是清朝的財政收入出了問題。封建社會政府的主要稅收是農業稅,康熙為了與漢人交好,從而有利于統治,曾經宣稱“永不加賦”: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之后人口無論多少,都按照康熙五十年的人*交稅。 隨后,雍正又進行了“攤丁入畝”制度,丁稅也就是人口稅也固定了。 康熙喊出的這一口號三十多年后才基本開始施行。 但是,隨著人口的增多,以及災荒、戰爭等出現,完全按照固定的人口繳納田糧土地稅顯而不夠用,為此,就要靠捐官來保證財政收入。 捐官的前期較為復雜,而且京官、地方官都可以花錢買。 ![]() (3)各種官職的購買價格 京官可購買的主要是郎中、主事。地方官可購買的則為道臺、知府、知縣。其價格以乾隆三十九年為例, 郎中五品官,9600兩; 主事六品官,4620兩; 道臺四品官,16400兩; 知府四品官,13300兩; 同知五品官,6820兩; 知縣七品官,4620兩, 縣丞副八品,980兩。 ![]() 捐官主要由戶部處理,軍需、河工、賑災、開荒、海防五個方向的捐納。捐官的時候,首先要是國子監的學生,品行要端正,沒有諸如虐待父母、為害鄉里等,當地士紳給予擔保后由國子監進行蓋章證明。其后,交給戶部審核。來源: www.ws46.com 嘉慶道光年間,捐官的形式多種多樣:捐復;捐升;捐補;捐級;捐銜;捐正,副職捐正印;捐減,官犯了罪了,花錢捐了減等,或者減免;捐典,死后捐的榮譽…… |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710822.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