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竇建德犯了哪些錯誤導致兵敗被殺
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1)
|
竇建德是隋末河北農民起義領袖。他曾多次率軍擊敗隨將,后來在河北建立夏國,自稱夏王。可以說竇建德深得河北人民民心,但因為竇建德缺少遠見,導致他犯下一個巨大錯誤,最后敗給李世民,被押送到長安處死。可以說竇建德一生有高光,也有遺憾,后人對他的評價還是比較高的。不過天下霸主只能有一位,竇建德是遺憾出局。這次就準備來講講竇建德這個人物,感興趣的朋友千萬別錯過了。 ![]() “義者”竇建德大丈夫立世,當以信義為重。竇建德,是真正的信義之人。 竇建德(573年-621年),字建德,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縣)人。世代務農,是真正的草根出身,因受鄉親愛戴,也曾當過一段時間的里長。(因李世民生母姓竇,故《隋唐演義》等小說里,稱竇建德是李世民的舅舅,其實是毫不相關的。) 竇建德在年輕時,極重義氣,和睦鄉里。聽聞有同鄉因貧窮而無法安葬父母時,竇建德立即放下手頭的農活,幫忙辦理喪事。 大業七年(公元611年),隋煬帝不顧民間疾苦,為了征討高麗,四處招兵,各地紛紛揭竿而起。與竇建德同縣的孫安祖因拒絕入伍,奮起反抗殺了縣令,在逃亡期間,竇建德收留了他。 為了不讓鄉親們被抓壯丁而死于異鄉,竇建德招集了數百人,交給孫安祖帶領,進入高雞泊一帶落草為寇,以保性命,以待在動蕩時局中建功立業。竇建德此時仍在郡里當差,是吃皇糧的二百人長。 當時,周邊眾多勢力都在干著沒本錢的買賣,但唯獨不到竇建德的家鄉騷擾,皆因敬重竇建德的為人。 正因如此,郡縣里認定竇建德與盜匪勾結,將竇建德全家老小屠戮殆盡。事已至此,不反也得反了。竇建德帶著兩百人投奔了高士達,后來因孫安祖被張金稱所殺,其手下的幾千號人也都全部投奔了竇建德。 竇建德與士卒們同甘共苦,為了接濟他人,身上時常不留余財,士卒都甘于為他賣命,加之連立奇功,因而聲望日隆。在高士達被隋將楊義臣所殺之后,竇建德自然而然成為了這支義軍的領袖。 ![]() “仁者”竇建德以信義立世,以仁德待人。在隋末諸多義軍之中,竇建德無愧“仁者”之名。 起兵之初,各地義軍在捉到隋朝官吏與當地豪紳之時,大多都會一刀殺了,而竇建德不是。對于敵人,竇建德是仁慈的。 宋正本原為隋朝饒陽令,博學多才,竇建德對其以禮相待,奉為貴客,與其共商謀取河北之策。因為仁德,使得眾多郡縣的隋朝官吏都望風而降,竇建德的勢力得以迅速發展,精兵強將達十萬余眾。 江都兵變,宇文化及弒殺隋煬帝,竇建德滅宇文化及,得到了眾多宮女、文武百官以及精銳將士。竇建德將宮女全都放了,文武百官與眾多將士任憑去留,留下的授予官職,離開的贈予衣物糧食并護送出境。 李淵的堂弟李神通,妹妹同安長公主,都曾被竇建德俘獲過。如此的“重量級”戰俘,竇建德也沒有為難,以貴客之禮相待,并送還李淵。 建德釋李世勣,使其領兵以鎮黎州。三年正月,世勣舍其父而逃歸,執法者請誅之,建德曰:“勣本唐臣,為我所虜,不忘其主,逃還本朝,此忠臣也,其父何罪!”竟不誅。——《舊唐書》 就連與李靖齊名的“戰神”級人物李勣(徐茂公),父子二人也曾被竇建德俘虜過。竇建德重用李勣,令其鎮守黎陽,不料李勣又跑路了。竇建德的手下建議,要將李勣的父親誅殺,竇建德也拒絕了。 ![]() 史載,竇建德生活簡樸,哪怕是稱王之后,也是不穿錦衣,不好女色的,吃著糙米素食,不戀金銀珠寶,對手下將士極為厚待。 竇建德所不齒的,是宇文化及那般,與隋煬帝有姻親關系卻弒君謀位之人。在隋煬帝死后,竇建德給予“閔”的謚號,這其中不免也有一絲悲憫之心。竇建德之為人,比之其他義軍領袖,是要仁厚得多的。 如此人物,又怎會輸了呢? 其一是外在原因,可以說是天命如此,生不逢時。 云雷方屯,龍戰伊始,有天命焉,有豪杰焉。不得受命,而命歸圣人。于是元黃之禍成,霸圖之業廢矣。