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洪承疇投降清朝的真實原因
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2)
|
明末清初的時候,也是有不少人,雖然原本效忠明朝,但是最終選擇了投降清朝的,洪承疇就是其中非常有名的人之一。而更令人好奇的,或許就是洪承疇和孝莊之間的關系了。民間對他們的關系也是有很多解說,甚至認為,洪承疇之所以投降清朝,完全是被孝莊以美色招降的,言下之意就是認為洪承疇和孝莊之間有一些不可告人的關系。那么事實真相究竟是什么樣的呢,洪承疇和孝莊之間到底有沒有這些關系呢?
1、洪承疇簡介洪承疇(1593年10月16日—1665年4月3日),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鎮良山村霞美)人。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累官至陜西布政使參政,在明末農民起義的戰事中屢立戰功,升任陜西三邊總督。崇禎年間轉任薊遼總督,松錦之戰后投清朝,深受皇太極重視。 清軍入關后,順治帝對洪承疇極為器重,拔擢他為大學士,負責南方戰事。洪承疇采取“以撫為主,以剿為輔”的進軍策略,以較少代價平定了江南。同時,洪承疇建議滿人“習漢文,曉漢語”,了解漢人禮俗,倡導儒家學說,淡化了滿漢之間的差異。也曾針對順治皇帝迎**喇嘛提出意見。其意見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納,加以推行,在洪承疇的推動下,傳統文化的延續性得以保障,各民族逐漸和睦相處。 順治十年(1653年)受命經略湖廣、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等處,總督軍務兼理糧餉。順治十六年(1659年)督清軍攻占云南后回北京。康熙四年(1665年)洪承疇逝世,康熙帝頒布御詔,贈少師,謚文襄,賜葬京師車道溝,立御碑。
2、洪承疇和孝莊什么關系洪承疇是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累官至陜西布政使參政,崇禎時官至兵部尚書、薊遼總督;松錦之戰戰敗后被清朝俘虜。可見洪承疇是明朝正兒八經的朝廷大員,深受重用,骨子里還是忠于明朝的。 孝莊起初只是皇太極的側福晉,地位并不顯赫,不得寵;要不是她的兒子福臨后來當了皇帝(順治帝),恐怕歷史上很難記住她。 那么皇太極會默許孝莊色誘洪承疇嗎?首先,二人語言不通,洪承疇估計不會滿語,即使會也不可能主動去說。而孝莊的地位不高,皇太極也不可能去請漢語先生教她漢語。語言不通何以色誘。其次,如果真是想以美色來麻痹洪承疇,大可以找一些年輕漂亮的大姑娘。再者,孝莊雖不受重視,但畢竟是皇太極的妃子;皇太極不可能自己給自己戴綠帽子吧。 真正使洪承疇投降的還是“大漢奸”范文程的說服;明朝由于受到李自成的內亂已經是飄搖不定,崇禎帝的剛愎自用、疑心太重,殺了袁崇煥,大勢已去;當洪承疇知道崇禎自縊之后,這才實心踏地的為清朝籌謀劃策,畢竟前主已死,毫無顧忌了。
3、洪承疇為何投降一個本就不想死的人,投降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 當然,必須承認,剛被俘虜的時候,洪承疇還是不愿意投降的。很多史料都說,他的態度相當強硬,清廷沒辦法,就把他關起來,不給飯吃,只讓他喝菽水,想這樣消磨他的意志。但是洪承疇毫不畏懼,以絕食相抗,米漿不入口者七日。 上面的說法,是洪承疇求死的重要依據,不過細節表明,那時候洪承疇并不想死。 第一個細節,關于絕食,七天不吃不喝會是什么結果?尤其是喝水,三天不喝水人就會脫水而死。能撐七天沒事,不吃我相信,不喝就太假了。 第二個細節,清廷不給洪承疇飯吃?只給他“菽水”。菽水是什么?菽水指的是豆和水。《禮記》當中有關于菽水的說法,漢鄭玄注:“王云:熬豆而食曰啜菽。”
菽水就是豆羹,最差也是豆漿。所以,清廷并非啥吃的都不給他。當然,我想說的是,洪承疇確實態度堅決不投降,這個是真的。但是一心求死就不靠譜了,喝水喝豆漿接著續命,應該是事實。 洪承疇不想死,還有一個人看明白了,那就是范文程。范文程奉命去勸降洪承疇,洪承疇對他一陣臭罵。范文程不為所動,不談投降的事情,專門說些無關的話題。正巧,房梁上落下來一塊泥,掉在了洪承疇衣服上,洪承疇趕緊伸手“屢拂拭之”。范文程看到,于是趕緊辭別。 回去之后就對皇太極說:“洪承疇不想死,一件衣服他都這么珍惜,何況是自己的命呢!”范文程這么一說,皇太極心里就明白,于是接著勸降,很快就達成心愿了。 色誘這個事情太離奇,就不說了。但是各種勸降,再加上回明朝已經毫無希望,各種原因吧,洪承疇投降了。 雖然說法很多,但是洪承疇不想死是事實,一個不想死的人,離投降還能很遠嗎? |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