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孫思邈活了141歲,臨終前為何要毀了五石散?
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3)
|
五石散,也叫做寒食散,是中藥當中的一種,但是很多人知道這個名字卻不是通過中藥,而是通過魏晉時期的一些事情。魏晉時期很多名士喜歡服用這種五石散,吃完之后會讓人感覺非常的“虛幻”,效果幾乎可以相當于現代的**,當然這是過量之后的效果,畢竟作為一種藥物,適量對癥下藥肯定是有利的。但是為什么孫思邈在自己臨死之前,告誡弟子一定要毀掉五石散?即便它存在有利的一面也不允許存在嗎?
1.五石散是什么草寒食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備急千金翼方》卷十五。主治心腹脅下支滿,邪氣沖上,又心胸喘悸不得息,腹中漉漉雷鳴,吞酸噫生食臭,食不消化,時泄時閉,心腹煩悶,不欲聞人聲,好獨臥,常欲得熱,恍惚喜忘,心中怵惕如恐,怖狀,短氣嘔逆,腹中防響,五臟不調。 用法用量 上為末。每服二方寸匕,旦未食時,以淳美酒服,不耐者減之。建日服之,至破日,止,周而復始。 主治 心腹脅下支滿,邪氣沖上,又心胸喘悸不得息,腹中漉漉雷鳴,吞酸噫生食臭,食不消化,時泄時閉,心腹煩悶,不欲聞人聲,好獨臥,常欲得熱,恍惚喜忘,心中怵惕如恐,怖狀,短氣嘔逆,腹中防響,五臟不調。
2.孫思邈為何要毀掉五石散孫思邈,在我國民間被譽為“藥王菩薩”,一生享年141歲。在當下的醫學院,不論是中醫學專業還是藥學專業,孫思邈的學說,都是繞不開的課題。 由于孫思邈醫術高超,加之在世一百多年,算是長壽者的活見證,因此,在古代,孫思邈都被視為醫學權威,因此,他的話被視為傳統醫藥界的“圣旨”。 孫思邈臨終前對后世做的最后一個貢獻,就是告誡徒弟,一定要毀了“五石散”。事實上,孫思邈在世的時候,也曾積極為此事奔走。最終,在孫思邈及門徒的努力下,唐朝社會接受了孫思邈師徒的建議,廢棄了“五石散”。 那么,“五石散”到底是何方神圣? 說起**,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清朝中期,西方列強在和大清國貿易中占不到便宜,于是依靠走私**來獲利。清朝道光皇帝也意識到**的恐怖,于是委派林則徐禁煙,最終引發**戰爭。時至今日,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法典里面,涉及到**方面的犯罪,都是施以重典,歸根結底,在于**危害太大。 事實上,早在魏晉時代,華夏先民就已經因為**而吃了大虧。 “五石散”就是魏晉時代的“**”。
3.五石散在歷史上是怎樣發展的如同**可以作為藥物使用一樣。“五石散”由漢代名醫張仲景所發明。張仲景發明“五石散”的初衷是為了醫治傷寒,治病救人。但是,“五石散”的藥方,卻在傳播過程中,被用在了其他地方。 根據史料記載,服用“五石散”之后,人會感到渾身燥熱,而且有種莫名其妙的興奮感,甚至出現幻視幻聽,并且還有成癮性——現代化學知識告訴我們:這是礦物中毒的一種體現。但古人并沒有這個意識,而是認為這是一種神藥。 “五石散”給人的特殊感官刺激,很快在魏晉上層社會流傳開來。宛如**戰爭前夕,整個大清國上下在**煙霧的籠罩下,醉生夢死做著天朝迷夢一樣,魏晉上層社會也在“五石散”的迷惑下,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 但是,魏晉貴族的奢靡生活,是建立在對各族人民掠奪的基礎上的。終于在西晉晉惠帝在位末年,各族貧苦百姓發動起義,最終,導致五胡之亂發生,中原陷入五胡之手。 并且,“五石散”長期服用,對人的健康有害,甚至會導致服用者出現生命危險。 隋唐時代的“五石散” 隋唐時代,“五石散”依舊流行于隋唐上層社會。孫思邈出于醫者仁心,深知“五石散”不論對于個人還是對于族群,其危害性都十分嚴重。因此,孫思邈和他徒弟開始奔走于**“五石散”的運動,最終,在孫思邈等人的努力下,“五石散”淡出了中國歷史。 但是,類似的悲劇,在人類歷史上,依舊不斷重復…… |
上一篇:貔貅手鏈的戴法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