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趙括真正的實力和失敗的原因
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2)
|
說起長平之戰,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這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一場規模非常大的戰役,其戰斗的地點在如今我國的山西省境內的高平市。秦國個趙國雙方所出動的病例加起來高達100多萬人,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役之一。說起趙括總要加上一個紙上談兵的括號,筆者認為,年輕的趙括不失為一名軍事人才,失敗卻也是各方面情況交錯所致,全部栽在趙括紙上談兵未免有失偏頗。 ![]() 趙括的保薦人趙括的是如何有了軍事人才的名望?這當然和他的保薦人有關—樂毅!對!就是那個戰國年代與管仲齊名的名將,燕、趙五國合縱伐齊,小趙括便在自己父親趙奢帳下鍛煉,當攻城一個多月毫無進展時, 趙括自告奮勇:“我有一法,不費兵卒,拿下此城”。趙奢極為驚訝向兒子討教,趙括認為城中里無糧草、外無救兵,糧食消耗殆盡,只需每日定時往城中投放幾包糧食,不攻自破!趙奢說這不是瘋了嗎?齊國人吃飽了打我們怎么辦?趙括胸有成竹,趙奢在沒有其他方案的情況下接受了兒子的建議,果然不出幾天,城里餓瘋了的百姓和軍人到點等著城外扔進來的糧食,并且開始哄搶,城內部隊漸漸失控,發展到最后百姓和低級軍兵直接殺掉了守城將領投降,趙奢則憑此功被趙王封為馬服君,趙括的表現得到了當時威名遠播的樂毅的贊賞,可見趙括早年是有才能和成功經驗,在樂毅的保薦下,趙王當然不會有異議。 ![]() 戰爭的背景秦國商鞅變法以來,國力已發展成七國之中的大哥大,有了征服天下的雄心,秦昭襄王啟用范雎的遠交近攻策略,開始攻擊七國中最弱小的韓國,處于韓、趙、秦三國夾縫中地勢險要的上黨地區自然成為秦國攻擊的目標,韓國認慫下令上黨地區守將投降,守將卻以絕不降秦的氣節,轉而投降軍事實力很強的趙國,這對于趙國來講卻成了一個大大的難題,接受投降意味著把秦國得罪到底;不接受則失去一個不費一兵一卒獲取戰略要地的機會。在這場辯論中,年輕的趙孝成王逐漸倒向主戰派,國內第一名將老將軍廉頗率大軍開往上黨地區受降。 ![]() 趙國換帥原因廉頗之所以能百戰不殆,因為他有一個最大的特點—擅長防守!由于廉頗趕到時秦軍已攻下上黨城銳不可當,廉頗睿智的選擇固守長平,任你秦軍百般叫陣,老頭子就是烏龜陣,深溝高壘、堅守不出,反正我補給線比你短,而且我防守耗費的人力成本更小,耗到你自然撤軍,不戰而勝。廉頗的戰術果然奇效,秦軍攻城不下只能給領導打報告請示該怎么辦,秦昭襄王又得拜托范雎,范丞相辦法是誘導趙國換人,廉頗老奸巨滑不好對付,想辦法利用輿論換一個年輕人來,我們就有取勝的把握,換誰?既年輕還得有名望,最重要的是這個人沒有指揮大部隊作戰的經驗,趙括確實很符合。 在秦國奸細的煽動下,趙孝成王考慮到趙國雖然軍事強大但國力不如秦國,耗下去補給損失也很大,戰爭曠日持久大臣、百姓都頗有微詞,加上邯鄲城內輿論一邊倒的支持換帥,大家都希望他早點結束戰爭,這時候的趙括眾望所歸,雖然趙括母親遵照夫君趙奢臨終囑托出面阻攔,訴說趙括沒有大戰經驗,希望大王收回成命,但趙王還是決定由年輕的趙括前往前線頂替老將廉頗! ![]() 趙括的戰術趙國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趙括能有出奇制勝的戰術,趙括作為軍校畢業的優等生自然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大膽的做出了兩個決定:一是撤換了一大批中層、基層干部,給了年輕人更多的上升空間,激起他們的斗志,當眾開會打氣,士氣得到了極大提升;二是隨后主動出擊秦軍,久攻不下的秦軍也多疲憊,遇上了士氣正盛下山猛虎般的趙軍只得節節敗退,在趙括殺得興起時,得知了一個壞消息,秦國也換人了。 ![]() 第一殺神登場白起的到來,讓趙括壓力山大,山東六國誰人不知道武安君的威名?戰國第一名將的頭銜肯定不是空架子,剛畢業就當上總帥趙括第一戰就遇上這樣的對手,運氣真是太差了!可白起一點沒小看趙括,試探性的進攻打下來,趙括想要詐敗合圍重創秦軍,可白起每次都不渡河追趕,幾次下來趙軍銳氣也有所減弱,年輕氣盛的趙括可是全趙國人民的希望,迫于這種壓力,只得尋求決戰的機會。 ![]() 決戰的過程當時秦軍在東、趙軍在西,趙軍依丹水扎營;秦軍依沁水扎營,南北兩邊則是寬闊的山脈,決戰就在中間的寬闊區域展開,趙括的戰術是讓一支部隊奇襲繞到秦軍背后進行突襲,秦軍必然陣腳大亂,與趙軍的正面部隊合力殲滅秦軍,但白起畢竟是久經沙場的老將,戰斗經驗著實豐富,已經暗中派人提防,當趙括率領主力追趕佯裝戰敗的秦軍至秦水邊,發現奇襲部隊已經被秦軍解決掉了,這時秦軍突然猛撲趙軍,驚慌失措的趙括在兵力不占優勢的情況下,只能且戰且退,希望退回長平城內再做打算。付出慘重代價的趙軍跑到丹水,發現已經被秦軍抄了后路,丹水已被掘開無法渡河,徹底陷入秦軍的包圍之中。 ![]() 最后的奇謀在幾乎絕望的包圍圈中,趙括依然鼓舞著士氣,思索出突圍的良策—詐降!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分散敵人的注意力,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大大增加反敗為勝的概率。在百戰名將、社會大哥白起的面前,畢業生小趙又一次被看穿,白起發現投降的趙軍部隊并不散亂且聽從號令,便馬上叫停了受降儀式,傳令讓秦軍提高戒備,并要求趙軍按每隊100人前進,一隊一隊的來降,這就等于趙括的計謀再次失敗,趙括只能拼死突圍一戰,激戰過程中趙括被射殺,趙軍部隊也樹倒猢猻散真的投降了。白起考慮到這20萬的俘虜糧食耗費等問題,決定就地將趙軍俘虜全部坑殺,戰爭到此結束。 從此,趙國軍事上再無力量與秦抗衡,這場戰役也奠定了秦國掃平天下的基礎,縱觀這場大戰,趙孝成王的激進的選擇接收上黨地區,又激進的選擇年輕的趙括換下老將廉頗是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趙括在戰術選擇和運用上并無太多失誤,是一名優秀的軍事人才,但問題出現在這個人才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和鍛煉就被推上了幾十萬大軍統帥的位置,決策太過草率,況且還遇到了當時第一名將白起,失敗已是注定。不過白起歸秦后盛贊了趙括,因為這場強強對話中趙括的兵力只有白起的一半兒,如果對等的話,白起認為自己也未必有取勝的把握,畢竟冷兵器的戰爭人數太重要了,這也進一步證明了趙括并非只會紙上談兵的庸才,趙國上下包括保薦人樂毅不該為戰敗承擔一定責任嗎? |
上一篇:老鳳祥和老鳳祥銀樓的區別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