——《竇建德碑》 放著誰,在那個年代碰上李世民,估計都得吃不了兜著走。以李世民的軍事能力,放在當時或許只一人可以匹敵,此人便是“大唐軍神”李靖。至于其他人,沒一個夠李世民打。 其二是自身缺陷,并非仁義之人就能成王霸之業。 作為一個領袖,“仁義”并不是成功的決定因素。一個領袖的責任,在于擁有卓越的戰略遠見,以及知人善用。 ![]() 戰略規劃失誤竇建德是杰出的起義軍領袖,但卻不是優秀的逐鹿者。在發展的戰略目標規劃上,出現了錯誤。 縱觀局勢,竇建德建立政權之后,北有羅藝,西有李唐,還有一個洛陽王世充。這些,都是難啃的硬骨頭。 羅藝占據幽州,隋朝時就已名聲在外,名副其實的一流軍隊。李唐剛收降了李密,鋒芒正盛。王世充的洛陽,銅墻鐵壁堅不可摧。摘自: www.ws46.com 竇建德置南邊的孟海公、徐元朗于不顧,先急于北上攻伐羅藝,幾次敗仗下來,搞得灰頭土臉。而就在這個時間節點上,西邊形式已不容樂觀,王世充被李唐圍城,危在旦夕,竇建德不得不被迫西進。 立足冀兗而用心經營,再以荊揚為主要攻略目標,或許才是更明智的選擇。 ![]() 竇建德的政治素養缺乏一個領袖的政治素養高低,從其政治體系與軍隊建設就能看出端倪。 首先,竇建德的政治體系薄弱。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事,因為竇建德所帶出來的隊伍之中,缺乏富有行政管理經驗的人才。在建立政權之后,為了維持政權的正常運轉,不得不重用一批隋朝降官。 納言宋正本好直諫,建德又聽讒言殺之。是后人以為誡,無復進言者,由此政教益衰。——《舊唐書》 政治體系的不完善,自然會多小人,小人多則讒言多。竇建德曾引為貴客的宋正本,也因小人進讒而死。 人才的缺乏,便造成了體系的脆不可擊。在竇建德西進之時,在自己的地盤上,補給的運轉都是跟不上的。 再者,竇建德的軍隊建設跟不上。當然,這其實也是大多數農民起義軍的通病。半農半軍,軍中山頭隊伍林立,相互掣肘攻訐,如此一來便沒有了執行力,毫無軍紀可言。 竇建德缺乏名將么?并不。配饗武廟的名將蘇定方,為其復仇的劉黑闥,都曾在其帳下效力,哪一個不是用兵好手?但整體軍隊建設跟不上,且聽信讒言錯殺大將,又怎能不敗? 其大將王伏寶多勇略,功冠等倫,群帥嫉之。或言其反,建德將殺之,伏寶曰:“我無罪也,大王何聽讒言,自斬左右手乎?”既殺之,后用兵多不利。——《舊唐書》 江山未定,信讒言而殺大將,是取滅之道也。瞧瞧后世的朱元璋,同樣是農民起義軍出身,統一之后又將北元掃蕩了數次,才對名將們下手。只能說,竇建德沒有朱元璋那樣的格局。 反觀李唐,初始之時,僅以三萬弱旅據太原,北有突厥,西有薛延陀,而一戰下關中,馬上就改被動為主動。關中、洛陽、虎牢三戰,雖然地盤沒擴張多少,但已然確立了席卷天下之勢。 ![]() 竇建德之死可惜的是,竇建德一代雄主,是為隋末義軍領袖中出類拔萃的人物。在他死后,河北父老興建“竇王廟”,時時祭奠,歷久不衰。對于一個領袖來說,這是極為難得的。 不冤的是,他輸給了戰略規劃更為精巧的李唐,輸給了軍事能力更為出眾、政治格局更為寬廣的李唐。畢竟放在任何一個時代,李唐集團的能力可都是響當當的厲害。 或以建德方項羽之在前世,竊謂不然。羽暴而嗜殺,建德寬容御眾,得其歸附,語不可同日。跡其英分雄分,指盼備顯,庶幾孫長沙流亞乎?唯天有所勿屬,唯命有所獨歸。——《竇建德碑》 圣唐大和三年(公元829年),唐魏州書佐殷侔路過竇王廟,目睹了當地百姓為竇建德舉行的盛大祭祀儀式,鄉親父老連連直呼“夏王”,仿佛他仍在世一般。 殷侔寫下《竇建德碑》,將竇建德與項羽做了對比,認為項羽嗜殺而竇建德仁厚,故而項羽不能與竇建德相提并論。又稱竇建德之英雄天分,不在三國孫堅之下。輸了,乃是時也命也。 “名不可滅,而及人者存也。”無關成敗,僅看百姓時隔數百年,仍在祭祀竇建德,就已說明他曾活得轟轟烈烈,是為英雄也。 |
上一篇:鉆石等級成色對照表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